从翻译文化安全视角解读严复的《天演论》
2020-07-14王凌罗静娴
王凌 罗静娴
摘要:以翻译安全学为理论依据,从翻译文化安全角度解读《天演论》的历史背景、文本选择、读者选择和翻译策略,为《天演论》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严复翻译《天演论》正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了维护国家安全而做出的努力之一。严复传播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呼吁国人增强危机意识,学习先进、变法图强。通过解读《天演论》,使人们意识到,从原文文本向译文文本的转换,不仅是文字上的解码和编码,更是原文文化和意识形态向目的語文化的传递和渗透。
关键词:翻译文化安全;翻译安全学;严复;天演论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0-0155-03
一、引言
翻译安全,就是探索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1] 翻译安全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话题,属于国家安全文化研究的一部分。翻译文化安全,顾名思义,是指在翻译和文化交流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国家安全问题。[2] 翻译安全虽然直到最近才被明确提出,但实际上它贯穿着人类翻译活动和跨文化交流的始终,涉及到的问题很广,比如翻译和文化交流的双向流动及平衡问题,强势经济带动下的强势政治和强势文化问题等。[2]
我国近代翻译实践活动始于清末鸦片战争时期,以严复为代表的翻译家对我国近代翻译产生了重大影响。众所周知,严复的著名译作《天演论》翻译的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 (Thomas Henry Huxley) 的著作《进化论与伦理学》(Evolution and Ethics),但是他并没有完全忠于原文的内容进行翻译,而是选择了其中的导言和第一部分并在其内容上进行了改动与增减。严复翻译《天演论》正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们为了维护国家安全而做出的努力之一。他通过翻译具有典型思想意义的西方先进作品,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西方理论,呼吁当时的国人奋起抵抗外国侵略者,自强进取, 奋发图强,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引发了巨大反响,成为之后革命人士救亡图存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翻译文化安全与翻译研究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安全问题,文化已经逐渐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文化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理论体系的一部分,日益成为各国除了政治经济安全以外新的关注点,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越来越为各国所重视。国家文化主权是文化安全的重要前提,维护文化 安全即是要维护国家文化主权不被外来敌对文化侵扰, 维护国家文化尊严不被践踏。尤其是“冷战”时代结束后, 国家安全除了传统的以意识形态为内容的安全形式外, 通过翻译、以网络等媒体为媒介的文化安全正在成为威 胁国家安全的主要形态。[3] 全球化对当今世界的跨文化交流来说,既是一个极好的机遇,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在翻译外来文化时,如何在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下避免 “文化帝国主义”的侵犯,守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性,就涉及到了翻译文化安全的问题。
翻译文化安全,作为文化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对翻译研究有着重要作用。翻译实践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游戏,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是文化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和交流的工具。从原文文本向译文文本的转换,不仅是文字上的解码和编码,更是原文文化和意识形态向目的语文化的传递和渗透。[3] 英国翻译理论家巴斯内特曾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比喻为“做心脏手术时的心脏和心脏以外的其他部分”,[4] 二者同样不能被忽视,因此我们在进行翻译实践时也不能将所翻译的文本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忽视。从安全的角度来讲,翻译是安全地将异地间的口头传唱和书面语言文化相互转化的过程,其研究涉及翻译历史、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1] 因此,翻译内容和其文化内涵的完美结合,才是实现文化翻译安全的途径, 文化交流与传播才能顺利安全进行。
三、《天演论》中的翻译文化安全解读
(一)历史背景
1894—1895 年甲午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大大加重, 表明仅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并不能真正地强国。在当时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刻,许多知识分子努力探寻救亡图存之路,在找寻中国出路时,中国正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时代,懂得外语的学者们将西方先进思想理论翻译成中文引进中国。
严复曾在西方学习西方海军知识,接受过西方教育, 精通中外语言,熟悉中西文化,因而比一般人更能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差异。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严复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理论的重要性,他认为西方当时的富强来自于制度和思想的先进,于是便积极关注当时西方的先进科学理论著作, 积极为中国变法图强寻求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指导和理论依据。1895 年严复在天津《直报》相继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等五篇文章。而 1891 年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中主张的“与天争胜”的思想正符合当时挽救民族危亡的需要,因而严复通过译《天演论》向当时的国人传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先进思想理论, 唤醒当时人民群众奋起抵抗外来侵略者的意识。
(二)文本选择
从文本选择的角度看,严复的选材本着既能“关乎中国之贫富”又能“系乎黄种之盛衰”的原则,他并没有选择翻译他欣赏的斯宾塞的著作,而是选择了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一是因为他认为斯宾塞所倡导的“任天为治”的思想并不能拯救中国当时所面临的危机,而赫胥黎在 1891 年出版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主张的“与天争胜”的思想却弥补了斯宾塞思想的不足之处,可以号召国人自强进取,奋发图强,增强民族自信心, 唤醒人们奋起抵抗外来侵略者的意识,符合当时救亡图存、保护国家安全的需要。二是因为赫胥黎在其著作中惟妙惟肖地介绍了达尔文主义思想以及马尔萨斯等人的理论。他设法将赫胥黎、斯宾塞、达尔文等人的说法融合在一起,为变法图强提供更完整的理论依据,符合严复思考中华民族命运、想要救国于水火的忧患意识。许华兹认为,“赫胥黎的彻底反斯宾塞的基本精神为严复提供了一个捍卫斯宾塞观点的绝妙机会。”“《天演论》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赫胥黎著作的意译,和用来反对赫胥黎的斯宾塞基本观点的评注。”[5]
此外,严复并未原封不动地将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中的全部章节译出,而是选择了其中的导言和第一部分并在其内容上进行了改动与增减,这是因为他认为第一部分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学说具有重要作用,自然界的生物之间的弱肉强食可以用来警醒国人落后就要挨打,要看清当时中华民族所处的险恶环境。但是严复所反对的封建伦理与《进化论与伦理学》第二部分中道德与伦理问题容易混淆,守旧派故意利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伦理作为武器对列强进行抵抗, 但当时中华民族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中,不革新观念改变思想最终会是死路一条。因此嚴复便省略了部分内容。选择了正确的文本才能达到唤醒国人的目的,严复做到了。[6] 严复有意识地选取了源语文本中适合当时中国社会环境的部分,而舍弃了会对当时群众意识造成歧义的其他部分,对原文进行了大胆地删减和增改,并融入了一些中国传统思想中“天行”与“人治”相辅相成等观念, 采取了“变译”的翻译策略,有效地避免了文化冲突带来的国家安全问题。
(三)读者选择
从读者选择的角度来看,严复所处的晚清时期的主流思想产生于士大夫阶层,封建士大夫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残酷侵略,面对中国的封建传统文化逐渐衰落的情况下,依旧死守着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优越的想法,拒绝接受西方的先进社会思想。要想使当时大众迅速接受严复所倡导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与天争胜”等思想,必须先触动这些士大夫的思想,使之能够接受西方的新的社会科学理论。因此,严复意识到他的翻译文本并不是面对大部分不通文墨的普通群众,而是面向士大夫阶层的。他认为只有士大夫阶层接受了他的改良主张,才有可能为更有权力的高层所采纳 [6],最终才能够影响当时的国人,才能够呼吁国人奋发图强,救亡图存,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所以他必须采用当时士大夫阶层最喜闻乐见的文体。
严复译《天演论》用的是古文,尤其是文言,秦汉文体,这些都是当时士大夫阶层最赞赏、最熟悉的文体。虽 然《天演论》选择秦汉文体在倡导西学的时代存在不利 于当时西方新文化思想的普及,但严复在确认了目标读 者后关注了读者需求,这一点十分值得肯定。王克非说: “严复采用古雅文体译《天演论》是有缘由的。而且早在那时,他就讲究译文的典雅,考虑读者是否能接受,选 择最适宜的表达形式,确实难能可贵。”[7] 严复的《天演论》在 1895 年译成出版后,在当时的中国轰动一时,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当时的知识分子 中间,受到了他们的极大赞赏。虽然《天演论》介绍的是西方新的学说,但是又带着中国传统观念与文化的痕 迹,因而几年之后,严复的《天演论》迅速地传播开来, 变成了维新派及革命人士救亡图存的理论依据。由此可 见,严复的读者选择成为其译作成功引进西学,达到他通 过翻译呼吁国人自强的目的的原因之一,对挽救中国当 时危在旦夕的状况,对维护国家安全起了重要作用。
(四)翻译策略
严复在《天演论》中采用的翻译策略主要是变译。一方面,他对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的内容进行了大量地删减和改动,比如,《天演论》的标题即是对《进化论与伦理学》这个标题进行了删减,删掉了其中“伦理学”的部分,而保留了“进化论”的部分,正如文章中只选择翻译了原作中的导言和第一部分,而摒弃了第二部分中可能与他反对的中国几千年封建伦理混淆的道德伦理问题,避免引起误读而导致思想混乱。此外, 严复还对文中出现的大多数宗教词汇,比如,“Garden of Eden”“heaven”“original sin”等词删去不予处理,主要也是出于为了更直接有效地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通过他的译作安全带入当时的中国社会,避免出现可能引发当时中国社会思想混乱的其他文化干扰因素。
另一方面,严复在书中增加了大量的按语。据统计, 严复在《天演论》一书共加上了 30 条按语,共有 17770 多字,有几条按语甚至比译文更长。这些按语或阐释意义,或抽象道理,或指点迷津。[8] 严复在《天演论》的“自序”中提到:“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除了为了方便阐述自己的观点,不拘泥于原文的作品风格,从而将西方先进思想理论安全地带入当时的中国社会以刺激当时国人奋发图强、救亡图存以外,严复增加大量按语也是为了引入其他的思想理论如达尔文主义等,甚至是为了将赫胥黎和斯宾塞两人看似矛盾的思想融合在一起。严复选择了赫胥黎著作中“与天争胜”积极思想作为文章主体来鼓励当时社会的国人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同时他又以按语的形式将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中他所肯定的人类与自然普遍进化的观点呈现出来,为斯宾塞进行辩护。严复在其译著中鼓励国人吸收其积极进取的观点,从而刺激他们与列强抗争,维护国家安全,救国于水火之中。
四、总结
翻译安全学为翻译学研究开疆拓土,在翻译学研究的跨学科领域中添砖加瓦,同时也为严复的译著《天演论》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进一步研究这部经典译著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如今中国正在全面建设文化大国和文化强国,强调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安全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之一,而翻译作为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手段,通过文化翻译实践来帮助中国文化自信地“走出去”,国外文化安全地“走进来”,是增加国家文化软实力, 促进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国家综合实力跨越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另外通过翻译实践引进国外文化的过程中要选择谨慎,要用批判的眼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尊重引进的优秀文化,融合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当然,我们还要培养并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维护我国文化安全,避免“文化帝国主义”的入侵,最终安全地达成“文化双向交流和文明传承的正效应”。[2]
参考文献:
[1] 许建忠 . 翻译安全学·翻译研究·翻译教学 [C]// 发挥社会科学作用 促进天津改革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二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 ( 上 ),2017.
[2] 许建忠 . 翻译地理学视域下的翻译文化安全问题 [J]. 翻译论坛 ,2014(2).
[3] 王崧珍 .“翻译文化效应”视域下对新疆翻译文化安全与翻译文化“强疆”的思考 [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4).
[4] 谢伦灿 , 杨勇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对策研究 [J]. 现代传播 ,2017(12).
[5]( 美) 许华兹. 严复与西方 [M]. 北京: 职工教育出版社 ,1990.
[6] 李望华 . 严复的身份认同对天演论翻译的影响 [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6(5).
[7] 王克非 . 论严复《天演论》的翻译 [J]. 中国翻译 ,1992(3).
[8] 叶芳骐 . 严复《天演论》按语评述——纪念《天演论》发表 100 周年 [J]. 福建学刊 ,1996(2).
[9] 梁真惠 , 陈卫国 . 严复译本《天演论》的变异现象——以功能翻译理论为视角的研究 [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外语版 ),2007(6).
作者简介:王凌(1980—),汉族,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 MTI 导师翻译理论与实践。
罗静娴(1996—),汉族,单位为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