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严复《天演论》中的术语译名
2017-01-23彭鸣蔚黄陈颖陶李春
彭鸣蔚 黄陈颖 陶李春
摘要:严复译名是其翻译思想的重要体现之一,尤其表现在术语翻译上。基于严复译著《天演论》中的中西术语译名,剖析严复在术语译名生成和创制方面的取舍,反思严复术语译名的去留,为今日术语译名研究、术语规范化使用等提供历史参照。
关键词: 严复,《天演论》,术语译名
中图分类号:N04;H059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6.06.009
Abstract:Tian Yan Lun is the first wellknown masterpiece translated by Yan Fu. The translated terms in Tian Yan Lun serve as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his translation thoughts, especially on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Based on analyzing the Chinese and Westernlanguage terms in Tian Yan Lun (Yan Fus version of Evolution and Ethics),we examine how these terms were created and selected, and hope to draw lessons from them. The whole study aims to standardize terminology by using historical reference.
Keywords:Yan Fu, Tian Yan Lun, translated terms
引言
严复是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和教育家,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严复是第一批通过翻译直接译介西学思想的翻译家。严复对译名有着自己的考究和理解,胡适曾对严复的翻译用心做出评价:“一名之立,旬月踟蹰;我罪我知,是存明哲。” [1]
严复海外留学回国以后,先后发生了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接着又发生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亡国的危机迫在眉睫。严复深感痛心,决心翻译出版《天演论》一书。《天演论》翻译自英国著名学者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的讲演稿,该书影响最大,使严复成了当时举国瞩目的人物。
现代科技术语反映着科学研究的成果,是人类科学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2]。作为科技知识交流、传播和发展的载体,科技术语在科技发展、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中起着重要作用。一直以来,学界已形成共识,“没有术语就没有知识”[3],同时正如周有光指出:“大千世界,经纬广布;科学发展,术语是纲;抓住术语,纲举目张。”[4] 所以翻译任何语篇的首要前提是术语的确立。翻译文章要传达的思想, 需要以正确的译名且主要是术语译名为载体。
下面基于前人研究经验,以严复《天演论》一书为例,浅谈严复术语译名思想及特点,简要评价严复术语译名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影响。
一《天演论》术语译名浅析
纵观《天演论》全文,可看出严复在翻译赫胥黎的原作时,对文中的人名、地名和专业术语名称的翻译往往以音译方法为首选,意译的方法采用偏少。
而且,严复在术语译名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呈现了自己的特色,如界定内涵、创立新名,寻根溯源、重新创译,不生歧异、译名统一等[5]。笔者将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严复术语翻译的思想与用心。
1. 定内涵、立新名
严复对“定名之难”有切身感悟,他认为,要想确定一个译名,必定先要透彻理解其含义。只有充分了解其内容意义,译者翻译名词时才能有全面的理解,最后呈现出来的译名方能准确传达原意。因此,每当要确定一个重要译名时, 严复往往是先从界定其含义开始。例如严复以“名学”译logic,“群性”译 political nature ,“宪法”译 constitution。在学科名称方面,更是得到了极大的体现,除了名学(logic)、计学(economics)、群学(ecology)、字学(philosophy)、心学(psychology)、理学 (metaphysics)、生学 (biology)、质学(chemistry)、天学 (astronomy)等,还包括一些新的概念系统和学科体系术语译名。严复“旬月踟蹰”的不仅是译名应该如何古典精妙,而且还要利用汉语语境富有思想的特点引导读者正确理解译名。严复译名总是非常严谨,思忖再三,对中文英文的理解炉火纯青,他对做学问、做研究的态度令人敬佩、值得学习借鉴。
2. 寻本源、创新译
严复作为到西方学习的第一批学者,既有中国传统文化耳濡目染的深厚中华底蕴,又深受西方科学技术理论、先进政治经济思想的熏陶,其东西方文化的融会贯通,让他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翻译家。因而他在术语翻译的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和自身感悟,将东西方语言的词汇进行各种对比参照,通过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等之间的反复比照、摘选,广查典籍,追根溯源,确定其含义,倘若二者相近,便能继续沿用。若是旧称不可用,便自行考量,创立新名。
例如liberty一词,有人认为应该译成“公道”,但严复认为不妥。为了翻译这个词,严复研究了liberty的词源,认为该词与freedom同义,与slavery(奴隶)、subjection(臣服)、bondage(约束)、necessity(必须)这些词反义。至于为何把liberty译为“自繇”,严复详细地分析了“自繇” 一词在中文中的含义,并指出中文“自繇”,含有放诞无拘、肆无忌惮的贬义,但是他认为这不是“自繇”的本义。其次,严复还考虑到liberty在英文中有self-existence(自我存在) 之意,严复认为这既与道学中的“造化真宰,无极太极” 之意相对应,也与佛学中的“自在”对应 ,“乃言实践一切六如,变幻起灭,独有一物,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以其长存,故称自在。”为此,严复还引用了柳宗元的诗句“东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繇”,以此说明liberty的含义就是自由自在[6]。严复还讨论了liberty所涉及的言论自由问题,他毫不犹豫地指出: “西国言论,最难自繇者,莫若宗教,故穆勒持论,多取宗教为喻。中国事与相方者,乃在纲常名教。事关纲常名教,其言论不容自繇,殆过西国之宗教。”[7]
由此可见,严复在确立一个术语的译名时,经过自我考量,权衡利弊,最终确立出最合适的译名。如对术语翻译都采取严复这样严谨的态度, 每个术语如此斟酌, 相信翻译中的问题会减少很多。
3. 信达雅、求精妙
现如今,但凡提及严复,人们便会想到其倡导的翻译标准——“信达雅”。其中,“信”为忠实原文,“达”为语意通顺,“雅”则为文辞优雅,为三元递进的关系。但这样的翻译标准褒贬皆有,无可避免地会遭受一些新思想的抨击。褒之者称其为译界金科玉律,贬之者则谓其言空洞,没有现实指导意义。21世纪的今天也许有人会觉得此标准有些落后,不符合时代意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翻译并非只是意思的转换与传达,其中更蕴有深刻的思想。严复的翻译思想博大精深,如果脱离他的精益求精的译文,而孤立地批判信达雅标准,就难免片面了。
严复正是因为严格执行这个标准,才会产生了许多令后人为之赞叹的译名。“所有翻译名义,应分译、不译两种:译者谓译其义,不译者则但传其音;然二者均须一律……译书遇有专名要义,无论译传其意,如议院、航路、金准等语,抑但写其音,如伯理玺天德,哀的美敦等语,既设译局,理宜订定一律,以免纷纭。法于所译各书之后附对照表,以备学者检阅,庶新学风行之后沿用同义,不生歧异。”[8]译例序中第三段为:“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视利俗文字,则求达雅。”[1] 再结合通读译例序全文,便能感悟到严复信达雅的用心与其应用于术语翻译中的精巧之思。
二严复术语译名去留探究
虽然严复在术语译名上旬月踟蹰,思忖再三,但是其中大多未能保存下来,大约只有12%的译名沿用至今,如丹麦(Denmark)、乌托邦(Utopia)、婆罗门(Brahma)等(见表1)。究其原因,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1.生态环境因素的考量
晚清时期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在发生巨大变革的历史时期。在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西方的新概念与新思想以及日本的新名词与新表达,猛烈冲击着中国旧式的文言文,从而使民众产生对白话文和新鲜名词的喜好倾向。其中,日文囊括了各学科基本术语在内的数千个学术词语,进而逐渐取代了大部分严复的术语译名。例如economics一词,严复将其翻译为“计学”,而其在日文中为“经济学”。后者因更加具体、更易理解、更有指示性而被沿用至今。“计学”因意思太过宽泛且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使用习惯,最终无法流传,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跃成为世界强国,而清朝政府受到了强烈的现实刺激, 便动员了许多归国的留学生翻译启蒙学术著作。这些几乎涉及全部学科的翻译著作中有大量易懂的日本汉语词汇。从数量上对比, 严复一人翻译出的术语译名无法与之抗衡。而这些著作出版后, 又受到大批读者的欢迎。这种形势大大打击了严复后来独自创译术语的热情,也削减了严复术语译名的传播及影响。
2.译者主观取舍的分析
严复对自己的文章信心充足,且过于遵循自身拟定的翻译理论“信达雅”,对“雅”要求极高,甚至刻意仿古,当时社会上层人物以及高级知识分子颇为追捧。但是,译作“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程度越高,其“整合适应选择度”也越高。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看,最佳翻译往往就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9]。而严复大部分术语译名不具有较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不容易被当代读者接受,因此只是风靡一时而未能广为流传。
赫胥黎的evolution 通俗义为“进步”,实含“退化”之义。严复舍去了这一层,他为何略而不译呢? 是不是他认为进化等于进步? [10]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本身包含了淘汰的意思:事物演化,不进则退,退化则被淘汰 [11] 。事实上,通读严复的文章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相信读者不难理解他如此翻译的原因了。而严复的术语译名也如《天演论》一般,在时代中进退,有些被保留并不断演化成今日惯用的词语,有些则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三结语
毋庸讳言,社科术语翻译实践本身并非易事,跨文化、跨语言的术语传播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12]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其跨文化、跨语言的障碍之重和难度之大远非今日术语翻译所能比拟。术语译名中主要采用音译的策略和方法来翻译赫胥黎笔下的人名、地名等专业术语。可以想见,严复在术语译名上着实下了许多功夫,使其具有严氏翻译特色和时代印记。
时至今日,《天演论》凭借其浓郁的学术氛围、经典的翻译理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优胜劣汰的精神依然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学者;对于翻译学习者来说,其中术语译名的考究使之成为很好的研究范本和值得学习的经典译著。
参考文献
[1] 托马斯·赫胥黎.天演论·译例言[M]. 严复,译.北京: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有限公司, 2014.
[2] 冯志伟. 现代术语学引论(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
[3] 潘书祥. 关于加强我国术语学建设的几点思考[J]. 中国科技术语,2005(1):4-9.
[4] 周有光.汉语社科术语记略·序言[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2.
[5] 杨红. 从《天演论》看严复的译名思想[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2(5):94-96.
[6] 张景华. 论严复译名思想与翻译会通[J]. 湖南科技大学大学学报,2013(5):135-137.
[7] 严复.《群己权界论》 译凡例[C]//罗新璋.翻译论集.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9:142-144.
[8] 王栻.严复集:第一册诗文上 [M].北京:中华书局,1986:127-131.
[9]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10] 林基成.天演=进化? =进步?[J].读书,1991(12):29-38.
[11] 黄忠廉,倪璐璐. 变译之删减策略研究——以严译《天演论》为例[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3):105-111.
[12] 陶李春, 殷健. 论社科术语翻译研究的多层次与多维度[J].中国科技术语, 2015(5):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