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有新鲜感的词句写“新鲜点”
2020-07-14王娜
王娜
【设计理念】
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除“日积月累”中的《所见》外,其他内容都是围绕校内和校外的学习、生活展开的,其中课文有古有今,有现实有想象,非常适合学生在对比中学习。为此,可以将本单元的内容进行整体设计,让学生由校外到校内,由校园到同伴,逐步聚焦,从而积累和运用不同层面的有新鲜感的语句。
【内容简介】
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对于“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这一语文要素,从积累和运用两个不同的层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精读课文后的练习题、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交流平台的泡泡语中对新鲜语句的不同要求和提示,都有助于学生感受和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花的学校》中“照样子写一写”,口语交际中新鲜事的分享以及习作中“猜猜他是谁”,也实现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过程。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语言、用语言,本单元根据内容,通过交流假期的“新鲜点”、了解学校的“新鲜点”、写写同学的“新鲜点”三个主题活动,一次整本书阅读活动和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口语表达(输出)、阅读(输入)、习作(再次输出)的过程中不断巩固积累,熟练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感受生活中的乐趣。
【单元目标】
一、核心目标
1.主动积累并与同学交流有新鲜感的词
句,把自己暑假生活中经历的新鲜事讲清楚。
2.选择一两点印象深刻的地方,用上积累的有新鲜感的语句或素材,借鉴课文的表达方式仿说或仿写。
二、常规目标
1.认识25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26个字。会写34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语义表达的需要,读出恰当的重音;能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
3.朗读、背诵古诗《所见》。
4.写几句话或一段话介绍自己的同学,对
习作有兴趣。
【总体构想】
本单元的双线整合点定位在“用有新鲜感的词句写自己身边的人或物”。在这过程中,学生结合自己的假期生活和学校生活,与边疆小学、想象中的小学、旧时的学校进行比较,以感受文本中新鲜的词句为基础,进行关于生活的语言表达。有新鲜感的阅读、有新鲜感的表达,以及有新鲜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鉴赏、梳理探究、表达交流中感受生活的美好,體会表达的乐趣。
第一部分 教科书教学设计
模块一 表达交流:关注假期的“新鲜点”,
感受生活之趣
学习目标:
1.能选择自己暑假生活中的新鲜事,把经历讲清楚。
2.能选择别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讲述,讲
的时候能借助图片或实物。
课前准备:
有关假期生活趣事的照片或实物。
学习过程:
一、初步交流,打开思路
1.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假期都去过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简单说说自己假期的生活经历。
引导学生说说别人没有说到的新鲜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2.教师出示自己假期生活的照片,介绍一两件假期中的新鲜事,引导学生关注别人没有经历的事情。
二、组内交流,相互评价
1.学生选定一件自己假期生活中的的新鲜事,练习借助实物或图片进行介绍。
2.组内介绍自己的假期生活。
3.组员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并推荐班级展示的同学。
三、班级交流,全班评价
1.小组成员说明推荐理由,小组代表在改进的基础上进行分享。
2.指名进行交流评价。
四、年级展示,分享假期
每班推荐2~3名同学,制作手抄报、海报或课件,轮流进入各班进行假期分享。
模块二 阅读鉴赏:关注学校的“新鲜点”,
感受生活之趣
——初学课文,识字学词
学习目标:
1.认识25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26个字。会写34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语意表达的需要,读出恰当的重音。
3.默读课文《不懂就要问》,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本单元的三所学校
二、初读课文,借助学习单预习
1.自由读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不好读的句子、读不准的字词多读几遍。
2.借助学习单,学习本单元的词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分享,其他同学补充。)
学 习 单
3.同桌相互指认生字和词语,进一步巩固本单元字词的学习。
三、读中积累,指导读好句子的重音
教师出示词语和含有词语的句子,指名读或开火车读。
四、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选部分段落或句子,学生接读。
3.教师出示三篇课文的标题页,让学生看看哪篇课文和其他两篇不一样。
(1)《花的学校》不一样——其他两篇都是写人。
(2)《不懂就要问》不一样——题目有“*”,开篇有提示语。
学生认识略读课文,看看这册书中还有哪些是略读课文。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模块三 阅读鉴赏:关注学校的“新鲜点”,
感受生活之趣
——了解学校的新鲜事儿
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2.通过对比,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并与同学交流,借鉴课文的表达方式仿说或仿写。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认识和了解不同学校的不同生活。
学习过程:
一、词句复现,夯实基础
1.听写本单元的易错词语。
屏幕出示,同桌相互订正。
2.出示词语、句子,指名读。
二、比较阅读,关注“新鲜点”
1.学生自读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边汇报交流,边完成下面的表格。
学生汇总表格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所小学的特别之处。
2.学生自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表格中花的学校和私塾栏目中的内容。
3.汇报交流。
教学《花的学校》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关注“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等句子,感受拟人的写法,仿照课后第三题写一写。
在感受语言特点的同时介绍作者,指导读“语文园地”中的句子。
对《不懂就要问》一课,学生主要交流有新鲜感的语句,并说说自己的看法。
三、语言表达,介绍我的学校
1.想想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什么。可以选择一处场景,试着说一说。
2.同桌相互说一说。
3.学生在班级内交流。
模块四 梳理探究:关注同学的“新鲜点”,
感受生活之趣
学习目标:
1.能选择一两点印象深刻的地方,写几句话或一段话介绍自己的同学。
2.能注意写一段话时开头空两格。
学习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根据提示猜人物:曹冲、大禹、朱德、孙中山。
每个人物给出四条提示语,学生根据提示的内容逐步进行猜测。了解到要想猜出人物的身份,要抓住这个人的特点(新鲜点)。
二、学生交流,引导“新鲜”的选材
1.在班内确定一名想要介绍的同学,自
己想一想如何介绍。
2.同桌说说,互相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印象最深的场景,并提炼出外貌、性格、品质、爱好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板书。
三、完成习作,欣赏点评
1.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把自己想说的内容写下来。
2.在学生独立完成习作的基础上进行欣赏点评:班级展示,让学生猜猜文中写的是谁。
3.点评习作,说说哪些内容让你感受到
新鲜。
4.课下举办班级“猜猜他是谁”大赛。
第二部分 读整本书教学设计
《我是一个可大可小的人》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了解书中的内容,能选择自己感到新鲜的内容与同学交流。
2.在分享阅读收获的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引发兴趣
1.出示“大”和“小”两个字。学生思考:有没有什么是“可大可小”的?指名说一说。
2.以《我是一个可大可小的人》引入,学
生读一读,联系生活,说说为什么说“我”可大
可小?
3.出示作者任溶溶图片,简要介绍作者和学生比较熟悉的作品。
4.作者就是把这种发生在身边的事写成了一首首小诗,记录在了《我是一个可大可小的人》的诗集中。在他的诗中,还有很多“大”“小”这种对比性的组合,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生活中的场景,也有很多的“新鲜点”……选择其中感兴趣的一方面,打开书,读一读,找一找。
二、关注新鲜内容,交流分享
1.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自由结成小组,组内分享自己的新发现。
2.分小组进行交流。
(1)学生从题目及诗中发现有对比性的
内容。
(2)通过《没有不好玩的时候》《一个好心的小姑娘》……发现自己熟悉的一个个生活场景。与学过的诗进行对比,感受诗中的生活场景。
(3)聚焦比较陌生的内容,找出书中感觉到新鲜的词句或场景,进行交流。
三、展开丰富想象,练习表达
1.选择其中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或两三首诗进行组合,试着把诗的内容变成故事,讲给同学听。建议学生用上自己积累的有新鲜感的词句。
自主练习—同桌互讲—夸夸他讲得好的地方—换组合再讲—推荐全班分享
2.选择书中一首诗的写法,尝试着把自己生活中的一个小场景写成两三句小诗,贴在班级展示墙进行分享。
第三部分 语文实践活动设计
设计兴趣小组的宣传海报
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本单元学过的生字和词语。嘗试运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2.朗读、背诵古诗《所见》。
3. 能根据兴趣小组的特点,使用有个性的词语为其取名字,并制作海报。
学习过程:
一、基础检测,单元反馈
制作学习单,同桌根据以下内容完成情况并进行星级评价。
1.日积月累,我会背——《所见》。
学生借助教材中的图片,想象诗中的情景进行背诵。
2.挑战通关,我会读——认读本单元的词语及句子。
教师出示本单元的词语和句子,同桌分别读一读,进行检查。
3.重温故事,我会写——在学习单中将故事用文字描述出来,学生书写其中的生字。
二、组建兴趣小组,招募组员
1.出示已有小组的名字,观察有什么特点。既能看出活动内容,又有个性。
2.确定自己想要组建的小组内容,全班
交流。
3.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结成小组,确定小组
名字。
4.为自己的小组设计一张海报,招募组员。
具体要求:
(1)围绕小组活动内容进行设计,用上3~5个本单元积累的有新鲜感的词语,写几句能够吸引人加入小组的话。
(2)要求图文并茂,组名突出。
(3)海报还应包括报名的具体时间、地点、负责人等。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