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赋予赏识教育生命力
2020-07-14张远科
【摘要】赏识教育近年来受到诸多教育者的推崇,但关于如何在具体学科领域发挥这一教育理念的论著却并不多见。在赏识教育中,学生个体差异是影响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将因材施教这一设想融入赏识教育理念,并就如何在英语学科这一具体教学领域实施这一融合理念并加以探讨。
【关键词】赏识教育;高中英语;因材施教
【作者简介】张远科,福建厦门实验中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指向思维品质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设计研究”(Fjjgzx18-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为何要“赏识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对于赏识教育都有明确地肯定论断。相反,因缺乏赏识教育或者不恰当的评价方式则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作用。儿童天生对新奇事物充满兴趣,对一切活动都愿意去尝试。只是有些儿童发现自己或同伴在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时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便产生了焦虑情绪,对于探求事物和参加活动产生了恐惧心理。这便是失败的经历和威权的负面评价让他们开始相信自身缺少取得成功的能力。这一过程的结果则会导致学生形成“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相对而言,赏识教育则是矫正这一消极心理状态的重要方式。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改变“消极定式”,摆脱“什么都做不好的”错误理念。学生在每一个成功事实被认可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自信并提升自我效能感,从而塑造高自我概念并形成高成就动机。阿特金森认为,人在竞争时会产生两种心理倾向:追求成就的动机和回避失败的动机。当学生在不断地接受赏识教育并形成高成就动机后,对工作学习非常积极,善于控制自己尽量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充分利用时间,工作学习成绩优异。
二、因材施教
那么,赏识教育就是教师无缘无故且一个劲儿地表扬和鼓励学生吗?每个学生的性格、思维特质、兴趣爱好都是个性化的,因此他们对鼓励的形式和内容都有特殊的需求。在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曾提出“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在笔者看来,赏识教育要适应学生特质则有必要融入因材施教。何以见得?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学生差异。所谓赏识,是指“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等的价值而给予重视或赞扬”,并非一味地夸奖,这就意味着要做好赏识教育,首先要认知学生个体的特质和优势。但是,这正是做好赏识教育的难点之一:在各类考试作为学生最重要的评价标准这一教育背景下,教师认知学生趋向于以成绩为标准认识学生。因此,要认识优等生的优点不难,但要找到后进生的优势则非易事。以高中英语教学为例,学生英语学习背景差异之大是异常显著的。在笔者所处的地区,就成绩而言,一份150分的试卷,高分可达140分以上,而低分则多有20分左右的情况。在面对巨大的成绩差异时,多数教师很难看到这些后进生在英语学科的优势,也就很难对其进行鼓励。但是学生在成绩方面暂时落后并不意味着他在这个学科一无是处或者毫无希望,其实成绩所表现的不过是他在学习经历中因为缺乏恰当的引导而被落下而已。那么,到了高中阶段,面对英语学习情况各异的学生,尤其是所谓的后进生,教师应该怎样因材施教才能赏识每一名学生呢?
2.施教策略。
(1)认识学生认知风格特质。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对信息和经验进行加工时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是个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经常釆取的态度和方式。依据两种不同的划分标准,认知风格可以分为场依存型风格和场独立型风格以及思考型风格和冲动型风格等。研究表明,学习者的性格特征与其认知风格有明确的相关性。简而言之,具有场依存型风格者倾向于从整体上认知事物,这导致他们缺乏主见;然而,这类学习者具有强大的社会敏感性,擅于交际。相对而言,场独立型风格学习者具有独立性,热衷分析,倾向于将自我设为参照系;不过,他们社会交往能力相对较弱。外向型性格学习者趋向于冲动型认知方式也就是凭知觉来获取信息,能较快得出结论但缺乏准确性;相比之下,内向型性格学习者采用思考型認知方式,其获取的信息具有系统性,但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得出结论。
这里的认知风格没有优劣之分,而通过对学习者性格特征和认知风格特质的明确区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属的性格特征与认知风格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比如,时下流行的“阅读圈教学”,指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采取分角色承担阅读任务的方式。在分配阅读圈任务时,不再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而是在区分学生特质基础上采取相对应的分配方式,即让擅于交际的学习者充当“文化连接者”,他们的任务是提前准备与阅读材料相关的内容,并向其他成员展示以激发其他成员的阅读兴趣;也可以作为“联系实际者”展示阅读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而场独立型风格的学生则可以充当“篇章梳理者”,通过自主欣赏、体味文本的鉴赏过程将文章结构清楚地呈现;也可以作为“单词大师”引领学生梳理单词具体用法,并创建词汇库。通过这一教学事例可以看出,探索学生认知风格特质做分组教学,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空间,教师也可以抛开成绩高低的成见,赏识每名学生在英语学科的潜质,让学生对自己的特质优势有更深刻的认知和并在扮演自身角色时产生自信,从而引发后续英语学习的强大驱动力。
(2)设置层次化问题。课堂问答是训练学生思维、考察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其实,它还是学生在答对问题后,被老师赏识以及被同学认可从而获取自信的有效渠道;抑或是在回答错问题后,产生自我否定的根源之一。因此,在设置问题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考时长、心理需求和能力范畴,从而让更多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空间和信心。比如,在英语阅读课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可分为简单难度的信息查找题、中等难度的辨析题和需要高难度的主旨大意题;也可以设置成考查学生语感的词义辨析题和考查学生发散思维的讨论题。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可以要求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而对不同思维特质的问题,则可以侧重让他们回答各自擅长的问题形式。在做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每一类学生甚至一些特质鲜明的学生个体,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在将其融入课堂推动课堂发展的同时,引领学生不断地参与到课堂中,使其在课堂中树立信心,找到自我。
三、构建多元化评价手段
每个学生因性格特质对不同类型的评价手段会有不同程度的倾向性。例如,唯分数论的学生喜欢通过量化分数来衡量自己的成就水平,因此追逐高分,教师通过布置学生参与英语学习软件的竞技栏目,巧妙地利用分数评价机制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有的学生对夸张的图案有所偏爱,喜欢老师在评语里用画图或印章的形式跟他们进行交流,在一份单词小测后,无论是一张笑脸还是爱心都能引发学生的无限遐想。还有的学生对评价语言敏感则需要通过细致入微的评价,和丰富多彩的肯定语来触动他们的内心。就同伴互评层面而言,青少年对同伴之于自身的评价有强烈的敏感性,因此构建一个让各类学生都有机会在同伴面前获得积极评价的同伴互评机制,也是对学生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如教师将自己的评价方式构建为可视化的评价表,并在评价表中突出正面评价栏目,让学生在做同伴互评将赏识同伴作为重要评价因素。以上评价手段都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内心,使用最能触动学生内心的方式赏识学生,从而激励他们积极地投入学习中。
四、结语
赏识教育在时下受到普遍认可的同时,也有不少的质疑声:一味地夸奖会让学生分不清楚对错,并且,空洞而不切合实际的鼓励会导致学生对所谓的夸奖感到倦怠。因此,本文针对高中英语学科这一领域,笔者探讨了如何因学生而异实施针对性的赏识教育,旨在探究实际教学中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具体策略。通过学习前人相关研究理论,笔者在教学中实践了这些理论,并形成了这些教学策略。希望这些想法能为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路。
参考文献:
[1]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
[2]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徐蒋春.试论个性化教学的时代意义[J].教育探索,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