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比较阅读研究
2020-07-14李文静
李文静
摘 要: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小学生的语文水平较低,在阅读中的收获往往非常有限,甚至对阅读有排斥情绪。本次研究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比较阅读教学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发挥比较阅读的优势,实现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比较阅读 教学策略
比较阅读是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被广泛提及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强调的是对阅读材料进行对比比较,而不是单一地对某篇文章或者某个片段进行阅读。比较阅读的方式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横向视角,在比较观察中感受语言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科兴趣,提高学科素养。不过,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水平,让比较阅读教学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围绕主题选素材,让比较阅读更容易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让他们进行大篇幅、有深度的比较阅读,这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更主张让比较阅读主题鲜明,给学生指引明确的方向。在这方面,确定主题、选好素材,非常重要。
比如在三年级语文教学中,老师想要让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去感受景物描写的手法和技巧,老师就会选择主题比较一致的课文作为素材来展开。课文《秋天的雨》和《听听,秋的声音》就是很好的选择。这两篇文章在课本中是前后紧密衔接的,而且写的内容都是与秋季有关。但在写法、结构等方面又各有特色,这就很方便学生去进行比较和思考。老师会适当地提示大家去注意两篇文章在写作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异同点,然后给同学们15分钟的时间去进行比较阅读。有了相对明确的目标和比较合适的素材,学生的比较阅读效果就更充实和丰富。
二、合作学习共同讨论,让比较阅读有质量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发现,学生的思路视角是有很大差异的。就语文阅读来说,有的同学能够比较精准的感受文章中的词义和思想感情,但也有很多学生在阅读中会出现误区,或者对文章的故事脉络、思想感情把握不够准确。开展合作学习,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相互借鉴,相互参考,从而在比较阅读中有更好的收获。
以课文《雪孩子》和《搭船的鸟》两篇课文的比较阅读为例,老师将同学们分成了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组内交流对话的方式来进行比较阅读。同样的,为了保证比较阅读的有效性,老师还是给大家做了提醒,叮嘱大家注意观察两篇文章的文章结构、思想感情、写作手法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老师给同学们留了15分钟去进行分组讨论学习,去发现两篇文章中的奥妙。为了经验同学们的学习效果,老师在15分钟的讨论结束后还会随机的挑选一些同学进行提问,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怎么样。
其中有个小组的同学提出:《雪孩子》是一种拟人化的描写手法,而《搭船的鸟》属于一种平铺直叙的描写,是对故事或者某个事件的直白的陈述。这位同学还介绍到,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好处在于可以非常自然地将思想感情带入到故事中去,不会给人一种生硬的感觉;而直白的叙述描写则会欠缺对于动物的思想、情态的想象。两种手法适合于表达不同的思想主题。
还有的小组同学指出,《雪孩子》教会了我们一些令人感动的道理,里面的雪孩子更是让很多同学特别憧憬想要得到的一个好朋友。认为这篇文章是在教会同学们怎样交朋友,怎样真诚友善的对待自己的朋友;而《搭船的鸟》好像在教给大家如何去看待生活中的事物,如何在生活中发现乐趣。一只小鸟搭乘了他们的船,这看似平常的事情,却又特别的生动有趣,值得同学们学习。这样的比较阅读,可以帮助同学们很好地认识课文、理解课文,也对学生构思并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有积极作用。
三、情景教学,用信息技术辅助提高阅读体验
情境教学也是语文比较阅读的有效辅助。因为以小学生的认知和经验阅历来看,他们还不能有效的理解课文内容及其思想感情。比如《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篇文章讲述了1939年我国抗击日军时期白求恩大夫舍生忘死救助伤患的伟大事迹。但是就学生来说,他们对当时的战争境况肯定没有一个切身的体会,甚至也无法感受到这种伟大的革命友谊。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老师在网上搜索了反映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惨烈战争场面的影视剧作品片段给大家看,让同學们身临其境的体会课文内容。
借助信息技术,充实阅读情境,这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语文课堂的重要趋势,在比较阅读教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灵活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素材,比较阅读的体会才会更加生动深刻。
结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兴趣,这对小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开展比较阅读,这正是提高阅读质量的有效方式。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经验优势,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比较阅读中来。相信这可以带动小学生的语言文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罗建红.浅析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26):72+77.
[2]陈惠萍.比较阅读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4):248+250.
[3]李丽娟.比较阅读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8(18):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