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教育中的行业特色路径探析
2020-07-14郭云珠
摘 要 以长安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为例,阐述了行业特色型高校的专业学位教育的办学方针,提出了行业特色型高校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战略和具体建设措施,为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专业学位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行业特色 专业学位 MPA教育
近来年,行业特色高校在专业学位教育方面,为了适应行业发展,在扩展专业的行业特色,以及提升服务地方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专业学位研究生,特别要强调行业需求。[1]但是随着行业需求的不断提升,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的要求也进一步增强,如何继续保持自己的优势,发挥行业的特色,是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在专业学位教育中亟待思考的问题。
长安大学专业学位教育公共管理硕士(MPA)立足行业发展的办学方针
长安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以“立足行业、面向西部、服务社会”为人才培养理念,坚持“以理论学习为重点,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原则,培养具有公共管理先进理念和公共服务精神,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研究的技能与方法,熟悉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能够在相关行业和部门从事公共事务管理、公共政策分析与设计、规划与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从近三年学生就业单位数据可以看出, 83%以上的学生就业于党政机关等企事业单位。
依托学校交通运输、国土资源、城乡建设行业优势学科基础,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以特色专业课程设置为抓手,面向交通运输管理、国土资源管理、城乡建设管理等领域的人才需求,提升学生的行业政策分析与设计、规划与管理能力。MPA教育中心为交通领域和国土资源领域等输送管理类人才。近三年,毕业生在交通领域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的11.11%,国土资源领域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的15.08%。
从“生源进口”、“培育过程”到“毕业出口”都紧紧围绕“服务地方发展”的基本理念,强化人才培养特色,面向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设置课程内容体系。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强化学生的行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管理执行能力。从签约单位地域分布来看,MPA教育中心毕业生就业流向西部地区高达79.36%。通过MPA教育培养之后,15.08%的学生对自己有重新的职业定位,重新择业。
依托设置在长安大学的陕西省协同创新研究基地、陕西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四大学科建设平台,强化对外合作,通过“教师带学生做科研”和“学生请教师进单位”的模式,吸引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促进学生在研究中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长安大学专业学位教育公共管理硕士(MPA)立足行业发展的办学目标
长安大学MPA教育中心以学校行业优势学科为基础,针对社会发展对公共管理人才的现实要求,以“领导者的摇篮,政府的思想库”为办学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致力于培育“尚德性、懂法律、精管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1、领导者的摇篮
中心在人才培养中始终瞄准国家未来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注重“价值、知识与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品质,主张以弘扬“公共精神”为德育核心,以传授“管理理念”为智育重点,以推进“能力提升”为培育目标,通过理论讲授与实践历练二维互动的教育模式,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和管理能力,为学生未来走上“善治中国”的领导岗位奠定基础。
2、政府的思想库
中心长期以来始终坚持“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思路,实施“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开放式办学模式,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决策咨询活动,成为相关部门“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重要智囊。同时,聘请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领导担任MPA课程的兼职教师,让学生直观感受领导者的人格风范和管理艺术。
长安大学行业特色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路径思考
秉持“弘毅、明德、笃学、创新”的校训,基于“立足行业特色,面向国家需要,服务地方发展”的办学思路,在总结本校基本现状的基础上,借鉴他校MPA管理经验,形成了突出的长安大学MPA行业特色教学路径。
1、立足多方合作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不断加强与地方政府、兄弟院校、校内部门的紧密合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致力于培育尚德性、懂法律、精管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多方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1)与地方政府合作的校政模式。基于中国MPA教育满足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人才需要的宗旨,以培养合格的高层次、复合式、应用型专门人才为落脚点,依托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MPA创造性地开展了与地方政府和行业的系统合作模式,目前已经和河北省交通厅、安徽省交通运输管理局、武警黄金二总队等多个行政部门与行业建立了长期的密切合作关系。
(2)与兄弟院校合作的校校模式。基于不同学校的不同办学理念和治学态度,立足于MPA教育领域长短互补、融合共生的行业特色,长安大学MPA教育中心实行与兄弟院校进行学术研讨、互访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校校合作模式。目前,长安大学MPA已与西安以及全国其他地区MPA院校进行共享学术资源、互聘教授等广泛而有效的合作。此外,还与MPA管理机构——全国MPA教指委多次交流、互动,推动长安大学MPA教育不断创新。
(3)与校内各部门合作的横向模式。依托长安大学以校领导为首、多院系教学资源合作办学的MPA教育中心建设目标,长安大学MPA的工作得到校内各部门的大力支持。MPA与校内管理部门和其他教学单位的横向合作,使中心得到管理经验和学科理论的支持以及全校资源调动的便利,有效推动MPA中心的全面发展,形成独具长安大学特色的MPA办学优势。
2、秉承服务地方发展的需求导向型办学理念
依据公共管理教育的实践性特点,立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基于服务地方经济的国家人才培养目标,[2]长安大学确立了服务地方发展的需求导向型MPA人才培养战略。依此办学理念,长安大学MPA瞄准国家发展需要,把握社会需求脉搏,拓宽人才选拔渠道、改革人才选拔模式、修订培养计划,完善课程设置,丰富人才培养模式。从“生源进口”“培育过程”到“毕业出口”都紧紧围绕“服务地方,满足需求”的基本理念展开(从图2中可以看出,79%的生源来源于西部地区,其中西部地区包括本地陕西地区),得到了合作机构和用人单位的认同与好评。
3、坚持文理交叉、优势突出的学科方向
依托“以工为主,理工结合,人文社会科学协调发展”的办学战略思路,秉持文理渗透、优势互补的办学理念,长安大学MPA教育中心坚持文理交叉的学科方向,既彰显学校的优势和学科特色,又突出实用性,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同时,以学科基础融通为平台,以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为支撑,依托长安大学公路交通、地质工程、建筑工程等优势学科,立足经、管、文、法等人文社会科学类多学科资源,夯实社会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结合学校以理工见长的学科特点及西部地区公共管理的实际需求,形成了文理渗透、优势突出的学科群,成功培养出众多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公共管理人才。
4、以行业特色为基础,开放多样的课程设置
长安大学MPA教育中心经过几年的课程建设及专业发展,结合该校优势学科,招生专业逐渐凝练为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交通运输行政管理、环境行政管理、文化管理四个方向。同时,MPA教育中心针对MPA教育特定的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坚持“以理论知识为重点,能力培育为导向”的原则,按照“加强基础,强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结合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对MPA教学进行了科学化的、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形成了长安大学的公共管理硕士(MPA)培养方案,以及“核心课程——方向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设置体系。
核心课程是公共必修课,是完成培养目标的基础性课程,是体现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特点的关键性课程。通过核心课程的学习,能够使研究生理解和掌握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基础知识。方向必修课程本着实用的原则,根据培养方向不同按统一要求设置。选修课程则是在长安大学自身特色和培养方向要求的基础上,力求满足不同培养对象的要求和多样性,课程设置体现了多元化、前沿性和务实性,有利于研究生完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此外,MPA研究生也可以在学校开设的所有其他专业领域研究生选修课中进行课程选修。
从课程覆盖学科角度看,MPA课程涵盖了管理学、政治学、法律、经济学、社会学等各学科的专业知识。实践证明,公共管理硕士(MPA)的课程设置,不仅很好地贯彻了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实现了专业和课程的规范管理,更体现了长安大学的行业学科特色。
現存问题与未来展望
长安大学MPA教育中心办学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西部地区和行业培养和输送了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公共管理人才。但由于地处西部,起步较晚,MPA办学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局限,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
1、形成独具特色的培养新模式
基于目前初具本校特色的基本模式雏形,面向行业发展的新需要,MPA新时期规划是将已经形成的特色真正融入整个MPA的具体教学中。今后,MPA中心应继续加大对分类培养的深入研究和探讨,继续从优化课程、配备师资力量、更新教学内容、定项论文选题等方面入手,加大对行业管理类研究生培养投入力度、进一步优化分类培养新模式,全方位体现长安大学的MPA办学特色。
2、开拓多领域的教师资源与实践活动
围绕专业设置和现代公共管理的教学要求,MPA中心应着力改善专职教师的师资结构,通过科研和教材立项,选派教师到实际部门挂职和出国深造等形式,为公共管理专业教师成长创造良好环境。[3]同时,积极为校内教师创造机会,在活动资金、奖励机制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教师以挂职锻炼、课题承担、决策咨询等形式,与公共管理实践部门展开合作,丰富教师团队的实践知识。
大力吸纳既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具有丰富经验的的政府官员充实师资队伍,充分创造条件使他们在课堂教学、论文指导及专题讲座等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并注重推动校内教师和这些实际工作者在教学、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多方筹措资源,与更多的单位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增加MPA全职实训环节。[4]
3、增进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水平与深度
依托 “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基本对外交流形式,MPA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渠道,积极拓展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开辟新的国际合作空间,寻找新的合作伙伴,扩大MPA办学影响力。
具体而言,MPA将努力同国外著名大学扩大接触,在外教的聘请,教材和案例的引进方面加大力度,有计划地引进国外高校具有MPA相关教学经验的高水平师资,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召开更多的国际会议,促进国内外公共管理理念的交叉和融合。在此基础上,鼓励MPA专职教师充分利用国际合作交流平台赴国外高校或研究机构访学、讲学,增强学术交流的话语权,扩大MPA教育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杜占元.探索创新 深化改革 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再上新水平[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01):1-6.
[2刘志强.行业特色型高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7(05):96-99.
[3]孙也刚,唐继卫,朱瑞.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路径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09):1-4.
[4]王红,欧阳宗书,袁雯,洪流,王斌伟,龚旗煌,张伟,柯炳生,吕建.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 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01):7-24.
作者简介
郭云珠 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