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路径选择
2020-07-14崔小伟赵秀文
崔小伟 赵秀文
摘 要 文章阐述了教育现代化的概念、历史背景及其内涵。分析了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教育现代化面临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存在的挑战、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较低、经费投入不足、教育扶贫困难重重等难题。提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路径选择:政府必须加强引导,重塑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加大经费投入,整合资源、补齐短板;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加速教育与产业相结合,实现教育与经济共发展;共生共荣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融通;教育精准扶贫,要扶真贫,真扶贫。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民族地区 教育现代化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目的。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农村人口实现脱贫的目标。受制于历史、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等诸多主客观因素制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普遍相对滞后,经济发展缓慢问题尤为突出,是精准扶贫的重点与难点,亦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短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教育作為促进个体发展的一种活动,可以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扶贫重在扶智,扶智教育为本,教育在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1]2019年2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规划的提出,开启了我国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新征程。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速度以及质量影响着国家教育现代化实现的总步伐,更事关迈入教育强国行列目标的早日实现。[2]
教育现代化的概念、历史背景及其内涵
1、教育现代化的概念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历史进程教育现代化不期而至,其发展经历了由小渐大,从一国到多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大背景下更是以秋风扫落叶的不可抵挡之势迅速席卷全球,成为发展中国家主要面对的基础性重大问题,直至当下依然深刻影响着各国的教育事业。美国学者列维以时间维度将国家分为“内源型现代化国家”和“后发型现代化国家”两种类型。内源型现代化国家是指自发的、自下而上的社会变革,而后发型现代化国家是在外部冲击下自上而下的实现社会变革。在教育领域,后发型教育现代化指的是启动时间较晚且主要依靠学习借鉴内源性现代化国家教育的先进模式、理念以及思想来改革本国教育现状的教育现代化。其核心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革命性,即政府强制启动教育现代化,引发新旧体系激烈冲突;二是示范性,即引入先进地区经验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跳跃式发展;三是‘自上而下,即政府主导教育改革,从上而下提升民众觉悟。”[3]
2、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
毋庸置疑我国属于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其教育现代化亦是后发型教育现代化,在教育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是自上而下的以政府为主导。教育现代化早在清政府洋务运动时期以引进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的方式向外学习,历经戊戌变法、五四新文化运动让国人在思想上和理念上对现代教育有了初步的认识,步履蹒跚地开始了教育现代化的尝试。新中国成立以后,受制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在教育领域集体学习苏联的模式与经验,随着1958年以后中苏关系交恶,以“教育革命”方式进行的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尝试直至文革结束后才告一段落。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标志着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重新开启。1983年邓小平同志适时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4]我国教育现代化在经历了曲折探索与艰辛尝试之后终于步入正轨,再次扬帆起航,开启了新的历史征程。
自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以来,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的中国,通过学习、借鉴与比较作为内源性现代化国家的欧美等强国的先进教育模式、理念与机制,从开始之初的示范性、引领性到后期注重探索与创新,从“效率优先的重点发展”到“公平导向的均衡发展”,教育界展开自上而下的观念、体制和机制变革。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政府通过政策倾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等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补短板、找差距切实重视解决教育领域存在于软、硬件方面的各类问题,以期通过“跳跃式”发展,在科教强国战略引领与现实需要的基础之上尽快完成教育现代化伟大目标的实现。
3、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教育现代化作为一种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进教育由传统的旧模式向现代化的新模式转变而逐步演变的历史征程,其具体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现代化是全球性历史进程。滥觞于18世纪内源型先发国家的教育现代化,历经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对先发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科学技术领域产生了持续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并已深刻影响着当下世界各国教育事业,成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现代化终究绕不开的重大核心领域。教育现代化是全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体现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然历史趋势,更意味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是在世界范围内以开放、尊重和包容的胸襟实现南北之间,甚至是南南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达到合作共赢的全球性历史进程。
第二,教育现代化是循环递进的历史改革进程。教育现代化的实践历史表面,要实现旧的传统教育向教育现代化的改革,必须革除旧的教育理念、制度和传统,制定出全新的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体制与机制并赋予其更多的作用和职能。然而受制于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等诸多客观因素以及认识主体历史局限性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教育现代化改革推进的历史进程并不是没有阻力的直线式狂飙突进运动,而往往呈现出循环往复、逐步推进的特点。因而决定了任何国家的教育现代化历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直线式发展趋势,都要经历曲折往复、循序渐进,是一个循环往复的长期历史进程。
第三,教育现代化是整体演进的系统性工程。教育现代化是教育领域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在教育领域中推进整个社会进步的整体演进历史进程。教育现代化只有在新理念、新思想的指引下经历变革与重新整合才能突破传统的束缚,这既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等众多方面,也涵盖了社会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因而其必然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演进过程。作为整体性演进的系统工程其必然表现为:国民整体文化水平普遍较高;接受高等教育的国民占有一定比例;国民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道德水平较高;国家注重构建公平、高效的教育模式与体制。作为一项在教育领域展开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整体演进的系统性工程必然是在短时间内不能实现的。
第四,教育现代化是长期且不可逆的历史进程。教育现代化的复杂性、系统性、全球性和整体性的特征决定了其实现过程必定是长期的且不可逆历史进程。从社会发展历史趋势来看,教育现代化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不可能是直线式发展,更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社会特点与特殊国情需要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与目标,分阶段、有步骤地逐步实现。在一切现代化中,人的现代化最难实现,而要实现人的现代化,首当其冲的是需解决教育现代化的问题。作为现代化中基础和本质的前提性因素,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这也决定了其最难也是最后实现的,因而必然呈现出长期且不可逆的历史发展演变趋势。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获得一定的发展,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教育也步入健康快速的发展道路。以张家川县为例,教育局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县各级各类学校390所,其中幼儿园126所、小学75所(另有教学点166个)、初中9所、九年制学校8所、特教学校1所、普通高中3所、职业中学2所。在校学生53578人,其中幼儿园11501人、小学25841人、初中11225人、特教学生20人、普通高中4991人、职业中学870人。回族学生37406名,占全县学生总数的69.8%。教职工4524人,其中专任教师4458人,专任教师中幼儿园685人、小学2025人、初中1237人、特教学校2人、普通高中400人、职业中学109人。然而相较于东、中部发达地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在教育领域存的问题具有普遍性,但也有一些特殊性问题。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为例,教育现代化面临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依然存在严重挑战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有效也是本质性手段,即便如此,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至今来看依然面临严重挑战。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为例,每年一定数量应、往届大中专毕业生长期在家待业现象的存在,致使“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被部分家长接受。民族地区群众整体文化水平低、文盲率高、教育观念滞后,在错误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部分家长因法律意识淡薄,实用主义至上,受一切向钱看思想的左右,只注重眼前利益最终选择让未成年子女外出打工或经商。虽然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早在1998年实现“普初”达标,2006年9月“两基”攻坚顺利通过省级验收考核。然而时至今日“控辍保学”依然困扰着全县教育工作者。近年来,控辍保学成为中小学教师每天面临的常态化工作。不仅额外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严重影响了正常教学秩序。2016年“天水市义务教育巩固率仅达到94.3%”,[5]而对于情况更为严峻的张家川县2018年的巩固率为95.8%,坚持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将是张家川县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必须坚持的工作。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较低,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优质师资、教学设施、仪器设备主要集中在县城及城镇中小学,偏远乡村学校软、硬件远不及前者。教育質量和办学水平在城乡间、校际间存在较大差距。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在民族地区出现新的“城乡二元对立”现象。即偏远乡村中小学大量学生流失,而县城及城镇所在地的中小学出现了人数激增的情况,造成班级多、班级学生人数多而师资偏少的问题。在增加教师工作量的同时,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当然造成农村中小学人数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部分子女随外出务工父母去城市入学,但近年来更多的情况是部分家长加大对子女教育投入,宁愿多花钱也会送孩子去县城或城镇中小学接受他们认为更“好”的教育。这一现象在部分地区更是有愈演愈烈之势,个别偏远小学甚至出现了在校教师和学生分别是个位数的情况,更进一步加剧了“空心村”现象普遍化。
3、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前教育资源较为短缺
当前,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自“十一五”、“十二五”以来的经费投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政府不断加大经费投入,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条件有了显著改善和提高。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加之与东、中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致使西部民族地区在教育经费的使用上主要用于教师的福利待遇以及政策性补贴,而且在现有的办学规模与水平下,部分经费依然依靠上级财政的补贴。民族地区“穷财政与大教育之间的矛盾是民族地区发展内生型路径推进的物质障碍”。[6]例如在学前教育方面根据天水市教育年鉴统计,2012年张家川县拥有4所幼儿园,89名教师,2011名入园学生,截止到2017年有121所幼儿园,412名教师,9600名入园学生。虽然政府加大投入,幼儿园数量和幼师数量明显增加,但入园幼儿的数量增速远远超过前者,且师生比呈现不降反增的态势,可见学前教育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4、教学附属设施和教学仪器、实验设备长期闲置
教学设施和设备构建与配备是满足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实现教育质量提升的必备要件。虽然学校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每年的工作计划与教学计划中,都会涉及购置教学设备设施和教学中的具体使用,但是在具体实施层面往往只是流于形式。普遍存在的情况是,一方面领导主观认识不到位造成重视不够,另一方面现有设施、设备利用率以及更新换代存在较大问题。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受制于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中小学建设图书馆、实验室,购买各种教学仪器、设备本来是件及其困难和不易的事情。然而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作为来之不易的现有教学附属设施和设备在学校长期闲置,使用率很低,很多图书馆、实验室成为学校迎接上级主管部门检查的“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相较于一些位于县城和城镇的中小学拥有一些教学附属设施和教学设备,很多偏远地区中小学则出现了量少质差的“奇缺”的现象。除此之外,“教学设施设备相关制度不完善,管理缺乏科学化、规范化”,[7]造成已有教学设施和设备的老化、损毁及一些安全隐患的出现。
5、思想观念保守,无力适应体制转换
教育现代化首选需要思想认识的现代化,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实现教育产业化不具备基本条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安置政策经历了从计划经济统一分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由就业的巨大转变。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和家长短时间内无法适应就业政策的转变。职业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就业贡献有限。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由于技能素质较薄弱,加之不愿离开家乡外出就业,导致目前大中专院校大量应往届毕业生在家待业。机关事业单位因人满为患而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就业难的现实问题,造成一部分少数民族群众难以接受的思想压力和经济负担,基础教育面临急剧滑坡的危险。
6、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机会少且参与度低
民族地区大多地理位置偏远,环境封闭,经费短缺等因素造成了乡村教师少有机会外出接受培训、访学等继续教育活动,导致乡村教师在职业发展及综合能力提升方面受到困扰,从而影响到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升。虽然近年来的支教活动、社会志愿者助教、送教下乡、三区支教(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等活动成效显著,对改变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挥一定作用,但从长远来看毕竟是短暂的且不能持续性发挥作用。
7、教育扶贫困难重重
教育精准扶贫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拓展和延伸,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精准教育投入与资助,帮助提升贫困人口的素质与技能,从而促进经济与文化发展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然而现有的扶贫实践表面,教育扶贫主要表现为兴建校舍、配置教学设备设施等外在形式层面,缺少从能力、观念、精神层面的帮扶。教育扶贫在西北民族地区的问题集中表现为扶贫内容与需求脱节、政策执行能力不强、考核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可行性路径建构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不同于英美等国的“原发内源型”教育现代化,而是后发型教育现代化,主要表现为:教育现代化发动时间较晚,基础薄弱、主要通过引进、移植东中部发达地区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自上而下地改造本土的传统教育。立足当前现状,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路径建构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政府加强引导,重塑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教育的现代化首选应是对教育思想认识的现代化。民族地区各级党政部门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从西部大开发、科教兴国、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西北民族地区教育的重要性。民族地区的党政一把手,必须亲力亲为,重大部署一定要亲自督查落实,各部门各司其职全力支持教育工作。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的关键是思想观念问题。政府必须加强政策引导,普及《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切实提升少数民族群众法律意识。积极营造舆论氛围,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通过电视、手机、报刊等媒介大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先进事迹、典型人物和典型经验,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求学观、成才观,保证适龄儿童正常入学,切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坚持全面持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敬师长的良好社会风气。把大学生就业提升到民生工程的高度來认识和解决。政府应从政策层面倾斜,积极组织引导和经济扶持待业大学生就业,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自由自主择业、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平台因地制宜扶植大学生创业。积极搭建企事业单位用工平台,及时发布招聘信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2、加大经费投入,整合资源、补齐短板
立足少数民族地区具体实际,深化落实“城区抓配套、乡镇作示范、乡村拓资源”的发展思路。完善经费投入监控机制与评估机制,确保教育经费的规范使用,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抓住主要矛盾,补齐短板,尽力缩小城乡地区差异。努力扩大城乡学前教育服务供给、普及有质量的学前三年教育,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体系和科学保教体系。整体有效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加速补齐深度贫困少数民族聚居区教育发展“短板”。整合已有教育教学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平衡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问题,根据具体实际适时调整中小学布局。
3、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管理制度
相较于经济发达的东中部地区,西部民族地区购置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实属不易。如何利用好现有的各类教学仪器设备,助力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民族地区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化的素质教育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必须建立健全教师、学校与主管部门三级监督管理制度。鼓励教师充分运用已有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馆等教学辅助设施,将这教学教辅资源的使用分学科纳入到教师年终考核。
4、加速教育与产业相结合,实现教育与经济共发展
列宁指出:“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育和教学, 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 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民族地区教育要实现现代化,[8]必须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张家川县立足当下,必须大力实施职业教育“22651”计划。科学整合资源,加大统筹与支持力度,办好具有民族特色的职业技术学校,成为新时代民族地区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现实性路径。继续保持近年来以牛肉拉面为主的餐饮业对当地经济巨大带动效应,加大各项政策的支持与配套力度,培训更多的餐饮工作者,引导他们走出去就业、创业。通过富有民族特色的职业教育为民族地区培养有技术、有特色的技能型人才,从而全面助力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5、共生共荣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融通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任务是通过革新民族传统教育,使民族传统教育与世界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相适应,与所处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相适应,最终构建高水平、有特色的民族教育现代化模式。[9]民族地区部分群众受传统教育特别是宗教影响较大,造成现代教育观念滞后、法律意识淡漠、文化水平不高,严重影响子女接受现代教育的程度与水平。创造性改造少数民族传统教育观念,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保留民族优秀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尽力剔除不合时宜的“糟粕”,实现传统与现代和谐融通共同发展,最终实现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
6、教育精准扶贫,要扶真贫,真扶贫
西北民族地区教育扶贫过程中必须深刻领会“精准”要义,努力做到精准找到教育扶贫的根源,精准树立指导理念、识别对象、确认措施,通过教育最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充分发挥制度设计、政策支持、规划引导的激励制约作用,以民族贫困地区薄弱学校作为教育精准扶贫的主战场。[10]为乡村教师多提供线上线下培训机会,努力提高培训活动的获得感。教育扶贫过程中应根据民族地区实际需要,设计符合当地需求的精准扶贫教育项目,帮助提升贫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生活技能,将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细化教育扶贫目标,开展不同层次、形式丰富的各级各类培训,提升教育工作者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同时,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就业与创业能力。各级职能部门需提高认识,不断强化政策执行能力,做到全面贯彻落实。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扶贫考核与监管体制机制,真正发挥教育精准扶贫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其勇,赵庆来.精准扶贫的教育学解读[N].中国教育报,2017-8-31(3).
[2]杨小微.迈向2035: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定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38-44.
[3]冯增俊.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概念[J].教育研究,1999(3):12-19.
[4]孙荣梅.邓小平人才思想及其启示[D].沈阳:辽宁大学,2019.
[5]金祥.天水市教育年鉴(2016卷)[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6:204.
[6]李祥,刘莉.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内生型路径初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8(5):118-126.
[7]杨军秀.农村中小学教学设备有效使用问题及其改进策略[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8]列宁.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7-18.
[9]田娟,樊振东.后发型现代化视角下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的困境及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19(4):210-214.
[10]王慧.产教融合:农村职业发展方向[J].教育研究,2018(7):82-84.
作者簡介
崔小伟 天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及研究工作
赵秀文 天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