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主要矛盾视角看湖南省老放映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产生原因
2020-07-14狄神武
摘 要: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为解决我国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落后面貌,由国家组织,各级政府部门实施,全国范围内成立公社电影队,由公社党委政府代表国家最基层职能部门具体操作,挑选思想好,作风正,身体健康,热爱电影工作,由一定文化水平和宣传能力及有电工和绘画基础的同志,担任公社放映员,由社推荐保送文化电影部门培训,经考试合格,持证上岗,全国有近十万左右公社放映员,受聘参加农村电影放映工作。但随着时代发展乡镇放映员逐渐淡出人们的视角,作为特体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群体,其待遇保障成为历史遗留问题。为妥善解决湖南乡镇电影放映员历史遗留问题,立足湖南具体省情,梳理湖南乡镇电影放映员问题的历史发展脉络,研究其产生原因就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乡镇放映员;历史遗留问题
一、社会主要矛盾视角下乡镇放映员产生的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前,整个中国处于军阀混战、百业凋敝的状态,人民温饱尚不能满足,更何况文化生活。除了极少数城市中的少部分人口可以接触电影外,在占当时全中国人口80%以上的农村地区,电影放映基本上处于一片空白的状态。在新中国建立后,各项事业迅速发展,文化事业尤其农村的文化事业的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距离人民群众的需要仍有较大差距。根据廖义军《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种形式》一文中记录,我国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通过出版发行大量面向农村的报刊图书、普及农村有线广播网、放映电影、建设农村文化馆(站)、创办农村俱乐部和农民图书室、发展地方戏剧和剧团等几种形式。以电影放映为例,仅 1953 年,全国在工矿和农村中流动放映的电影放映队就有2254个,电影观众达到7亿5万人次。但与之对应的是1955年中国人口总数量是6146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数量为53180万人。
随着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在中共八大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了正确的初步探索,在八大闭幕会上指出我国当前的治报告的决议》中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无疑是对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为我国的各项事业提供了根本指引。但这一判断很不幸被没有坚持下来,而后将阶级矛盾错误的判断为社会主要矛盾,并由此导致了文革的爆发,给党和人民带来了巨大伤害。社会主要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如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所表达的“世界是由矛盾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
当时的农村地区,政治氛围紧张,文艺生活贫乏,除电影外的文化工具诸如图书报纸,有线广播等都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电影是农村观众可以接触外部世界的的唯一的一种可视化的文化工具,一种把外部世界活灵活现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方式。文革期间强调以阶级斗争,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强调关注农村。当时农村地区的人们强烈的文化需求和文革时期意识形态宣传的需要的结合,推动了农村电影放映的发展。文革前农村电影队往往是2到4人,依靠马车、手推车或三輪车运送放映设备,遇到道路条件差的地方,还需要放映员挑担前行。放映设备的笨重,偏远地区的恶劣,极大的限制了一部分农村放映工作。1966年《颁布的8.75毫米和 16毫米电影技术设备的试制生产任务》,推进了8.75毫米放映机的生产,使得农村电影放映的技术难题得到解决。另一方面,电影队下乡放映一般有包场、售票、免费三种形式。而其中的包场,费用一般从生产队的公益金中支出。在技术和资金的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社办电影队的大发展便是一件很自然的事。1974国务院下发了的《关于认真做好农村电影发展工作的意见》,1975年公社电影队在湖南全省范围内铺开,放映队员总人数达到近万人。
二、改革开放后乡镇放映员群体的发展和衰落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替代“以阶阶斗争为纲”,标志着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到来,文艺创造从文革中的“文艺服从政治”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再次被确立,中国电影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仅一九七八年,全国就生产艺术影片四十六部,约比上年增加一倍;发行艺术新片七十六部,恢复放映艺术片三百七十五部;各类放映单位有十一万多个。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迅速发展原因探索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国民收入仍在较低水平,197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85元,当年农村人口为8.032亿,全国农民人均年度纯收入仅有133元,其中90%以上为实物,货币收入不足10%。在这样的收入情况下,农民是无力购买文化产品的。由于大部分的电影放映的费用是由生产队专项公益金中支出,农民无负担,更有意愿参与其中。另一方面,电影放映作为一种群体性的聚集活动,为农民提供了一种别样社交形式。
农村地区普通群体获取信息的渠道是有线广播,收音机在农村仍是奢侈品。当时衡量家庭条件的四大件中,便有收音机。由于收入原因,家庭收音机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地区人民的需要,农民对文化产品的渴望十分强烈。在这种大环境下,农村电影放映事业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土壤。自74年国务院下文要求各地成立公社电影队到1978年,基本上全国各地的人民公社中有了属于本公社的电影放映队,仅在湖南就成立3854支放映队。相较于图书、报纸、戏曲、广播等形式,电影更具有现代生活气息,吸引力。对农村电影放映产生绝对挑战的电视在农村还未普及,1980年农村每百户拥有家用黑白电视仅有0.4台,每百户家庭黑白电视突破50台要到1992年,家用电视在农村普及前,电影还具有较大的生命力。
(二)进入90年代后的农村电影放映的衰落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确立起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得到贯彻,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村地区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改革突破口,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少生产积极性,农民收入不断增长。作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既对立又统一,通过改革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经济发展,富裕起来的农民又因此有了更多更高的精神文化追求。
(1)行业竞争对手的出现
中共中央 1983年1号文件提出的“农村文化设施国家办、集体办,更要鼓励和支持农民自己办文化”的精神,农村文化专业户应运而生。农村文化专业户自筹资金,自负盈亏,活跃了农民文化生活,传播了科学文化知识。到1984年底,湖南省农村各种形式的个体文化专业户达11007个。其中电影队、录像放映队2445个,电视室774个,俱乐部32个,图书室1142个,电影院3个,个体书店(亭)及图书摊点3423个,业余剧团412个,文化活动室(或茶社)926个,摄影室688个,各种民间文艺演唱户1110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催生了一批农村文化专业户,他们既是公社放映队的有益补充,也是其的有力挑战,农村文化生活的丰富,人们有了更多选择,使得电影不再具有相对图书、报纸的特殊优势,人们对公社电影放映的需求不断减少。相较于公社放映队,个体放映队更加灵活,因此在当时农村红白喜事时,雇佣个体电影放映队是一种普遍现象。人民公社撤销后,强调为工农兵服务的公社放映队伍,往往并不看重经济效益,带有一定的福利色彩,在面对来自市场的激烈竞争,显得有些软弱无力。湖南省内有一部分放映队伍开始另谋出路。
(2)替代文化产品的普及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得以确立。文化产品的供应不再单单依靠国家和集体,多元化的供应主体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选择。录像、茶社、电视等不同形式文化产品,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以对农村电影放映造成绝对挑战的电视机为例,根据国家数据局统计,农村每百户居民人均黑白电视拥有量1980年为0.4台,1985年为10.9台,1990年为39.7台,1995年为63.8台。农村每百户居民人均彩色电视拥有量1985年为0.8台,1990年为4.7台,1995年为16.9台,2000年为48.7台,2005年84.1台。从数据可以看出,农村电视拥有量与农村电影放映事业成反比,随着电视的普及,农村电影放映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历史飞跃。“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只有对社会主要矛盾有正确理解,制定方针、政策才有据可循,才能把握好方向。
从社会主要矛盾转换的视角下研究乡镇老放映员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有利于理顺老放映员群体的产生、发展、衰落的脉络,有利于为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方向指引、理论依据。在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老放映员问题的产生既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一种体现,老放映问题的解决也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间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情况。解决好乡镇老放映员历史遗留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是相关政府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与担当。
参考文献
[1] 余纪.区县电影市场田野调查[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報,2017-10-28.
[3] 刘广宇.当前农村电影放映中的“结”与“解”[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8).
[4] 徐江.湖南农村电影放映乡野调查——以湖南省平江县为例》[D].西南大学,2013.
[5] 廖义军.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种形式[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91-94.
作者简介:狄神武,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