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2020-07-14曹莉娜
曹莉娜
摘 要:在长期的思政教育工作中,人文精神在思政教育之中面临困境。文章从个人谈心谈话、社会实践感知以及紧抓人文精神内涵三个方面探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培养策略,以期能够培养出拥有人文精神的大学生。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教育;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大学生思政教育是当前已不再局限在教学任务之中,而是对辅导员思政教育职责提出了进一步的思想观察与精神培养目标,其需要时刻关心学生的思想状态与行为模式是否稳定健康,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是否正确积极,从而定制出个性化的教学培养方案,帮助学生成为人格优秀的大学生。
一、大学生人文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培养困境
(一)人文主义思想在思政教育中的现状
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潮起步较晚,并很快的就被迫切的救亡图存运动压制了生存空间。大学校园本来应当是人文主义与人文思想的温床,却在现代大学的建立阶段失去了人文主义最好的发展时机。等到中华民族已经摆脱了朝不保夕的日子,大学校园却已经是科学主义占据绝对优势的领地。甚至在人文精神的培养之中,将感性认知用理性思维进行简单的知识灌输,从而让学生在对人文精神的认知方面产生了缺失。思政课得到高分很简单,只需要将课本认真学习就好了,在理性思维之下,思政课简单的沦为一门背书的课程,投入时间与记忆力,就能够收获高分,是最贫乏的精神贸易。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学生成为了道德规范的接受者,极为片面的强调学生甚至公民应尽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却没有同时对遵守责任与义务所能换取的权利进行教授。人文精神的培养在于引导学生对人生意义与自我价值产生思考。打比方说,当一名学生想要成为作家时,所处的环境却告诉他作家生活清贫,没有经济价值,损害生命健康。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却也没能告诉他这个职业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让学生所接收到的道德理论无法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自我产生的人文精神却被现实环境所扭曲放弃,这很难说思政课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
(二)人文精神、功利主义遭到了简单的二元化
将学生的功利主义思想简单的归咎于互联网的崛起是极为不负责任的态度,任何思想都有其存在发育的温床,功利主义作为人文思想的灰色地带,其存在拥有价值。这种价值来源于社会生产力的不足,来源于生产资料的分配尚未达到绝对公平,来源于教育培养阶段所能够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和家庭环境的完全挂钩,更来源于生存本身带给学生的惶惶压力。学生在人文精神之中的投入需要产出,这种产出本身是精神世界的满足,但是社会环境已经将精神世界的满足弃如敝履,而思政课程与辅导员的思政教育也没有将精神世界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重点进行分析解剖。思政课教学的卷面考试是学生在大学阶段必须通过的考试,但是考试之中并没有对学生真正的道德与精神展开考核,个人的思想境界与价值观念,甚至于行为模式,都不是一张试卷能够衡量出来的。而将人的道德与精神简单的二元分为“好”与“坏”本身就与人性相违背,在进行教学时,无法让学生认识到精神世界的多样性。人文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无法通过逻辑思辨被学生接受,也無法带给学生一贯而常的物质利益,更无法与传统的培养方式相互切合,自然人文精神的孕育就陷入了僵局之中。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培养策略
(一)用个人谈心谈话代替简单群体会谈
学生的群体讨论、座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们袒露心迹的可能性。在一个公开的场合,将生活之中所遇到的一些难题向所有人分享,这确实强人所难。而私下里一对一的谈心谈话,在一个较为轻松的环境之下可以让学生袒露心声,发现问题,及时的解决问题,也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思政教育的机会。思政教育工作在大面积的高校实验之中已经证实了以谈心谈话的形式与思政课进行区隔与互补是有效的思政教育方式,其意味着以辅导员为主体的思政教育工作主要存在于课堂之下,即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所以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尤其要避免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道德判断。因为与书本知识有所不同,现实生活之中,所有的行为判断都需要思考,这种生活思辨就是人文精神的本源所在。在一次次的谈心谈话之中,让学生逐渐去养成一个对待问题思考的习惯,而不是简单地寻求一个生活问题的答案。辅导员在进行辅导时也应当注意让学生的思考符合正确健康的思想逻辑,逐步引导学生产生完整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因势利导,让学生通过思政教育享受对于人文精神的探索,如大禹治水一般通过引导产生完善的人格与行为方式。
(二)加大培养与社会实践的联携
高校思政课与思政教育想要取得预期的培养目标,就需要进一步将理论教学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思政教育需要相当程度的社会实践,而不是寄托于课程理论学习、考试。人文精神的培养也需要学生在生活之中进行观察体会。例如在进行到当社会爆发热点问题时,和院系教师一同商议,让学生参与社会工作的参观、实习,从运动的角度与观点让这些宝贵的生活经验转化为一种更为珍贵的生活素养,从而以课程理论为基础,结合生活之中的参观实践,佐以社会之中各种活动方式,让学生能够整合自己对于生活和社会的认知进入人文精神之中,能够在日后工作生活之中进一步感知人文精神的痕迹。辅导员与校团委尤其需要在一些特定的纪念日例如五四青年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等带有重大意义的节日,组织开展一系列的主题实践教育活动,从而培养学生从社会生活之中探索人文价值的能力和习惯。思政教育工作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只要能够逐步从生活的角度靠近学生尚未成熟的思想内核,书本上原本干涩的理念和准则也就能一步步的被学生所理解接受,从而让学生利用书本知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处事法则,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相互结合相互影响才能发挥最大的功用。
(三)贯穿始终的精神内涵培养
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一个难点就是时刻接受着社会上繁杂的思潮和热点的事件,所以在进行思政教育之前,就要时刻注意到社会上是否流行起新的思潮。特别是在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必须要时刻秉持着一个最基本的唯物主义观点,也就是立足于物质来影响思想,而不是妄图使用思想影响物质。超出物质而片面的进行思想要求是思政教育的一个死循环,本身是严格论证的辩证思想,却总是想要用一种精神信念的模式来回避论证过程,让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人文精神变成了一种思维的黑箱模式,其意味着学生不用知道前提与推导过程,只需要记住最终的结果就能够称之为“以人为本”。所以现阶段的思政教育工作需要从事物的本质出发,严格的列出思维过程与论证条件,列出各种误区,让学生理性的认知处理事务的正确方式,形成一个健康的行为体系。
三、结语
大学阶段是思政教育的最重要阶段,也是人文精神的培养温床。大学生所需要的人文精神与现在的思政教育工作存在有一定的脱节,为了为社会输出更多有人文精神的国家栋梁,思政教育亟需改革探索。
参考文献
[1] 纪玲妹,秦卫明,潘晓东.“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语文培育人文精神的途径[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11):57-58.
[2] 高狄.高校思政教育人文价值培养的困境及出路[J].福建茶叶,2019,41(06):99.
[3] 付盛忠.新常态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J].智库时代,2018(49):14-15.
[4] 汪良.试论高校思政工作人文关怀的理论基础[J].文教资料,2018(25):79-80.
[5] 于桂云.刍议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J].农家参谋,2018(15):161.
[6] 张晓敏.地方人文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思考——以贵州地区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34(06):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