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若干基本问题探析

2020-07-14赵军镜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7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高等教育市场化

赵军镜

摘要:教育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目前面临的核心短板问题,而具有显著行政管理特点的计划手段和模式已经很难适应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要求。国家、社会及个体层面对于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为高等教育市场化提供了基础前提。市场化本质上并非将高等教育变为一种产业,而是利用市场化手段运营高等教育,让市场机制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中发挥更为基础和有效的资源配置作用。

关键词:高等教育;市场化;资源配置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受到国家、社会和个体层面的高度关注,关注重点又聚焦在教育质量和内涵上。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经济社会发展、个人和家庭的教育投资收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过去这种意义并没有被充分认识。随着201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3%以上,各个层面对于高等教育价值、作用及其诉求的理解和把握都日趋理性和全面。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最核心的问题已经不是规模和发展速度,而在于质量和品质,但全社会所希冀的高等教育质量并未获得和数量显著增加的同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重要又相对复杂的综合指标,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比如一国的教育体制和制度、教育目标、受教育者的培养模式、质量标准等,既驱动质量达成的直接因素,也有宏、中、微观等环境因素。在这样的复杂系统里,教育质量的获得远远要难于教育规模的扩大。

分析不同层面的影响因素可以发现,与国际主流的高等教育体系相比,我国高等教育一直以来都具有比较明显的计划手段和行政管理特点,这样的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特色发展以及解决眼前各种突出问题的需要,市场化机制已作为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进入很多学者和政策研究者的视野。

二、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从研究角度看,国际上最先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大学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影响较大的有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新自由主义、新公共管理理论,以及反对市场化的欧洲经济史理论、社会公平理论以及市场有限参与的教育理论等。

国内是在20世纪90年代最早涉及教育与市场关系、教育产业化等问题,但更多是学理和理论探讨,90年代中期以后,实践中出现了一批联动市场和教育的办学模式,大学的市场化变革也逐步拉开了帷幕。这其中既涉及宏观层面的高校办学自主权、高校与政府的行政管理关系、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等问题,也涉及微观层面的高校内部管理模式、后勤社会化等内容。概括来看,国内学者对高等教育市场化有三种不同观点:主张市场化、反对市场化以及支持市场有限介入。

而在高等教育实践中,民办高校的兴起和发展更是高等教育市场化领域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虽然我国高等教育主流体系以公立模式为主导,但民办高校的发展方向更加多元化,质量提升越来越快,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以及发展效益更是明显优于公办高校,这对于高等教育能否市场化在实践层面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和证据。2017年,国家出台了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开始探索实施民办教育营利和非营利分类管理,虽然还在起步、探索、观望以及实施细则的制度建设阶段,但从市场化角度看,这一定程度上是对于民办教育发展运用市场化手段及产生的效益和价值的一种承认。随着分类管理的实施,学者围绕此主题掀起了一个新的研究热潮,研究关键词虽然不是市场化,但背后根本还是围绕市场化机制所开展的民办教育制度与政策、发展方向与趋势、民办高校的具体选择等问题。

三、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若干基本问题及探析

(一)基本前提问题: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

无论态度上如何看待市场化机制的作用和意义,对于高等教育市场化都需要首先看到,我国高等教育当前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和基础环境,即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日益走向多元化,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也在逐步多样化。这正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基本现实基础。

在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新时代,高等教育既要追求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也要满足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社会大众群体中各种各样教育消费者的个性化教育需求。这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及其各个子要素构成都更加成为一个复杂系统,并且国家、社会及个体各个层面看待高等教育的视角和价值取向也日益多元化,不再是以单一标准来衡量高等教育的发展。

从国家和民族层面看待高等教育,既有传统视角下保持国家综合国力、实力和竞争力的作用,也有现代视角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价值,更有未来视角下国家在世界格局中承担大国责任和世界领导者角色的需要。如果还有比这个层面更高的价值,那就在于历史古今视角下,促进人类持续发展完善以及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从经济社会层面看高等教育,既有高等教育应当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的支撑作用,也有高等教育应当超越工具理性和现实需要去引领社会发展的价值。到底是支撑、适应还是引领,视角不同,结论完全不同。再从家庭和个人层面看高等教育,既有投资教育就必然要获得高就业、体面的社会地位等相应投资回报的取向,也有不断完善自身和心灵世界的终极文化追求取向,近年来更是有了一种“上大学不為任何目的,而就在于一个阶段的人生体验”的新取向。

有如此多不同层面的不同价值取向和个性化需求,高等教育更加受到社会关注。但也正是因为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需求的多样化,高等教育同时也有了一个“展示并体现魅力”的巨大空间。换个角度看,多元化、多样化而不是追求同一个方向,恰恰是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变得理性的体现。更重要的是,正因为诉求过于多元,所以高等教育才有市场化的需要,因为纵观改革开放40年来各大行业的发展实践和成功经验,从计划走向市场是一个普遍性的实践规律。从经济学视角看,需求多样就该有相应多样的供给,而市场化是促进多样化供需平衡的一个基础机制。

(二)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含义和本质问题

有争议的问题往往是因为还未能充分概念化,高等教育市场化就是如此,学界、业界包括制度和政策层面尚未达成共识。学界主流观点倾向于认为,高等教育市场化就是“在高等教育中引入市场机制,使高等教育具有市场性”。但是这个定义的内涵和外延都不够明确,市场机制、市场性本身就是需要解释的概念,所以存在以概念阐释概念反而更加阐释不清楚的问题。

国际上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学者观点。史密斯(Smith D.)认为,“市场化是一种组织导向,把顾客置于决策过程的中心,它可能引发高等教育文化的转型。”这个定义一方面强调了市场化的组织性,说明市场化不是个体层面的问题;其次突出了顾客中心,教育市场也应当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然后还上升到了文化层面,是高等教育文化形态的转变和高等教育文化的重建,其背后是政府、市场、受教育者供需关系以及相互间治理模式的变化。

笔者倾向于1998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重整高等教育》报告中对高等教育市场化下的定义:“把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中,使高等教育运营至少具有如下一个显著的市场特征:竞争、选择、价格、分散决策、金钱刺激等。它排除绝对的传统公有化和绝对的私有化。”因为这个定义比较准确地界定了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本质属性和所要重点发挥作用的范围与领域,即市场化并不是高等教育本身应有的或自带的属性,而是运营高等教育、促进其目标更有效达成的一种手段。

高等教育市场化是一个运营手段,界定清楚这个本质非常重要,有利于从思想层面认识清楚高等教育市场化是一个运營和手段问题,而不是高等教育的价值追求问题。只有奠定这样一个认识基础才能充分理解,市场化并不能改变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价值性和终极性等本质,而是对于实现高等教育本身的价值具有更高的效率和作用,市场化对于高等教育价值的实现是手段上的促进和优化,而不是本质的改变。

(三)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必要性问题

基于前述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本质认识和分析,其必要性问题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为了达成高等教育的目标,自然要选择更有效率的教育模式和手段,那么理论上讲,哪一种手段效率更高自然应成为首选。如此一来,高等教育市场化到底是否就是一种效率更好的手段呢?答案是肯定的。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处于投入不足的发展现实中,而计划经济和集中行政管控体制也确实带来诸多弊端,在这样的困境中,市场化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具有独到优势。

第一,从政府和社会层面看,市场化有利于更广泛地筹集高等教育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本身就意味着办学资金筹措渠道的放宽,私人、民间组织、企业和社会组织都可以投资办学,办学主体更加多样化,投资更加多元化,这对于高等教育行业的整体发展是一个巨大促进。西湖大学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民办高校可以采用分类管理,公办大学也可以,因为投资多元是学校举办和运营的多元,并不改变教育公益性属性。

第二,从高校层面看,市场化有利于高等教育提供者提升管理效率和效益。在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中,教育资源和要素的配置更多具有计划色彩,带来的问题是高等教育的外部性和外部视角不足,资源投入产出得不到应有重视,高校管理运营的重点也不是教育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社会需要,而是自身的管理便利。市场化最基本的一个作用是根据供需改善和优化资源配置,并且通过竞争性和竞争压力引导和促进教育提供的多样化和灵活性,以满足社会大众的多样化教育需求。

第三,从个体层面看,市场化有利于高等教育消费者获得更为优质的教育和服务。在市场化和竞争作用的驱动下,高等教育提供者会更加具备客户导向和顾客意识,在校园环境、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配备、大学生活、成长环境等各方面提高“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质量和服务,作为高等教育对象的受教育者,就可以得到更为个性化的教育体验。

(四)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可行性与路径方法问题

有人担心高等教育市场化会让高校以赚钱为目的,让高等教育沦为营利的工具。恩格斯曾有论述:“劳动产品超出维持劳动的费用而形成的剩余,以及社会生产基金和后备基金从这种剩余中的形成和积累,过去和现在都是一切社会的、政治的和智力的继续发展的基础”。教育是一项事业,办学是服务于教育事业的一种形式,高校作为教育服务机构就需要生存,需要剩余劳动及其形成的剩余价值或盈余作为存在的基础。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不是谋利,但“非营利性”之界定并非其不可以有财务结余,而是强调高校不以营利为目的。在民办教育分类管理的制度设计中,本身已经允许民间资本投资教育并取得投资回报,突破了“非营利”的界限。教育是本质,实现教育的方式只要市场需要,老百姓欢迎就可以多元并存,而不必按非营利搞一刀切。

此外,高等教育市场化是否会加剧贫富分化?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市场化并不代表高校随意收取学费,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并基于供需波动,且还有政府的宏观管控机制。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市场化运作和运营也并不意味着政府不发挥作用,而是作用发挥的重点和方式更加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三十余年的发展实践也表明,它们通过市场机制筹集了大量的高等教育资源,为大量高考落榜生提供了教育机会,扩大了高等教育规模,而政府同样起到了有效的引导、支持和规范作用。民办高校蓬勃发展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成功实践,也更加显现出了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结合前文对高等教育市场化机制本质的分析,以及当下我国高等教育的突出问题,包括民办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实践,笔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应主要在政府与高校的关系、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和高校内部三个层面发挥作用。具体实施路径包括:一是适当减少公共财政经费投入比例,增加市场化投资和投入,引导高校从依靠政府向依靠社会转变,并增加对社会的服务绩效产出评价;二是强化高等教育与私营经济体的互动、交流与合作,近几年国家推动的产教融合就是符合这种趋势的政策导向;三是鼓励和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让民办教育真正成为促进教育变革的核心力量。

四、结语

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本质是高等教育的一种运营手段,它更有效率和效益,但并不改变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在急剧变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市场化变革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解决一些固有的突出问题。民办高校已经在制度和政策层面迈出了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有益探索,公办高等教育体系应当加快市场化改革进程,并从增加高校的市场化投资与投入、增加与产业的合作以及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等方面加快布局。

参考文献:

[1]戴晓霞.全球化及国家(市场)关系的转变:高等教育市场化脉络分析[A].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高等教育市场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3.

[3]张永红.高等教育市场化:内涵、局限与突破[J].中国成人教育,2016,(22):47—49.

编辑/李梦迪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高等教育市场化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
“泛市场化”思想根源及其治理:评《泛市场化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