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三教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模型构建研究

2020-07-14静,戴

林区教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融合职业

武 静,戴 莉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25)

“三教融合”是指专业课程教育、职业课程教育、创业课程教育有机融合、相互渗透。“创新创业教育模型”是指在高职教育中,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以职业教育为主导、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依托的新型高职教育培养模式。职业教育在广义上包含专业教育,专业教育以职业教育为目标。本文特指狭义的“职业教育”,即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

一、研究背景、意义

(一)研究背景

2018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推进,创新创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社会创新资源要素自由畅通流动[1]。这对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创业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基于我国南北方在创新创业环境、社会资源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创业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不同,因此,通过对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调研,将研究范围限定在黑龙江省高职院校。

(二)意义

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三者在教育方式、内容及功能等方面各有侧重点,专业教育传授专业技能,创业教育培养企业家精神、提升创业能力,而职业教育不但帮助大学生提供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能够连接当下学习与未来发展,对专业与创业的学习起到导向性作用。

“三教融合”创新创业课程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突破了创新创业教育双轨培养的传统思路,打破了以理论讲授为主的单一性、流于形式的被动性和培养精英人才的功利性等壁垒。形成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以职业教育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推进“产学研创”一体化发展。随着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将在某种程度上助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目标的实现,增强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偏重专创融合研究,忽视职业教育融入

当前,各高职院校树立以专业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理念。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偏重于专业与创业融合的研究,比较常见的融合模式有“三三融合”,即通过“政府、学校、企业”实现“区位融合、校企融合、工学融合”的创业教育模式;“教学—科研—创业”一站式人才培养模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理论结合实践的平台[2];“三线融合”理念,即“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技能培养,以创新创业理念为导向的创新意识培养”,以“职业素养、德育教育、心理健康、生态理念”多方引领的人文素质培养,三线融合进行人才培养开展生态理念创业教育。虽然个别院校提出职业与专业融合理念,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忽视职业规划教育与专业、创业教育的融合。

(二)以通识教育为主,缺少专业针对性

不同专业有不同的专业技能、岗位需求与就业方向,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应当依托各专业构建课程内容,但各高校的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在实操中均以通识教育为主,停留在基本理论讲授方面,缺少专业的针对性,无法达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三)教师队伍单一

职业、创业、专业教师呈“诸侯割据”状态,职业与创业教师按照教材体系以通识教育为主,而且职业与创业教师对各专业领域不熟,无法做到每个专业都能够深入探索融合,需要专业教师的配合。专业教师以本专业课程为主,通常不会在课程体系中有意识地科学融合职业与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配合度较低[3]。

三、高职院校“三教融合”创新创业课程模型构建

(一)模型说明

该模型为虚拟平面模型,使用思维导图增加直观感。模型的构建以课程内容及授课方式为基础,找准“三教融合”的融合点及载体。模型各大要素之间以“进度”符号代表模型构建顺序,以箭头代表基本逻辑结构,共同体现三类教育的融通关系。模型在内容上包含两大载体与两大评价体系。其中,两大载体包括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依托两大载体,研究职业教育、创业教育及专业教育的融合方法及路径。评价体系包括数据评价体系与社会评价体系(见图1)。

(二)模型构建的基本原则

模型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意向的学生进行分类教学,并创新教学手段,拓展创业实践。

不同专业年级,建立不同的课程组合,使创业课程、职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做到有专业性、有侧重点。专业教师与职业、创业专职教师分工合作,专业教师负责专业和部分内容的职业教育,创业课教师负责基础理论方面的职业与创业教育。

根据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意向进行分类授课,设置分层次、分类别的课程选修模块。针对有意创业的学生着重培养商业思维及创业能力,对即将步入职场的学生着重培养生涯规划意识及企业家精神。

在课程体系设置及实施过程中,同步开展职业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运用非课程资源,延伸专业与创新创业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使“三教融合”路径更清晰,更符合教育教学实际。

创新教学手段及方法。灵活应用“商业游戏”“创业仿真”“招聘模拟”“头脑风暴”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渗透、结合、强化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课程的兴趣和主动性。

(三)模型构建的基本内容

模型构建依托两大载体: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

1.理论课程分为创新创业类课程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1)创新创业类课程。包括创业通识课程、创业技能课程、创业专业课程和创业选修课程。不同课程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大一各专业开设创业通识课程,如“创业基础”“KAB创业实践演练”;大二不同专业,开设创新创业管理及创业专业课程,如金融管理专业可开设“创业企业融资”课程;“创业精品班”开设“营销实务”“创业机会识别”“商业模式案例分析”等。创业选修课程,面向全校实施“广谱”模式,设置跨学科创业课程体系,如创造学、创新思维训练、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等课程。不同类别的课程,确定不同的导师人选。创业通识课程,由创新创业专任教师授课。聘请企业家、商业团队担任创业导师,采用“候鸟式授课”方式,利用闲暇时间定期进行指导;创业技能课程,由各系专业教师授课,专业教师以本专业领域创业为切入点,在专业与创业融合的过程中,展开创业技能训练;选修课程,根据教师个体优势确定人选[4]。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例如商业游戏模块、创业项目路演、求职模拟等。

(2)职业规划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包括职业生涯通识课程、职业生涯专业课程。职业生涯通识课程,由专任教师承担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讲授生涯规划基本理论。采取讲授为主、活动为辅的教学方式。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职场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职业生涯专业课程,由专业教师承担,讲授专业动态、创业优势、职场定位等。定期开展职场精英讲座,利用校企合作机制,探索课程共享与开放。

2.实践课程

利用实践活动资源,开展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等实践活动,包括:定期举办各类专业技能大赛、职业活动月、创业沙龙、创业讲座、企业实训等,深化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创业教育融合。搭建创新创业虚拟平台,打通网络渠道,利用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网站、公众号、定期发布校园及社会最新动态,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搭建创新创业实战平台,建立“创业精品班”“创业者俱乐部”,给予培训、风险投资、项目、技术、孵化等方面的支持[5]。

3.评价体系

模型配合两大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分为数据评价与社会评价。数据评价以创业数量、大赛获奖情况的评价为主;社会评价以实习评价与反馈、毕业生5年内职业状况跟踪调查等方面的评价为主,通过指标测评体现创业是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升华。

四、结论

构建以“三教融合”为核心的创新创业课程模型,突破了传统创新创业课程种类与实践课程的实操性不强的束缚,以选修课为载体,拓展经济学、管理学、法学、金融学、营销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课程,形成特色与优势明显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将创业教育与职业指导内容纳人专业课程框架深度融合,模仿企业的成长机理,创业者可以在“创业精品班”“创业者俱乐部”等实践课程中获得群体效应。同时依托校企合作,丰富实践课程模式,增强应用性,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融合职业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职业写作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我爱的职业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