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室护理干预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影响分析
2020-07-14李中华
张 卉,李中华*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烟台特勤疗养中心,山东 烟台 264001)
冠心病为心内科常见病,是冠脉硬化后出现血管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脏缺血、缺氧,以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绞痛等为临床症状,严重时会出现猝死,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心电图在冠心病诊疗中有重要作用,但诊断准确性易受患者心态的影响,因此需根据心电图检查流程展开有效护理干预,本次选择50例接收冠心病患者研究,对比常规护理、心电图护理干预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19年02月~2020年02月接收50例冠心病患者研究。试验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44.31~72.05岁,平均(57.41±12.11)岁;病程3.14~10.52年,平均6.42±2.41年。对照组男1 4例、女11例,年龄4 3.8 2~7 1.8 7岁,平均(57.22±12.05)岁;病程3.14~10.96年,平均6.14±2.31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护理:检查前为患者介绍心电图监测情况、基础配合方法,以提高患者检查中依从性。
心电图护理干预:(1)检查前:由护理人员详细为其讲解冠心病发病原因、诊断、治疗等相关知识,为其重点讲解进行心电图检查目的、重要性,提高患者依从性。检查前2~4 h叮嘱患者清洁身体、清洗胸部周围皮肤,针对病情危重无法完成洗澡或不宜洗澡者,可使用浸有碘伏溶液棉球擦拭其胸部周围皮肤[2]。(2)检查中:护理人员在心电图检查室内安装“心电图采集器”,针对行动不便、年老体弱者由护理人员使用轮椅推送其进入检查室,为其佩戴好心电图采集器后告知其检查中活动方法、注意事项,穿戴防静电衣服、远离强磁场环境、禁止进行扩胸运动及双手上举等运动。冠心病易并发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因此在检查期间护理人员每1 h观察1次心电图变化,并做好急救准备,一旦发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及时上报医师并配合进行急救[3]。其次,告知患者若想保持检查结果准确性,心电图检查过程中要持续情绪稳定,由护理人员通过注意力转移、情绪疏导等方法,引导患者以良好心态完成心电图检查。
1.3 观察指标
①检查中常见肌电干扰、基线漂移、伪ST-T波改变、伪心律失常、记录中断等心电图伪差。②评价两组护理前、护理后血压、心率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 22.0分析,t、平方差表示计量资料,%、x2表示计数资料,P值表示检验结果。
2 结 果
2.1 血压、心率
两组护理前血压、心率对比无差异,护理后试验组血压、心率与对照组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血压、心率(±s)
表1 血压、心率(±s)
组别 血压(mmHg) 心率(次/min)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试验组(n=25) 90.62±10.24 97.71±11.82 78.57±6.22 81.32±7.15对照组(n=25) 90.31±10.15 100.45±9.83 78.56±6.13 85.99±6.17 t 10.5125 8.1083 10.1176 6.4731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2.2 心电图伪差发生率
试验组心电图伪差发生率12.00%与对照组40.00%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心电图伪差发生率(n,%)
3 讨 论
冠心病患者多伴有心绞痛、濒死感,致使患者对发病存在恐惧、焦虑,加之该病死亡率较高,临床确诊后患者受此类因素影响出现焦虑、紧张、忐忑等负性情绪,影响后期治疗措施的开展。心电图检查在冠心病后期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若检查结果受患者情绪影响,便会导致医师错误诊断、用药,影响治疗及预后效果[4]。
当前心电图检查以24 h连续动态监测为主,在检查中受患者行为、情绪等的影响,易出现肌电干扰、基线漂移等心电图伪差事件,故此因实施有效护理干预。将心电图护理干预应用在冠心病检查中,既可确保护理全面性,使患者准确认知到自身情绪波动、不良行为对检查结果、预后结果影响,从而引导其自主调节负性情绪,在减少情绪波动同时,维持血压、心率稳定性,确保心电图检查准确性。其次护理人员需准确掌握心电图检查相关知识,结合患者病情、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护理,确保其可全力配合采集心电图,降低心电图伪差发生率,本研究中试验组心电图伪差发生率12.00%低于对照组40.00%,提示心电图护理干预可行性[5]。
综上,冠心病患者选用心电图护理干预,既可降低肌电干扰等心电图伪差率,又可降心率、血压维持在合理范围内,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