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究
2020-07-14李碧香
李 丹,杨 攀,李碧香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广东 珠海 519000)
血液科作为医院重要部门之一,主要负责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血友病等疾病患者的治疗、护理工作[1]。因血液科患者病种复杂,病情较重,且一直是院内感染的多发群体,这对血液科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护理人员在工作流程中出现问题,将会加剧引发风险事件的危险性。如发生护理风险事件,不仅会影响患者治疗效果与生命安全,更是会激发护患纠纷事件,从而对医院后续发展造成一定阻碍。为最大程度避免上述情况发生,血液科务必要采取相关管理措施,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与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8年10月份-2019年10月份在我院血液科接受治疗的患者100例,根据其入院时间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52.39±11.41)岁,男性36例,女性14例,疾病类型:血友病1例、多发性骨髓瘤19例、凝血功能障碍10例、白血病2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52.43±11.39)岁,男性39例,女性11例,疾病类型:血友病2例、多发性骨髓瘤18例、凝血功能障碍8例、白血病22例。两组患者意识清醒、配合能力较高,且对本次研究表示知情,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患者加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如下:
①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由科室护士长担任组长,组内护理人员应将以往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引发风险事件的因素进行汇总:a.患者对自身病情缺乏认知,护患之间缺乏沟通。b.部分护理人员工作资历较浅,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感染防范意识淡薄。c.患者心理负担较重,容易产生悲观、绝望等负性情绪,不配合治疗。结合上述因素,由小组护理人员共同定制风险管理流程,经组长审核后,方可实施。
②小组组长负责定期对组内护理人员开展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护理理念、操作能力与护患沟通技巧,以增强护理人员感染防范意识与工作水平。同时,统一确定护理文书书写格式,要求护理人员规范书写,并不定时检查护理文书,对于书写不规范的护理人员,应给予通报批评。血液科多数患者需行静脉输液治疗,但长期静脉输液极易刺激其周围皮肤组织,从而造成损伤,严重者会出现组织坏死现象。因此,护理人员需掌握患者所用药物的性质与pH值,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基础上,适当降低药物浓度,并避免对同一穿刺点反复穿刺,以防止损伤患者周围皮肤组织。
③由组内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实际病情来制作健康教育手册,结合教育手册,尽量采用患者能理解的语言向其讲述疾病病因、当前治疗方案、简单的自我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以提高患者认知水平。并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尽量满足其内心需求,使护理人员充分了解患者内心状态,再结合其年龄、性格特点来对其进行心理干预,以缓解其内心不良情绪,使患者正视自身疾病,从而提高护理依从性。此外,护理人员需向患者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严格控制病房人流量,每日对患者病房及个人用品进行全面消毒,以最大程度避免感染现象发生。
1.3 疗效评价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2.0软件中分析,(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 察 组 患 者 护 理 风 险 事 件 发 生 率 更 低(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n=50,(%)]
3 讨 论
因血液科病种复杂、病情严重、人流量多、且病情极易反复发作,患者往往需要进行输血、化疗等治疗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血液科护理水平与患者治疗效果息息相关,一旦在某一护理流程中出现问题,可直接影响患者治疗效果,更是加剧发生风险事件的危险性[2]。
就目前来看,血液科护理工作中仍存在着患者对自身病情缺乏认知、护患之间缺乏沟通、部分护理人员工作资历较浅、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感染防范意识淡薄、患者心理负担重,不配合治疗等问题。上述问题均为引发风险事件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保障护理工作安全性,防止发生风险事件,务必要采用相关管理措施来解决上述问题[3]。
在本文中,通过成立风险管理小组,汇总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引发风险事件的主要因素,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可使护理人员全面了解院内感染的危害及导致的不良后果,并提高护理水平。同时合理调整药物浓度,做好患者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工作,可有效防止因静脉穿刺而对患者机体组织造成的损伤,使患者正视自身疾病,改善其心理状态,构建和谐护患关系,从而最大程度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本次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更低(P<0.05)。
综上,对血液科患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效果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