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中国文人画之观念浅论中国画艺术

2020-07-14

大众文艺 2020年12期
关键词:文人画笔墨古人

(中国美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02)

首先,文人画不同于画人画,不同于匠人画,文人画的画家是非常有学养的一批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基础,在饱读诗书的同时将内心的情感寄托于绘画之中。他们的画面所追求的不单单是画理与物理与技法的结合,还追求更高层次的暨精神境界表现与追求。明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便极为推崇以王维为代表的南派暨士体画。中国文化来自“玄学”,中国绘画又来源于中国文化。中国人重“道”“士志于道”,重天人性命之道,重修心修身。宋张载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彰显了古人的器识与宏愿。宋郭若虚言“画乃心印,”文人画以作者人格精神为标榜,形只是一个表象,重要的是内心情感的抒发与表现,暨文人托物言志于绘画,来抒发个人胸中之逸气。尤其到了元代,中原受到了外族统治,大批文人受到排挤,在政治上的抱负无处施展,仕途不顺,从而他们将才情转向绘画,将绘画作为自己抒发胸中意气的一个载体。正是有了一大批文人士大夫的加入,使得文人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中国人特别重“气”,曹丕言“文以气为主,文无气不立”,吴昌硕言要“以气画之”,潘天寿言“作画,笔不接,气接”。我们常常爱用气来评价一个人,如大气,和气,小气。评价一张画雅气,俗气,都是以气来说事。“气”可感难言。“气”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词,“气”是生命的代言。文人画中山水以“烟云供养”为要,“烟云供养”乃文人的精神消费,画中所包含的“气”能够滋养着画者,达到观画“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美”,追求创造“第二自然”。使人不出户,而知天下,达到“卧游”的境界。这便是文人画的高超理想,中国绘画不同于西方绘画以科学的演变影响艺术,中国绘画是学术的演变影响艺术,中国绘画是“哲学绘画”。正是因为士大夫文人加入画家的队伍之中,将才情投入到绘画之中,使得中国绘画发展不单单只是在绘画技巧上的发展,而且还在绘画的精神境界上得到了发展,从而将绘画推向更高层次的“哲学绘画”范畴。与此同时,中国画还强调以书入画,南齐谢赫在六法中提出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以及中国画常常所追求的空灵、简淡也都趋近于书法的审美意趣。赵孟頫在《秀石疏林图》中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元 赵孟頫 秀石疏林图 27.5x62.8厘米

明人董其昌说:“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宗白华先生说:“引书法之法入画,乃为中国画的第一特点。”汉字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书法又是将汉字的结构进行提炼与概括而后表现的艺术。

在对待写生这一自然观的问题时,古人通过“行万里路”从不同的视角探求领略自然山川的美感与性情,并寄乐山水,怡养性情,将自然山水赋予了人格象征。同时他们将这一感悟又付诸笔端,以笔墨形式将其再现,他们画面咫尺千里的表现是为传达自然山川的精神体格,同时也赋予自然山水以人格生命意义,古人由行万里路的经验,通过绘画来表达万物之情性的“卧游”,使之来到一个心神俱往的无限空间,最终,使心灵能够得到安顿,达到“畅神”的精神追求。中国画同时也是一门取象不惑的艺术,这一根源主要来源于中国人的哲学和世界观。“古人大妙处,不在结构形体,在未有形体之先。”如太极拳讲究“意为重,先在意,后在身”。南朝宗炳言“画贵在立意”,意高则高。中国人重“意”,“意”乃艺术之灵魂,古人绘画讲究“不拘于形,不求形似”。“古画画意,不画形”。中国画是象征性与呈现性合二为一的艺术,中国画对“形”的理解并不是简单的复制或模仿,而是着重在精神层面的,侧重于象征意味的表现,通过物象来表达人的精神,借物来写心写意,强调本我的抒情与表现,是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陈师曾曾说到“文人画之进步便是不求形似”。中国人认为世间万物瞬息万变,物无常形,但有常理,所以要直指事物本来面目,抓住事物的本质来表现。如日常至自然山水间溪水之常变,水无常形但有常理,所以我们近距离的切身体察水流的变化,观察水流与山石的关系如何借势而下,来从而总结其规律,以对日后有关水流、瀑布的表现都是至关重要的素材。唐张璪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顾坤伯先生也曾说“十日山中晴复雨,烟雨百态是吾师”,我们敬畏自然,以自然为师,但终究要将本体的心源与造化相结合,“心感于物而动”,这便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原因之所在。宗白华先生说:“中国的绘画不是面对实景,画出一角之视野,而是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那无穷的空间和充塞这空间的生命,是绘画的真正对象。”到山野间写生便是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的重要时刻,古人也重视生活,主张“行万里路”,“搜尽奇峰打草稿”,通过对自然丘壑的观察、体验与分析,获得直观和综合的感受,把握物象的精神,抓住其特征,为物象传其神。

明 董其昌葑泾访古图 181x52厘米

元 倪瓒 容膝斋图74.7x35.5厘米

当然,在重视生活体验的同时,也需要强调师法古人的重要性,“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火”,千百年来古人始终遵循着“师古人、师造化再到师本心”这一传统中国画研习路径,师法古人简要来说即是临摹学习前人的优秀作品,从中体悟物象的绘画之理与自然之理,把握古人在画面中所蕴含的精神,这是学习中国绘画的不二法门。中国山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发展的长河中,无数先贤们不断学习借鉴前人的经验,并融合自身的艺术经历与长期积累的笔墨经验,并且结合历史的时代背景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使得中国画能够不断长久不息地向前良性发展。中国画的不断发展是两条脉络结合起来得出的成果,一是人文社会背景的发展对绘画的客观影响,另一主观影响是中国绘画本身就有着深厚的继承性,中国画历史上出现过多个流派,以及多次变革,但每次变化总是秉承着中国画核心的主体脉络,后代绘画总是不同程度地受到前代绘画的影响,同时也潜移默化地继承着前代的绘画思想与面貌,这是绘画历史发展的自身规律,正是有了这一规律,才逐步形成了中国绘画所特有的传统。古人讲求“借古以开今”,强调“宋进元出”,追求“以元人之笔墨,运宋人之丘壑”。在体悟宋人穷理尽性,格物致知之精神,强化对丘壑结构揣摩的同时,讲究对元人笔墨的认知与笔墨表现。融历代优秀传统之大成,并结合自身学识积累与笔墨经验,在表现客观物象中运用与发展出自我的笔墨语言,做到“具古以化”,我们始终要认识到临摹只是获得传统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目的还是固本清源,守正创新,不能陷于古人传统的窠臼,否则便会“食古不化”,这对中国画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古时的山川与当今的风貌已经产生了极大的改变,但中国画传统的笔墨结构、笔墨关系、空间等的审美要求并没有改变,我们需要结合自身的阅历与经验,与往常所熟知的笔墨表现环境即惯性笔墨语言保持距离,进行笔墨表现语言的重新架构,拓展自我的笔墨视野,从而可为日后自我语言的建立提供可行的发展路径。正如印度电影一直都保留着歌舞的元素,这是印度电影的最大特色之一,歌舞和剧情完美融合形成典型印式风格,你绝不会把它当作美国电影、法国电影或韩国电影去看,对这一传统的坚持也是它在世界电影之林占有一席之地重要因素。所以一个民族的传统值得我们去保留继承,有自己的特色才是和其他人最不同的地方,同时也是受人尊崇和欣赏的最重要原因,但在继承的同时,我们如何兼具时代的特色,亦是值得注意与思考的重要问题。

猜你喜欢

文人画笔墨古人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好玩的古人
笔墨童年
古人到底姓什么?
古人也为颜值恼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当代画家 胡石
文人画: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