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来:影响基层干部去留和干劲的制度根源
2020-07-14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
近年来,基层乡镇一直面临着“新人不愿意去,老人不愿意干”的人才困局,且有越来越严重趋势。基层工作出现了很多信任机制的扭曲变异:一是上下级之间的不信任。上级领导对乡镇领导不信任,怕其滥用权力;乡镇领导对其副手不信任,怕其配合不力;乡镇领导对其下属不信任,怕其消极怠工等。二是个体信任代替组织信任。本土本乡的熟人社会,加之组织性、制度性信任机制的不健全,“信任”多是个体之间的“个体信任”,即“谁与谁的关系好坏”。三是“事前监督”远远多于“事后监督”造成不信任氛围。层层加码追责的压力型问责体制,造成了各级领导为“免责”,而把压力和责任“下卸”到基层,乡镇成了签订“责任书”和“一票否决”最多的政府层级,一些工作还没来得及有效“开展”,就有各式各样的“责任”和“监督”附加其上,形成了基层工作人员“还未干事”,就被怀疑“要干坏事”的氛围。
事实是,乡镇政府是权力最小、事情最多的政府。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都有权力和动机加以“分派任务”和“检查监督”,而乡镇政府没有任何“理由”和“能力”拒绝。县级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更有权力和动机把其自身所负责的“项目任务”,分解下放到乡镇政府,并以各种“责任书”的强制形式加以检查监督。同时,很多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授权层级只到县级,如安全生产、环境督察、国土监察、交通检查等,县级职能部门可能把“项目任务”,通过“属地管理”的渠道下放给基层,但基层并没有相应的执法权力,更没有相应的检查检测的技术和人员。乡镇成为承接各种项目和任务的一线政府、最终落实者,也是责任的首先承担者,但绝大部分的“项目”和“工作”,都不是乡镇政府主动决策和执行的。
这就是乡镇基层干部的“权责不对等”,出现基层乡镇干部“无权有责、权小责大”,为上级部门“背锅”的现象。这是最大的制度性“扭曲激励”,也是影响基层干部去留和干劲的最大制度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