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傅子》研究论述
2020-07-14肖娇娇
肖娇娇
(扬州大学,江苏扬州 225100)
《傅子》一书最早记载于《晋书·傅玄传》:“撰论经国九流及三史故事,评断得失,各为区例,名为《傅子》,为内、外、中篇,凡有四部、六录,合百四十首,数十万言,并文集百余卷行于世。”[1]并于内篇完成后令子傅咸送于当世名儒侍中王沈看,王沈与玄书曰:“省足下所著书,言富理济,经纶政体,存重儒教,足以塞杨、墨之流遁,齐孙、孟于往代。每开卷,未尝不叹息也。不见贾生,自以过之,乃今不及,信矣!”[2]由此可见此书在当时所重如此。
及至唐代,魏征在《群书治要》中则征引《傅子》中《治体》《举贤》《授职》《校工》《贵教》《戒言》《正心》《通志》《曲制》《安民》《附录》等22篇内篇文章,这些篇目主要以实用的目的议论政治经济人事问题。考虑魏征初唐的背景,由此可见《傅子》在初唐政治经济的建设中有一定的作用。且新、旧《唐志》著录中《傅子》皆为一百二十卷,保存较为完整。及至两宋,《崇文总目》记载仅五卷,共计二十三篇。由此可见《傅子》在学术上的落寞。
清代编录《四库全书》,徐步云等人从《永乐大典》中摘录二十三篇,又从《文选》注、《太平御览》《诸子琼林》诸书中辑录编校,《傅子》又开始引起学者兴趣。鉴于清人于诸子学的重视,朴学的大发展背景而言,清人于《傅子》一书的研究则往往是以辑佚为主,但在其叙中也可以看到清人于《傅子》的评价。
一、清人《傅子》辑佚概述
清儒于《傅子》的研究以辑佚为主,以下为清代学者《傅子》辑佚的大致情况:
据文献可考,其最初的辑本是为撰《四库全书》,徐步云等人从《永乐大典》中摘录二十三篇,又于《文选》注、《太平御览》《诸子琼林》诸书中辑出三十六条,合为一卷。这一版本的《傅子》人称“聚珍本”或是“大典本”,在归类上归入儒家。
嘉庆二十年,严可均据魏征《群书治要》校补大典本,得二万五百许字;“而后又从《艺文类聚》《北堂书钞》辑出二十八篇;后又从《三国志》裴松之的注中辑出六千三百余字;辨析俆幹《中论》,杨泉《物理论》,将其中混入的《傅子》文本辑录出来。最后将这些佚文与大典本进行重新编排得严可均本。”[3]
光绪二年,方濬师得日本刊版的《群书治要》,辑取其中大典本未曾收录篇章收录,并将《永乐大典》与日版《群书治要》中《傅子》文本互校,正其讹字,顺其次序。其友李恢垣复检《三国志》注得前人未曾录入的《傅子》文本十余条。方睿师又从《初学记》《通典》《困学纪闻》《丹铅录续》等书中得若干条,最后汇明代张薄的《傅鹑觚集》编入《傅子》,以符合《崇文总目》中所记载的篇目书,得方濬师本《傅子》。
光绪七年,钱保塘本则以武英殿本为底本,《群书治要》为对校本进行增改。后则以编辑校正为主,将误录的一些条文删除。此本名为“清风室丛书本”。
光绪十七年,叶德辉因大典本讹误较多于是以《群书治要》《永乐大典》中篇名为基础,辑录裴松之《三国志》注、刘昭《续汉书》注、沈约《宋书》、孔颖达《书正义》、杜佑《通典》诸文,得叶德辉本《傅子》本。
孙星华本则是以严可均本和钱保塘本为底本进行核对。以严本体例为主将缺漏文本逐条补入,理清条目。
光绪二十年,傅以礼根据严可均本重加排比,再依照《崇文总目》勒为五卷,后在校“聚珍版”诸书时又以钱本进行雠校。孙星华作例言,冠以序录。后此本称之为“傅氏家书本”。
以上则为清人于《傅子》一书的辑佚状况。
二、辑本得失考
1.大典本得失考
大典本又称之为“四库本”仅一卷。并非上乘之作,但是需要肯定的是,大典本是《傅子》散佚数百年后首次的佚本,有着开创性的意义,重现了傅玄其人的思想。是后世《傅子》研究的基础的素材。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大典本》存在辑佚缺误两大问题。
首先是佚文缺失问题,四库本所选用的佚文由于时代局限,多来自《永乐大典》,此时唐代魏征《的群书治要》未曾归国。在与严可均辑本或方濬师辑本选用自日本流传归来的《群书治要》与《大典本》互校相比,缺失甚多。在选取佚文时应尽量选取距作者成书时代较早,文本缺讹少的佚文参考。
其次,最令人迷惑的是辑佚者程瑶田语“余读《三国志》,检注中所引书世所罕传者,辄采而辑之,得《傅子》五十五事。”①可见,佚文已找出,但最终根据成书来看却并未选用。这种情况更进一步说明《大典本》的缺失。
最后是因校勘不精所导致的篇卷问题。按余嘉锡“《提要》以为视《崇文总目》多一篇,因疑《问刑》《法刑》本属一篇,《大典》误分为二者,非也”[4]之论可见《大典本》在篇卷问题上的错误。
2.严本得失考
总体而言,最有参考价值的是严可均本。其佚文自唐魏征《群书治要》进行校补,有着时代早,佚文多的特点。且按余嘉锡“余读唐人《群书治要》所载《傅子》,考其篇次,虽分二十七段,以文义相连缀,实祇二十三篇。知宋以来所存二十三篇,并不能溢出《治要》之外也。”[5]可知《群书治要》是最为重要的佚文出处。其次“严本‥‥‥所采之书,亦皆佳椠旧钞”。[6]另外,严本从裴松之《三国志》注中辑佚出了史论,《物理论》诸书,可见其辑搜辑较齐备,且“诸条目详注出处,文内异文随出校记,也是它的优长之处。”②
当然,严氏本也有明显问题,按余嘉锡所言,按《大典》本之《镜总叙》篇,严氏亦录入所辑本中,无所考证。可见严氏于佚文得考证上有些许疏忽。而从中孙星华在辑佚中否定了严氏所言“徐幹《中论》第三条下半条及第四条”可见不同于《大典本》辑佚文本的缺失。而后傅氏于《傅子例言》所载《御览》八百六十九“管宁之江东而归也”一条,于“又无火烬”下,忽接“一门人忿然曰”至“当得钻火具”云云,语气并不接联。考文《御览》,亦无此三十二字。初疑严氏据有别本,及详细勘阅,始知门人云云,乃《御览》引《笑林》文,盖管宁条“无火烬”三字,适在此纸之末,其下尚有一页,严氏所见之本,当系偶缺此纸,采录时未及检视,致误以下页《笑林》之文,误联于此。”③由此可见其在编订之后校勘不周。
3.傅本得失考
傅以礼为傅玄后人。在对《傅子》的辑佚上前人已有较好的经验,但其在辑佚上突破不是很大,只是在严本基础上重辑。于诸多类书中又进行一次检索,实际增八条四百余字。“而本人所言增严本五百余字,其余所增者,或《群书治要》无而大典本有,则取大典本;或严氏为校记而傅氏为正文”④。
而校勘上傅以礼则有较大突破,他对自己依据严本重辑本做了再校勘,详细添载了各字、句、段下的注文,并勘正一条错误。即上文所引“傅氏于《傅子例言》所载《御览》八百六十九‘管宁之江东而归也’一条……致误以下页《笑林》之文,误联于此”。这一案例可见,严本是承袭了大典本之误,因此傅氏本着“因雠校严本,故亦不敢因歴就简,可以资措摭者,借人阅市,均择精善之本”的态度对严氏本进行校勘,“其书钞系阳湖孙氏所藏明鈔本,即经严氏所手校,款字句与陈刻本之删节不完者,大有异同,并为标明示複访之苦心,不同稗贩之无据。⑤”由此可见傅氏与校勘上的严谨。
三、清人《傅子》评析简述
清人在对《傅子》进行了大量的辑佚与校补工作后,他们意识到了《傅子》一书独具魅力的思想价值与文学色彩。
1.独具一格的魏晋子书
《傅子》的归目在清儒之间议论纷争,《大典本》归于子部儒家类,然余嘉锡于《傅子》辩证中则按文廷式之言,其学亦兼取诸家真杂家者流耳。纪文达入之儒家,非是。认为不应归类于儒家,且叶德辉之《傅子》叙以为“今四库入儒家,则以所存二十余篇皆关切治道、阐启儒风”⑥之故。从《大典本》的佚文出处而言,大典本是清儒于《永乐大典》中采录二十四篇所得的,录入儒家类却是无误。然钱保塘检其文辞却以为,其词意峻厉。间与名、法家近。笔者以为其中部分篇章语言平实醇正有儒家之风,另部分篇章言刑法之弊,仍乃儒家之言。由此不论其分类,论其旨要以儒为主,其言语为阐述治道间杂诸家。这在魏晋诸子中则独具一格。
魏晋时期,玄学兴盛。诸多子学兴起,然大多避世为主,崇尚清谈。按纪昀《傅子》提要所言,晋代诸多子学,流传到清代的有张华《博物志》、干宝《搜神记》、葛洪《抱朴子》、嵇含《草木状》、戴凯之《竹谱》。但是《博物志》与《搜神记》,大抵都经后人篡改,书籍原貌不再;《草木状》《竹谱》又是记载都是琐碎的博物记载,和儒家明理无关;《抱朴子》主旨有是道家学说。可见清儒以为魏晋诸子多不务儒家之学。然“独玄此书所论,皆关切治道,启儒风,精意名直,往住面在。”⑦此句可见《傅子》一书独具一格在于它能坚守儒学。
2.于清人中的地位
《傅子》一书在内篇初成时就为当世所重,当时大儒时王沈与玄书曰:“省足下所著书,言富理济,经纶政体,存重儒教,足以塞杨、墨之流遁,齐孙、孟于往代。”[6]而至清人更是多加褒扬,“纪昀以为《傅子》一书与当时《论衡》 《昌言》相比,当过之。更以为就算是当时存世的十分之一残编断简,亦可谓宝贵也。”[7]由此可见纪昀将地位其抬得很高。钱保塘的观点与此类似,认为《傅子》的论述皆通达治体,指陈切至,傅玄本人学识,可与王符、崔实、徐幹、仲长统诸人相颉顽,同时代诸子,是无可匹敌的。以上诸人都认为《傅子》是优于同时代诸书的。
《傅子》在清代学者中的地位如此之高,也是与清人重实际、求变革的经世致用思想相契合的,学者们“提倡经学,讲求通晓儒家经学以服务于现实政治和社会实际的崇实学风和价值取向。它以经义为治理国家和改良社会之根本,以求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秩序。”⑧而《傅子》内容则是十分契合学者们的价值取向的。《傅子》在政论部分切合实际的讨论了人才的选录,职官的选拔,法制与礼制,赋税,爵禄等一系列问题,实干家式的提出问题并予以解决。在道德修养层面提出一系列的“君人面南之术”,强调君主对民、臣守信的重要性,儒家传统的“仁”应当作为行为准则。这些与提倡经世致用的清儒不谋而合。
注释:
①傅玄,刘治立.《傅子》评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267.
②赵以武.关于《傅子》四种辑本的优劣得失[J].社科纵横,1997(01):59-60.
③傅玄,刘治立.《傅子》评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280.
④曹东方、陈见微.《傅子》辑本考略[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05):14-17.
⑤傅玄、刘治立.《傅子》评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282.
⑥傅玄、刘治立.《傅子》评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276.
⑦傅玄、刘治立.《傅子》评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271.
⑧周妤.试论清代前期学术思想的精华及其历史地位[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01):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