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民国魏碑书法的四变及其原委

2020-07-14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北京100089

名作欣赏 2020年23期
关键词:碑学魏碑书法作品

⊙张 彤[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北京 100089]

一、魏碑发展的经过

(一)北魏时期魏碑书法的发展

北魏魏碑的发展与佛教、道教的发展联系密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人们为寻求精神寄托,往往向宗教寻求帮助。同时,由于宗教的发展,书经抄写与“造像”雕刻等需求增大,促进了当时书法艺术的发展。另外,孝文帝治理有方,南北文化交流密切,经济发展平稳迅速,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二)清代魏碑书法的发展

清代金石学的盛行,促使大量的北魏魏碑的出土,当朝先进文人对魏碑书法充分借鉴,一改清朝主流书法形式,极大地促进了多样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随后,邓石如、赵之谦、张裕钊、于右任等多位书法名家的推广与实践,也促使了北魏碑学的快速发展。最后,清朝末期战争频繁,人们的宗教需求越来越高,对佛教、道教的文化需求逐渐扩大,这都再度促进了北魏碑学书法的发展。

(三)民国时期魏碑书法的发展

民国时期的书法发展主要依靠谭延闿(楷书)、胡汉民(隶书)、吴稚晖(篆书)、于右任(草书)等众多书法家的推动,魏碑书风在康有为、张伯英、李叔同、于右任等人的大力推动下,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深远,开一代风气之先。民国时期,虽然战乱频繁,人们生活贫困,金石学发展缓慢,但人们的思想寄托于民族统一,书法艺术呈现出更加鲜明的个性特征,是对古典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继承、批判和升级阶段。

二、晚清民国魏碑书法的四变及其原委

(一)北魏魏碑书法之先河——邓石如

北魏碑学书法直到清代中期才得到了文人书法家的认可,近现代对北魏碑学价值的肯定,源于清代思想的延续。邓石如以创造性的金石书法篆刻而名世,他不仕科举,亦不受馆阁体限制,在金石学兴盛和发展过程中,邓石如从篆书、隶书等书法入手,以独特的书法作品而闻名,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又通过包世臣、曹文植等人的认可和推广,有“清代第一”等盛名。其中,邓石如的楷书书法,引起当时代的书风变革,同时也影响到赵之谦等多位书法家的风格。

邓石如以前的碑学理论发展,停留在对魏碑的关注和学术研究上,而邓石如等人的实践,使魏碑书法理论得到了实践经验的证实,也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北魏碑学理论的发展。包世臣曾言:“山人(邓石如)书法方正、简肃沉雄,雁行登善”,可见他对邓石如书法的肯定。在清朝的主流思想下,人们的书法认可始终停留在“楷书”等文字形式上,邓石如的楷书造诣与魏碑体书法相结合的形式,适应了当时人们的需求,从而促进了清代碑学书法的发展。

邓石如的书法在清代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对楷书书法有着“实践先河”的造诣,更对隶书、篆书等文字形式有着极深刻的理解,并通过自身的实践,将楷书与北魏碑学书法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字形式,引发了当时社会的审美变革,促进了北碑体的社会追求风尚和潮流,为“清代第一变革”。在邓石如之后,包世臣、阮元等人的碑学理论进一步完善,并直接导致其产生和发展,因特别重视魏碑宣传,以后有学者将其归结为“包派”。

(二)意蕴悠长,个性独特——赵之谦

赵之谦的碑学成就主要受颜真卿、邓石如、颜鲁公等人的思想影响,兼采各家之所长,并“推陈出新”,大胆创新与实践,最终形成了独特的碑学书法体系风格。其早年书法作品呈现出“字体修长、秀美灵动、玩转多姿、飘逸洒脱”等特点,但由于晚年勤于政务,导致书法方面精进缓慢。他的书体风格呈现“陈厚意深、雄伟典雅、用笔苍健、字体古朴、行文流畅、功底深厚”等特点。

赵之谦始于金石学,后赴京三次会考,屡次不中,但居住于京师之内,每见魏碑便能使他书法风格更变,在京师内的名气也日渐提升。在进行魏碑书法理论的研究时,赵之谦受到阮元、包世臣等人的碑学理论的影响,同时学于邓石如,并在邓石如的书法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后世评价赵之谦的书法时,常用“笔墨端中、仪态万方、气韵悠长、宏伟壮阔”等词。赵之谦的书法风格在各大书法家的借鉴中,影响深远,人们逐渐意识到自身的风格的重要性,在书法作品上,也极度张扬自身风格和特点,促进书法的高速发展。可以说,赵之谦的书法特点的产生,促进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变革,也使得书法艺术得到快速的发展,而同时代的人们模仿他的字体形态与书写技巧,过于重视“金石气息”,导致其书法上的成就和造诣不高。

(三)金石趣味,古意浓厚——张裕钊

赵之谦的书法作品,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当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变革,使魏碑体书法的实践创新发生了重大转变和变革。在这一时期,各大书法家为追求苍茫雄健、古朴陈厚的金石气,对赵之谦、邓石如等人的书法作品进行了大量的借鉴与参考,其中就有张裕钊。作为晚清官员的张裕钊,在书法成就上大多取于官中馆中,主要对传统的碑体进行临摹和借鉴,自身的风格特点显现不多,导致其字体古意浓厚,但死板苛刻,缺乏灵动和美感。

张裕钊在书法上的造诣用“金石趣味,古意浓厚”八个字,即可高度概括,作为一位典型的学者型书法家,张裕钊的书法成就主要是对北魏碑石的研究,通过《张猛龙碑》《北齐沙丘城造像记》等碑石的研究,将自身的书法风格与北碑体相融合,内圆而外方,质朴而苍劲,别具一格,又清新脱俗。在康有为等书法家和文学家的称赞下,张裕钊的书法作品得到大力推广,一时间藏家众多,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张裕钊的书法不仅在国内享有极高荣誉,更影响了日本书风的发展,直至今日,依然能在日本主流书法文化中见到张裕钊的书法派系特点,可见其影响甚广。

(四)碑帖结合,惊世骇俗——于右任、张伯英

民国时期的碑学书法已经得到充分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文化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迫使此时代的文学家在古文化中吸取养分。在赵之谦、张裕钊、李瑞清等人的影响下,带有“金石气息”的“气韵”书法得到人们的极力赞美,但又不局限于赵之谦的书法,而是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后有王潜刚等人评价“有意描摹、作用太过、团结慎重、殊少自然,故差一格”。于右任为民国时期的书法家,其书法最具古韵,团结镇重但平易而不跌宕,金石气息浓厚,但用笔生涩、含蓄,导致自身的字体缺乏自然,疏于美观。于右任的书法临帖太过,导致自身呈现出较大缺陷,其楷书学于赵孟頫,后着力对北魏碑学进行研究,收藏了众多的北朝墓志碑版、铭文拓片,在书法上始终呈现出描摹的特点,“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充分表现出于右任自身对北碑体书法的热爱和痴迷,但是同时也造就了他极端的性格特点。

李瑞清擅长大篆,于年二十六习楷体,忠于六朝碑志,甚得《郑文公碑》之精髓,多取于其中,其字生动、宽宏。李瑞清的审美取向始终表现在对“金石风气”的追求上,在笔法上,他多次尝试融入隶书、篆书等风格,强调顿挫,在笔法上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尝试。在书写工具与方法、方式上颇为讲究,“以浓墨胶笔、使之坚实”,在用笔之前将笔毫咬开,分许,其后而动。在进行多次尝试以后,开魏碑创作之风貌,表古朴高贵之凝华,遂成绝诣。

三、碑体行草的发展——吴荣光,作品影响深远

吴荣光生于广东南海,字伯荣,自称石云山人,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著名书法家。在包世臣的碑学思想下,吴荣光融百家所长,积极借鉴各种先进思想,对碑学产生极大兴趣,收藏众多,主要以碑版、铭文拓片为主,其书法始终保持着纯种的帖学风格。直到同治、光绪年间,在康有为等人的大力推广下,吴荣光的书法风格才突然变动,取法诸家,书法日渐精进,但是也呈现出“学多而杂”的特点,碑帖兼有,取诸家之所长而卓然成家,其书法作品主要呈现出三种风格:其一,笔法、结构与气韵;其二,“烂苏体”;其三,大字。

吴荣光与赵之谦的书法风格不断启示着后人进行书法风格的创新,并促使了现代社会书法风格的快速变动和转型发展,在进行书法的变革时,应积极吸收各家先进思想,取法众多,形成自身多样的书法风格。近代书法作品主要以转型和创新为主,突出艺术本身的艺术性,善用夸张渲染,而这种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吴荣光、赵之谦等人。可以说,其思想观念和实践作品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当代书法作品的发展,许多名家在进行创作的同时,都在吴荣光、赵之谦等人的身上进行借鉴,并形成自身的独特风格。

四、结语

总而言之,书法风格的发展与当代的政治形势、经济模式、文化潮流、社会风尚、主流思想等联系紧密,后人常常称赞北魏碑学书法之雄健、古拙、率意,气韵古朴、典雅陈厚。直到清末民初,各大书法家才对北碑体书法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特点,促进了书法的发展。

猜你喜欢

碑学魏碑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选登
战“疫”书法作品选登
寄妙理于“十美”之外
书卷气VS金石气
书法赏析
打铁老太
我行我秀
书法作品
由姚华评《兰亭序》看其碑帖观的转变
清远养拙碑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