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花儿曲令风格及其文化传承意义
2020-07-13崔一骞
摘 要:撒拉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长期以来,撒拉族人民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撒拉族花儿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撒拉族花儿有着独特的魅力和艺术特色,在调式的内部组织上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富有表现力,曲调自由奔放,歌声明亮高亢。撒拉族花儿的这些风格与其语言特征是不可分割的,它的风格也使其成为地域标志性民歌。这些特色还通过其曲令风格展露无遗。撒拉族花儿在其自身的传承和发展中,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撒拉族花儿;艺术风格;文化传承
文化是民族的象征,具有民族自身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演进轨迹。文化是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广大人民群众在丰富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了内容丰富、特色各异的文化。撒拉族花儿也是撒拉族群众在其漫长的历史演进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独具特色、富有生命力的一种艺术形式,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内涵。
长期以来,撒拉族人民和汉、藏、回等各族人民共同繁衍生息在祖国辽阔富饶的西北高原,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开发出肥沃的土地,创造了光辉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对缔造我们伟大的祖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撒拉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为了反抗压迫和剥削,撒拉族人民曾经进行过英勇的斗争,在祖国各族人民的革命史上留下过光辉灿烂的篇章。
一、撒拉族花儿的形成与发展
关于花儿起源的地点问题,以前虽然有诸多争议,但是现在学术界一致认为甘肃临夏是花儿的发源地①。不管学界如何界定花儿的起源地,这并不是十分重要的。有一个观点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那就是花儿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据考证,花儿是流行于中国西北部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的一种由汉、回、土、藏、东乡、保安、撒拉、蒙古、裕固等九个民族共唱的民歌,也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由多个民族共同创造,却主要用一种语言演唱的民歌。花儿流行地域广阔、传唱民族众多、歌词曲令丰富、历史源远流长,不愧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被誉为“西北之魂”“活着的《诗经》”“西北的百科全书”,并入选中国和世界双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撒拉族花儿和汉、藏、回、土、东乡等民族共同创造的人类文明史上极其辉煌的文化成果,值得我们关注。一个民族歌曲风格的形成可以追朔到这个民族的地理环境、发展历史、语言、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撒拉族花儿的多元性特征无疑是撒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共生性、融合性和兼容性所决定的。②撒拉族祖先到循化定居后,与周围的藏、回、汉、蒙古族等长期杂居融合、互相学习,深受游牧文明、农业文明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共同体——撒拉族,在今天的撒拉族生活中仍保留着一些藏族的习俗。伊斯兰教是撒拉族的主要信仰,所以宗教对其历史发展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较深影响。撒拉族主要居住在青海循化、化隆县和甘肃积石山大河家一带,聚集相对比较集中。撒拉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乌古斯语组。在长期与当地其他民族的交往中,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吸收了当地诸民族的成分,并借用汉语的词汇,因撒拉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很多人都兼通汉语。撒拉族是一个喜爱花的民族,婉转悠扬的撒拉族“花儿”是他们传递爱情的一种重要的手段,撒拉族的女孩叫“花儿”,男孩叫“少年”,连起来是“花儿”与“少年”,这是撒拉族传递爱情的密语,撒拉族花儿也随着撒拉族的发展历史渊源流传。
撒拉族虽不是花儿的首创者,却是培育和发展花儿艺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撒拉族花兒是撒拉族人民用汉语演唱的一种山歌,它以青海地方汉语为基础,以撒拉族汉语言为特色,在唱词中带上撒拉族词汇或在乐句开头中加以“哎西”等有撒拉族特色的衬词。撒拉族花儿流传广泛,它的歌词结构与汉、回族花儿大同小异,但在语言上保持着撒拉族自身的特点,在调式的内部组织上具有多样化的特征,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富有表现力,撒拉族花儿自由奔放、明亮高亢,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风味和乡土气息,撒拉人民无论在田间耕作、山野放牧或路途赶车,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撒拉花儿因长期受藏族民歌的影响,它的演唱极为旋转动听,再加入当地的一些方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也折射出其他民族文化对撒拉族花儿的影响。撒拉族花儿的风格与其语言和音乐特征是不可分割的,它的风格也使其成为地域标志性民歌。撒拉族先民来自中亚,中亚属于伊斯兰文化,采用七声音阶,中亚的阿拉伯古典音乐用二十四平均律的音阶,其音乐风格柔和、持重,距今近千年的历史对撒拉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有一定影响。③
二、撒拉族花儿曲令风格
撒拉族花儿在音乐结构上带有小调色彩,有些曲令的唱腔开头和较长的拖腔中带有藏族“拉伊”的旋律特点,具有藏族民歌风格,撒拉族花儿节奏上多采取3/4、3/8、6/8节拍形式,自由而不松散,再加用撒拉语衬句,和其他民族的花儿相比风格鲜明、独树一帜,撒拉族花儿的歌词受汉族花儿的影响,一般是四句一首或六句一首,结构形式基本上固定。撒拉族花儿曲令较多,流传较广有撒拉令,大眼睛令,孟达令,三花嫂令,无屯令等。由于撒拉族歌手们的风格差异性较大,同一首曲令常常产生出许多旋律变化,有些几乎形成了新的曲令,而这些新的曲令被通称为“撒拉令”,这也显示了撒拉族歌手们多样化的艺术创造和艺术表现能力。
这是一首青海循化县的撒拉令,“撒拉八工”是清代撒拉族地区名,指清乾隆以来位于黄河之南的循化撒拉族地区,也就是今天的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又名“撒拉内八工”,相对于撒拉“外五工”。“工”是突厥语音译,是清代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村落区划单位,撒拉族发祥地在“街子(gaizi)工”,为撒拉八工之一。每个字词的读音,都为演唱曲令打下基础,从歌词中就能深刻感受到撒拉族花儿独有的语言特点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撒拉人民说汉语时较多地保留着自己的发声吐字。这首撒拉令的节奏是4/8和3/8,歌词中受语言影响较多,加入诸多衬词,在演唱时,有些内容会因表达所需做相应的延长,或休止,丰富了撒拉族花儿的艺术感染力。
这是撒拉族花儿另一曲令——大眼睛令,与谱例1相同的是歌词中也加入了许多特色的语气词,衬词“哈”“呀”“哩”为旋律本身赋予了别样的色彩,也给演唱者更多二度创作的空间。“喜鹊盘巢着哩,白牡丹睡着着哩,我把我的大眼睛们哈想着”表达出年轻人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展现撒拉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侧面地反映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
《孟达令》是撒拉族花儿较著名的曲令之一,因具有藏族民歌风格,演唱多用颤音(见谱例3),相对于前两首花儿作品,它的音乐节奏更加自由,句中加入撒拉语和当地方言,形成撒拉族花儿特有风格。歌词“天没有云彩,雨没有下,草尖上哪来的露水”简短的几句话,生动地描绘了撒拉族人民朴实无华的生活状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呈现出撒拉人民原汁原味、原生态的风貌。“哎西”是撒拉族口语中常用的语气助词,为了便于歌唱,又加了呀、呦、者等衬词构成了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独特的“令词”和演唱技巧。《孟达令》是因孟达乡地方而得名,当时主要流传在孟达一带,演唱时需对曲令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才能唱出曲令独有风格。
谱例4所示的《孟达令》和谱例3一样节奏节拍较为自由,节拍在实际演唱中也可根据每一位歌者不同的处理方式和演唱形式来做相对应的调整,看似相同的旋律和曲调,却演绎出千姿百态,所谓“十曲九不重,重了没人听”,唱句中的衬词对花儿曲令的演唱特色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撒拉族花儿无论是从节奏、节拍、语言等方面都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在演唱撒拉族花儿时,必须要了解它的语言形态和表现形式,“尕妹妹”“驼来了”“润上个”形象的描绘了撒拉人民的生活常态,抒发出撒拉人民丰富、活泼、深邃的情感,使人感到撒拉花儿既具有花儿艺术的音乐特征,又不失别致的撒拉風格,他们豪爽而热情的歌声穿山谷、越草原,用最朴实的歌词唱出最自然的声音。
通过以上的谱例分析,想要了解撒拉族花儿曲令的风格,不仅要掌握独特的语言和旋律特点,更需要进一步的了解它的民族历史文化,撒拉花儿与当地人民生活环境、劳动方式、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独有的衬词、衬句多样丰富,旋律节奏各显特色,撒拉人民可以把大自然的一切事物转换为音乐,他们热爱生活,感恩自然,用最接近大自然的声音唱出最朴实的花儿,撒拉族花儿在吸收了他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发扬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使得撒拉族从语言到文化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撒拉族人民不断对撒拉花儿进行改进和创新,演变成如今内容形式丰富的曲令,它以撒拉族语言为特色,其他多民族文化影响为装饰,形成独特风格的撒拉花儿,让人耳目一新,流连忘返。撒拉族花儿经历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数代人的传唱,在不断的创作过程中,留下了众多经典的传颂作品,它的曲令风格值得我们去传承发扬。
三、撒拉族花儿的文化传承意义
撒拉族花儿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传承到现在留下了众多原汁原味的撒拉族花儿作品,它集中了历代撒拉人民的思想和智慧,是撒拉花儿中最动人、最精彩的部分,它记录的不仅是撒拉人民传统风俗和民间故事,更是折射出他们特有的文化心理积淀和价值观念,撒拉花儿在艺术上达到较高表现水平的同时也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性和珍贵的史料性,所传达的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给人巨大的鼓舞,他不仅在花儿领域具有多方面的研究意义,同时对于研究撒拉族地区的历史、信仰、民俗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目前,花儿在传播过程中过主要还是以口头传授为主,口头传播过程中虽然会有丢失原创做品的可能性,但它也可以及时反映当地大众的一种生活方式,为当地民众所接纳,能将花儿具象化,在一传十、十传百的传播过程中可以将原有的花儿丰富起来,创作出新的花儿曲令,这也侧面看出花儿在民众生活中的顽强生命力。随着文化的发展,如今也有许多学者对花儿进行大量的搜集和撰写,出现了许多“花儿集”,这为花儿的传播和传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花儿本身有着浓郁的原生态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它的存在有着它们各自的载体,也就是当地演唱花儿的歌者,他们用自己发自内心的歌声歌唱出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花儿是由我国九个民族共同用汉语来演唱的,这个特色在其他民间艺术中是十分罕见的,更为难得的是,这九个民族在语言、宗教信仰、等生活习俗方面都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却能用汉语这一语言进行传唱。④它的演唱特色、语言风格也反映出了花儿的民族性。花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文学性,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承载着不同的文化,简单的几个字或者几句话都能体现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族民俗文化特点。
花儿是一种民族文化,它的传承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要顺其发展规律,保留花儿原生态的艺术魅力,从大众文化入手,让千千万万的人民大众了解花儿艺术,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花儿才会真正的得以传承,尤其是培养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接纳,有计划的培养花儿继承人,更要充分注意各民族的民族个性、民族文化,创作出与新时代息息相关的花儿作品,在保留花儿原有的特色基础上塑造花儿作品的新形象,大胆创新,甚至可以与中国传统戏曲、歌剧、舞剧相结合,从花儿的代代相传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它的传承是不断变革创新的,“花儿皇后”苏平广泛吸收各民族的民族音乐特色,将花儿传统的真假声结合,吸取中国传统民歌的演唱方式,为传承花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结 语
花儿如何更好地的传承,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也建立了一些相对应的保护措施,花儿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保护与传承。但是,花儿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面对当下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于花儿的接受程度普遍不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众并不了解花儿的起源和发展,也没有清晰地认识到传承和保护花儿的意义,因此,我们在大力宣传花儿传承的同时,首先要从它的文化和发展入手,使它将自己的原生魅力更好地展示给大众,让它生生不息的繁衍下去,走向世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让花儿成为全世界共享的文化遗产。
注 释:
①马成俊.花儿的起源研究.https://www.sohu.com/a/239525189_796472,2020.02.26
②应秀文.河湟地区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以撒拉族民间音乐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2,(01):168-172.
③马清华,张莲葵.撒拉族花儿曲令风格的了解与演唱特点[J].民族音乐,2016,(04):38-40.
④闫新艳.浅析“花儿”的特点及其传承与保护问题[C].西北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2013,3.
参考文献
[1]编写组.撒拉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1:1-2.
[2]范晓峰.撒拉族民歌研究[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01):15-23.
[3]马成俊.撒拉族研究百年历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11-01:007.
[4]王玫.青海撒拉族音乐研究概述[J].艺术教育,2014,(08):65.
[5]张连葵.青海“花儿”声腔的运用及其发展[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5):141-146.
[6]滕晓天.青海花儿的保护与传承[N].青海日报,2013-07-12:11.
[7]非遗保.魅力之音——撒拉族民歌[N].青海日报,2015-12-04:11.
作者简介:
崔一骞(1995-),女,甘肃兰州人,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