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州清曲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

2020-07-13鲁佳男

黄河之声 2020年8期
关键词:传承文化

鲁佳男

摘 要:扬州清曲是流传于江淮一带古老的、有代表性的民间曲艺形式之一,发端于江苏扬州,在元代小唱、明清俗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文词雅俗共赏。扬州清曲文化传承的主体——传承人,作为文化的传播者与传递者,在整个传承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人作为文化传承体系中的主导者,在扬州清曲传承过程中成为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基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梳理扬州清曲的历史渊源,对扬州清曲传承人进行口述访谈,思考其中所蕴含的教育现象,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为扬州清曲文化的传承、延续与发展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关键词:扬州清曲;文化;传承;教育人类学

一、扬州清曲的历史溯源

扬州清曲是流传于江淮一带古老的有代表性的民间曲艺形式之一,发端于江苏扬州,是在元代小唱、明清俗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清曲只唱不说,不做表演动作,用扬州地方方言演唱,易于传唱。演唱时常用四胡、二胡、琵琶、月琴、檀板等乐器伴奏,也有较为特色的伴奏手法,如敲瓷碟、碰酒杯等。

扬州清曲历史悠久,由于其吸收民间俗曲的元素,扬州清曲中保存了较多俗曲的原词,不仅有利于对民间乐曲、民间歌词的认识和研究,而且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老百姓的生活,对了解当时的时代生活有着相当宝贵的研究资源和价值。扬州清曲描述的多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反映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也有一些讲述爱情故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元代夏廷芝在《青楼集》中记载到:“维扬名妓李芝仪,工小唱,尤善慢词”,①但此时还未形成独立的曲种,直到明代俗曲开始流行,扬州清曲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扬州清曲在清朝时期得到蓬勃发展,在全国范围影响颇深,清曲艺人在全国各地进行演出,广受老百姓们的喜爱与欢迎,正如清朝李斗在其书《扬州画舫录》中写道:“有于苏州虎丘唱是调者,苏人奇之,听者数百人,明日来者益多,唱者改唱大曲(指昆曲)群一噱而散。”②

清朝道光年间,由于经济的衰退,以及统治阶级对民间艺术的偏见,扬州清曲逐渐衰落。清末民初,扬州清曲的艺人到上海谋生,在那里开辟了新天地,出现了一批扬州清曲的著名艺人(如王万青、葛锦华、钟培贤等),并被唱片公司发现将扬州清曲灌入唱片发行。

解放后,扬州成立曲艺团体,举办扬州清曲艺人的培训,招收学生学习清曲,并开展演出活动。然而受“文革”的影响,使得扬州清曲的发展在稍有起色的情况下,又再一次的受到了巨大的打击。扬州清曲的发展可谓是一波三折,直到20世纪80年代左右,人们逐渐关注到本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扬州清曲才得以恢复生机。1986年成立了扬州市广陵清曲之友社,20世纪90年代扬州市广陵区文化局自办了刊物《扬州曲艺之友》,2002年又增办了《扬州清曲研究》,可惜仅是内部发行。③2006年,扬州清曲成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扬州清曲传承人的采访口述

扬州清曲文化传承的主体主要包含文化的传递者与接受者,传承人作为文化的传播者、传递者,在整个传承体系中占据了首要地位。扬州清曲文化传承的传递者最核心的内容是人,人作为文化承体系中的主导因素,在传承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笔者于2019年5月24日和2019年6月14日分别拜访了扬州文化艺术学校任教的扬州清曲传承人黄敏老师,向她了解她的学艺经历、教学经历、教学感悟等情况。

笔者:黄敏老师您好,可以分享一下您的学艺经历、感悟吗?

黄敏老师:我16岁通过声乐演唱考取南京艺术学院,由南艺跟省曲艺团代招,学习弹词、清曲、评话,还有说表、弹琵琶,三年以后毕业在省曲艺团工作,20多岁从省曲艺团转业到了扬州,之后在扬州一所公司里做业务经理,工作十几年后,扬州成立扬州清曲研究所,我被邀请继续从事曲艺工作,进了扬州曲艺研究所后专门演唱扬州清曲,边工作边进行扬州清曲的研究。

笔者:从小您家里父母有没有学音乐,您为什么要学音乐呢?

黄敏老师:家里没有学音乐的,考音乐就是自己一直喜欢唱歌。

笔者:您那时考音乐有没有专门上过培训课?

黄敏老师:没有上过,都是自己喜欢然后自己准备,不像现在有上培训班。

笔者:您考上学校以后有没有学习音乐理论相关知识呢?

黄敏老师:我们那时没有学,都是只学技能,学说表、琵琶、弹词这些。

笔者:您学清曲的主要唱段有哪些?

黄敏老师:我们那时学的都是小段子,一段一段的,比如【虞美人】、【知心客】、【哭泣泣】、【老鲜花调】、【九腔十八调】、【南调】、【黎调】、【波扬】。

笔者:您那时候学习有乐谱吗?现在用的是简谱还是五线谱?

黄敏老师:我们那时候学唱没有谱子,都是自己先学唱,会唱了再用琵琶弹,现在多用简谱。

笔者:现在扬州清曲的演出和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

黄敏老师:我们以前由聂峰老师组织一起出去演出、宣传,在幼儿园或其他学校进行公益性演出,我们现在演出很少,以前一年有大半年都在外面演出,在瘦西湖是每逢节假日和周五、六、日都会演出,还去各大公园,如个园何园等扬州景点去演出。现在是人老的老,出来不方便了,小的接不上来,有些老师退休了。

笔者:您那时跟的什么团呢?

黄敏老师:扬州市广陵区清曲艺术团,现在这个团基本上人员都散了,他们都是退休了。我们这个团队里面,专业的很少,大都是业余自学的,学了以后跟着我们团队走,我们团队里从专业剧团里出来的,从事曲艺工作的,专业的只有2、3个,其他的都是在民间学的。他们现在年龄都大了,六七十往上,不能出来了,所以现在演出演的很少,需要演出的话都是1个2个出来,不像以前出来的人很多,现在減少了开支,现在是1个或2个人,然后放个音频,减少乐队伴奏的人数,所以现在很少演出,以传承为主。现在我在扬州艺校教书也有10年了,但是有的不是学这个专业的,分班会学别的,所以清曲只能说他们会唱一些,如果要他们专业搞这个,还是很难的。现在就是让他们简单认识扬州清曲,让他们能够学会演唱。

笔者:您是如何教学的呢,用什么去纠正音准?

黄敏老师:都是口传心授,跟着我一句一句学唱,都要扬州方言来唱,我用琵琶弹唱带着他们,使用琵琶、二胡来纠正音准,在清曲里不跟钢琴的音,一般视唱时都是二胡拉,琵琶弹。

笔者:有没有想要跟您一对一学唱的学生?

黄敏老师:有的,我这边最小的孩子是一年级,琵琶和清曲同时学,既要自己学着弹琵琶,也要学唱。

笔者:您在艺校上课都是大班,一对多吗?

黄敏老师:对的,在学校就是教他们唱,琵琶他们不用再单独学,我来弹。

笔者:您觉得学习清曲对其他音乐相关的专业有没有什么帮助呢?

黄敏老师:有,清曲与唱歌一样,都是用气唱,还有讲究吐字,吐字一定要清楚,要咬准了,唱歌普通话要咬准,唱清曲扬州话要咬准。清曲是坐唱,坐着唱对气息的控制就要讲究,要知道什么地方换气。

笔者:您除了清曲还听其他音乐吗?

黄敏老师:听扬剧比较多,因为扬剧与清曲息息相关。

笔者:您认为学西方音乐学习对清曲有什么帮助吗?

黄敏老师:西方音乐与清曲完全是两回事,用不上去。

笔者:艺校是所有班级都要学清曲吗?是自己选还是必修课呢?

黄敏老师:是高一的必修课,高一表演班、器乐班、曲艺班都要上,曲艺班以评话比较多,清曲较少,说的较多,唱的没有说得多。高二分班以后就不是都要上的了。

三、采访思考

根据对扬州清曲传承人黄敏老师的采访中,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特点。

(一)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

清曲教学,无论是在艺校的大班教学,或是一对一的教学,均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学唱,严格纠正吐字、行腔,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深刻讲解唱段蕴含的意义,便于在演唱中精确表达作品情感。同时,背唱段也是演唱必不可缺的一项基本功。当然,由于有些学生学唱清曲时年龄较小,并不能很准确地理解唱段内涵,对于情感的表达不能心领神会,但老师会详细地示范演唱,帮助学生学唱。

口传心授与传统的西方音乐根据记谱法来演奏演唱,是截然不同的,西方记谱法是定量记谱法,要求严格按照谱面标记去精确演奏,所有的音高、节奏、速度、强弱、和声、指法、情绪都在谱面上有详细标注,这种追求理性的、确定性的演奏方式,与中国传统的自由的、不确定的记谱方式存在较大区别。中国传统记谱法注重标记旋律主干音和指法,并不详细标记每一个音,这样给表演者表达个人理解与情感的空间就更大。口传心授的方式能够使演奏者的思维情感不被谱例所束缚,扬州清曲唱腔、曲调中蕴含的细微变化,声调的抑扬顿挫,都只能通过聆听去仔细领悟。

(二)母语的音乐教育

母语,是人们出生以来掌握的第一门语言,民族文化的传播牢牢扎根于母语文化的土壤,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俗与母语的表达方式息息相关。扬州清曲的演唱是以扬州方言为主,学生在学习中必须使用方言,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地区性音乐风格。教师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吐字,要根据扬州方言的特点进行吐字、行腔,这样学到的是原汁原味的清曲韵味。因此,如果要学习扬州清曲,对扬州方言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否则无法将清曲唱出精髓。

(三)简谱记谱法教学

在西洋记谱法传入中国以前,人们学唱扬州清曲更多的是口传心授,学习唱段多是跟着二胡,二胡拉主旋律教唱,表演者迅速用心记忆旋律。随着西方记谱法的传入中国,清曲逐渐运用简谱来记谱进行教学,这种记谱法有利于学员提前自学主旋律,或课后看谱复习,但由于简谱不能将演唱中的所有音和韵律都标记出来,因此,简谱只能帮助记忆主旋律,演唱者不能完全依赖谱例,更多的要关注音乐的韵味。

(四)扬州清曲的文化语境下看音乐

笔者在对黄敏老师的采访中,问其认为西方音乐对清曲的作用,黄老师说:“西方音乐与清曲完全是两回事,用不上去,不好用。”这正好反映了现在音乐教育界提倡的要站在文化自身语境下看音樂,因为每一个文化都是平等的,理解一个文化必须要进入这个文化中去,而不能用其他文化标准去衡量其价值与内容。

扬州清曲的诞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生活习俗、民间音乐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清曲包含的是中国人的音乐思维认知,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体系大不相同,然而目前我国音乐课程结构完全仍是以西方音乐的理念建立的,理解分析中国音乐也常用西方的音乐思维,这使我们不能真正去认识中西音乐语言的差异性,更不能领会到不同文化音乐语言所特有的韵味。

结  语

扬州清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物、历史遗迹等物质文化相比,它的传承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文化断层的现象。因此,研究扬州清曲文化传承方式中的教育学思考,有利于其文化的传承、延续与进步。本文透过教育人类学视角对扬州清曲文化传承进行了论述,以期更好的了解扬州清曲文化传承的教育意义。

注  释:

① 许秋香.扬州清曲本土传承现状的考察与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

② 聂峰.扬州清曲研究资料汇编[G].扬州市广陵区文化局内部资料,2007:59.

③ 许秋香.扬州清曲本土传承现状的考察与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

参考文献

[1] 卢琳.扬州清曲在地方音乐课程中传承的文化价值及其实践构想[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 王一媛.地方本土文化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结合之思考——以扬州清曲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8,(02):170-171.

[3] 陆文雅,朱建萍.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扬州清曲传承现状调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03):43-46.

[4] 宣涤丽,李爽.扬州清曲正名及发展史[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08):75-77.

[5] 王一媛.扬州清曲与民歌《茉莉花》的溯源研究[D].苏州大学,2016.

[6] 胡苗苗.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8.

[7] 孟林.基诺族大鼓舞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

[8] 牟洋.常德花鼓戏传承的教育人类学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9] 朱玉江.盐城淮剧传承的考察与本土音乐课程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5.

基金项目:2019年度扬州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立项项目《扬州清曲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KYCX19_201);2018年度内蒙古艺术学院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示范课程“音乐学前沿问题研讨课”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NJYSK201803)

猜你喜欢

传承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