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花儿活态传承视域下传承人发展探讨
2020-07-13张蕾
张蕾
摘 要:“花儿”是诞生在西北高原上三个省区八个民族之间互相传唱的民歌,深受各个民族人民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喜爱。在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活动中,“活态传承”的观念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只有对花儿进行“活态传承”才能对花儿的保护和传承起到更大促进作用。“活态传承”视域中传承人的培养是重点。
关键词:临夏花儿;活态传承;传承人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过程中,传承人的研究和培养是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赖特定的人群和特定的环境而存在的,花儿之所以能够超越时空传播和延续,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花儿群体的每个参与者都自发成为它的传承人,传承人一旦消失,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不复存在,口传心授的花儿尤其如此。正是有了这些传承人,珍贵的花儿文化遗产才得以保存至今,花儿的传唱情景就是传承人生生不息的生活场景,传承人的生活及音乐活动也成了花儿延绵不绝的基础。因此活态传承视域下传承人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花儿”口述史及数据库的建立;第二、明确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第三、将传统培养方式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第四、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多种活动,全面提高临夏“花儿”的活态传承与保护意识。
首先,对“花儿”口述史及数据库的建立是花儿活态传承的重要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活生生的、不可忽视的实体真实进程来实现现在和过去的相互沟通,口述史和数据库的建立是花儿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文化得以理论文本和数据文本留存最重要的史实资料和研究依据。传承人作为花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承载,他们的从艺经历、从艺作品、从艺理论以及对花儿活生生的演唱应该成为口述史和数据库建立的主要内容,应该挖掘传承人早期、中期、及晚期对花儿的不同理解和演唱,用活态传承的视域记录花儿的传袭发展。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文化不是以单独的特质表现,而是以整合关联的形式存在。“花儿”也具有这些特性,只有在“活态传承”的概念下去进行口述史和建立数据库,才能更本质的接近“花儿”。那种急功近利、简单粗暴地对花儿进行包装与现代对接的方法,不仅不能起到保护花儿的作用,反而有可能导致花儿面目全非,失去花儿最精彩和最精华的艺术内涵,使花儿不成其原本意义上的花儿。只有让花儿在保持其原有的魅力上发展创新,使花儿文化在面对新的生存环境时行使自身生命功能主动调节,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花儿、传唱花儿,花儿的保护和传承才有可能收到实效。
其次,更加明确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是花儿活态传承的有力保障。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递者、保护者,他的身上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属性,从传承人的所有保护和传承活动上,人们才可能更加全面的感受到这些文化遗产的涓涓细流。例如我们现在来听花儿王朱仲录老先生录制2007年出版的四十余首珍贵历史录音,不仅能听到花儿本身的独特韵味和音乐特征,从歌词、唱腔等其他方面同时能感受到这首花儿所承载的其他农村社会影像和农村生活历史缩影。但另一方面,传承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客观的选择人和审核者,他们自身的文化水平、修养学识、审美情趣以及主观能动性也影响着他对所继承文化遗产的传承水平。因此,在传承过程中,传承人和文化遗产是共生共荣的,只有切实提高传承人的素质,明确自己的传承责任和义务,顺应文化传承的客观需求,我们的文化传承活动就能更好地推进下去。在传承人的文化传承进步过程中,笔者认为正确地认识文化传承的规律和方法、科学的学习文化传承的理念和思路,是传承人的思想意识提高的核心问题。我们的文化传承人往往因为地域、民族或历史文化所限,其大部分所进行的传承工作都是口耳相传,或传承活动总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未能进行及时必要的理论总结和归纳升华。请注意,我们的非物质文化传承本身离不开他所扎根的这片土地和生活场景,离开了原本滋养出这种艺术的土壤就会不伦不类,失去鲜活灵动;但提高我们的非物质文化保护思想和视野是另外一回事,我们有必要吸收和借鉴国内其他地域甚至国际上其他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优秀经验和理论成果,开阔我们的传承人保护视野,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科学的方法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甚至,我们的传承活动往往不仅有个体传承人,更多情况下还有群体传承族群,所以克服民族和文化的局限,克服地域和环境的限制,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断学习,才能更科学的组织和进行文化传承活动,取得理想的文化传承结果。
再次,将传统培训方式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传承人,是当代文化传承活动的重要途径。我们传统的传承人培养模式往往建立在旧式的口传心授基础之上,其传承过程主要依赖于师徒关系的承认与传授,而族群性传承群体的培养往往受到忽视。但花儿传承活动往往不是一个人的活动,他需要受众面,需要向公众展示,需要整个传承群体的整体性认知。例如每年的临夏莲花山花儿会,暮春时节乡里乡亲都会相约去“浪花儿”逛花儿会,不只是花儿的传承人去演唱花儿,更多的乡亲都去山里听花儿也唱花儿,因此“浪”到花儿会的众多乡亲都是花儿这一文化传承活动的受众面与参与者,都感受到花儿这一身边的艺术品类其特有的亲切与生动。甚至每年慕名而去的人包括很多爱好花儿的其他地区的群众和文化工作者,他们有着与生长出花儿这片土地所截然不同的文化属性,但无一例外他们都拥有着对花儿的喜爱和想对花儿做更深层次的了解这一愿望来参加花儿的盛会。所以从这一文化传承活动的延展属性来看,花儿得到了更大程度的传播,而这些文化工作者也会进一步将花儿带入他的生活,带入他的研究领域,带入现代教育层面,带来更多元化的传承方式。毋庸置疑,花儿已经引起很多文化工作者的重视和兴趣,目前花儿已在现代的教育领域开花结果。例如省内综合类大学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方面,已经开展众多花儿系列活动,请花儿传承人进教室,现场为同学们演唱花儿;请花儿传承人开设讲座,面对面的与老师和学生交流花儿的保护传承现状;请花儿传承人进琴房,实地为学生教授花儿的演唱等等众多活动,都引起新生一代年轻人对花儿的深切感受和思考。这些活动也成为花儿保护与传承活动中具有积极推动的一侧力量,甚至因为这些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同时具有音乐其他方面的素养,可以更好地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对花儿进行研究活动,更好地了解和进行花儿的传承。
最后,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多种活动,全面提高临夏“花儿”的活态传承与保护意识。花儿的活态传承不能靠某一个或某几个传承人的单打独斗来进行,而是应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多种活动,从地理意义方面首先全面提高族群传承的保护意识来加强花儿的传播;应该从之前传统的依靠自发的力量转换成依靠全区的力量自觉的去進行花儿的保护传承工作。而这一力量的自觉依靠的是加强宣传教育,统一思想,总体提高广大民众花儿保护的意识和方法。花儿的活态传承与保护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仅仅是特定传承族群的份内任务,而应是所有民众都应知晓并重视的文化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当地政府可以起到重要作用。首先政府应起到舆论导向和宣传的作用,提高民众整体的保护与传承意识。利用一切媒体或先进的宣讲手段,举办花儿的讲座、花儿的演出等等,扩大花儿传承的受众面,引起对花儿保护及传承的重视。其次,政府应重视花儿活态传承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水平,组织专家或学者对花儿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进行评审,跟进和追踪花儿传承的文化进程,了解花儿传承的动向和方法,及时的与传承项目和传承人进行沟通和调整。最后,政府应给予花儿传承一定的资金或政治支持,切实帮助花儿传承人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难题和困境。比如帮助他们打开视野与专家或学者交流获得新的认知,帮助他们举办花儿的盛会或开办花儿学校,帮助他们资助出版花儿传承的出书立作等等,从各个方面进行文化帮扶,解决传承人的后顾之忧,为花儿的活态传承工作全面展开铺路架桥。
参考文献
[1] 闫国芳.乡土社会视阈下的花儿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
[2] 周亮.花儿的文学性与音乐性关系及传承研究[D].兰州大学,2010.
[3] 马莉.当代人类学视野下的“花儿”及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
[4] 雪犁,柯杨.西北花儿精选[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12.
[5] 王沛.大西北之魂——中国花儿[M].沈阳: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
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S2016GHB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