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有趣又有益的开放数学课
2020-07-13赖杏清
赖杏清
内容摘要:理想中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真正做到为形成学生的数学素养而教,为学生的健康快乐和可持续发展而教。让学生在有趣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学习,将学生个性化的思考理念,创新意识的培养蕴含其中。
关键词:趣味 益智 开放课堂 数学素养 可持续发展
郭思乐教授所著一书《教育走向生本》指出:“我们提倡的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旨的教育。”“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我们称之为生本教育。”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种氛围中,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自己得到充分的发展。
下面就结合我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摸索谈谈自己的收获反思:
一、开放预习空间收集资料,提取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教学实践证明,小学生对富有现实意义,最贴近生活的数学素材、数学信息、数学问题最感兴趣,并且有一种自然的亲切感。因此,小学数学要注重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例如教学”年、月、日”前,布置学生搜集不同年份的年历,进行观察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一年有12个月,其中分7个大月,4个小月,一个特殊月(2月)……为教学这部分内容做好充分准备。又如《分一分》这课,通过设置一些分苹果动手操作情景,这样拉近了课本数学与生活中的数学的距离,使学生理解掌握灵活的分数的认识,并从中体验几分之几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二、创设开放情境导思促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孩子们学习数学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他们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快乐。我们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审视严谨、系统的数学,并以自己多年来习惯了的方式将数学“成人化”地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对孩子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并不在意,还忽视了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让学生学有趣的数学便成了当务之急。 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产主动的参与学习。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要精心的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开放性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
例如,在教学“分物游戏时”我用一个有趣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小羊们为羊村做好事,村长带来一些糖果奖励它们。村长说:你们自己分一分吧。小羊们每人选择了一种,很快分好了。(呈现小羊分的结果)它们分得怎么样?怎样调整就公平了呢?这样创设出学习情境课堂显得生动有趣,学生的积极性大大的调动起来,老师也不用担心学生一上课就走神。学习效果自然很好。
三、精心设计新知教学,拓展学习的能动性和增长性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数学知识表象的过程,而表象的作用在于降低学习难度,排除思维障碍,确保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训练。“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使其在操作中,理解新知的来源与发展,体验到参与的快乐,思考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描一描,你能从哪个物体的哪个面描出来的?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学生们十分开心,欢快有趣的动手活动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了学习。 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小组汇报的过程中理解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都是平平的面,所以都叫平面图形。这样,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促进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主动发展。
四、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拓宽数学学习的开放空间
数学知识对小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小学生在经历的生活中已经有过数学应用的体验,数学学习是对有关数学现象的重新认识,是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总结与升华。因此我们在组织教学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创造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数学情境。
如在教学生记忆《时、分、秒》之后,设计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小明早上7時起床,2分钟洗脸,3分钟刷牙,把牛奶和面包一起放进微波炉转5分钟,10分钟吃完牛奶和面包,15分钟走到学校,问:他能否在7时30分准时到达学校。通过这样与实际结合的应用情境,既促进学生用所学的时、分、秒的知识计算出经过时间,又在其中培养了学生学会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学以致用。
诚然,以“情境问题”为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数学活动贯穿始终,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各种潜质。这是一个容易产生亲切感的环境,也是学生对数学形成乐学、好学、喜欢喝好奇的源泉。我想有了以上四方面创新科学而又自主开放的教学实施,孩子们一定会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5月
[2]2014年7月中旬刊《小学教学设计》
[3]2015年9月中旬刊《小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