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心电图异常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
2020-07-13吴清山
吴清山
近几年,因临床肝脏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有关肝脏疾病的临床研究也越来越多,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病,该病呈进行性、消耗性发展,若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对患者心脏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会引发肝硬化性心脏病[1]。既往研究表明[2-3],肝硬化患者大多存在心电图异常,60%的肝硬化患者存在Q-T间期延长。肝硬化会对心脏功能造成直接的影响,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液循环始终处于高动力状态,导致心脏结构改变以及心脏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心脏功能受损。Child-Pugh分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常用于对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进行评分。
本研究主要探讨肝硬化患者心电图异常和Child-Pugh分级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3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病例组,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7~59(47.8±6.1)岁,慢性丙型肝炎后肝硬化3例,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27例,Child-Pugh分级A级12例,B级11例,C级7例。肝炎肝硬化诊断标准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同期选择至我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员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25~61(48.3±5.8)岁。排除标准:严重心脏疾病、血液疾病、肾脏疾病、胃肠疾病、免疫疾病、精神障碍、表达障碍、心理障碍以及不愿签订知情同意书者。本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心电图检测 所有受检者在安静的环境下,以平卧状态接受检查,心电图检查采用ECG-1550P,预设纸速为25 mm/s,心电图结果由经验丰富的资深主治医师进行判定,校正方法为“Bazett”法。病例组患者在接受检查前未服用抗心律失常、抗组胺等药物[2]。
1.2.2 肝硬化评估及Child-Pugh分级 Child-Pugh共参考腹腔积液、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浓度、凝血酶原时间、肝性脑病5个指标,根据具体状态分为3个不同的层次,并根据实际情况计1~3分,肝功能储备评价为评分总和,5~6分为A级、7~9分为B级、≥10分为C级,分数越高则代表肝功能损伤越严重或者肝功能储备越差[3]。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
两组人员性别、年龄资料经处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2 心电图表现
病例组中有17例心电图表现异常,异常率为56.67%;对照组中仅有1例心电图表现异常(右或左束支传导阻滞),异常率为3.33%。病例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16,P<0.05)。
2.3 Child-Pugh分级与心电图异常的关系
Child-Pugh分级和心电图异常密切相关,分级越高,心电图异常的概率也就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Child-Pugh分级与心电图异常对比
a:与C级相比,P<0.05
3 讨论
肝硬化是因慢性肝炎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弥漫性肝脏损伤,肝炎肝硬化会对心脏造成一定影响,多数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心肌结构都会因病症发展出现结构性改变,在心电图中可显示异常。既往研究证明[4-5],约75%~85%的肝炎肝硬化患者都存在心电图异常的情况,且多是合并有Q-T间期延长、ST-T改变、肢导低电压、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室性早搏、左室肥大、左房扩大、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右或左束支传导阻滞、异常Q波或窦性心律不齐等异常症状中的两种或多种。本研究显示,肝炎肝硬化患者心电图的异常概率为56.67%
(17例),而非肝炎肝硬化患者心电图异常率仅为3.33%(1例),表明肝硬化的确会引起心脏的潜在变化。
Child-Pugh分级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可对肝脏储备功能进行客观且全面的评价。国内外研究表明[6],肝炎肝硬化引起心肌电生理异常可能是通过抑制心肌兴奋、减少腺苷酸环化酶生成等机制产生的,在心电图上可表现为Q-T间期延长、ST-T改变、心律失常、传导阻滞以及Q波异常等。本研究显示,Child-Pugh C级肝炎肝硬化患者心电图异常概率明显高于B级和A级肝炎肝硬化患者,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7]。
综上所述,肝硬化患者心电图异常与Child-Pugh分级关系密切,分级越高,心电图异常的可能性就越大。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应将心电图作为肝硬化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以观察和评估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变化,从而指导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