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博类节目“热”下的“冷”思考

2020-07-13

河北画报 2020年20期
关键词:文博宝藏类节目

信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近几年,以传输中华传统文化为宗旨的文博类节目不断在荧幕上出现,它带给观众不同于以往的新视角、新内容、新形式并且受到观众的一致追捧和好评,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呈现出同质化、审美情趣不足等问题。如何探索出一个全新的节目形式,寻找“文博热”下的新突破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文博类节目发展历程概述

在国内最早关于文博类节目的播出一般以文献专题片或者新闻播报为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电视节目形式播出,比如,1972年以专题片形式播出地对西汉辛追夫人墓葬的考察;1998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走近科学》栏目;在国内,真正意义上的文博类节目是2001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探索˙发现》栏目,其中讲述了文化、历史、地理相关的故事还涉及了文博类知识,如《巴人之谜》《发现北京人头盖骨》。

2016年湖南卫视率先出击,拿出《博物馆奇妙夜》这一崭新的节目形式之后,打破了文博类节目长期以来的曲高和寡。该节目集娱乐性与严肃感于一体,将文物赋予生动有趣的故事性,通过这样的节目形式增加这种文化节目的趣味性和可观性。前几年大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播出更是打破了文博类节目发展的瓶颈,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展示故宫文物修复者的日常和文物修复的艰辛过程,以全新视角打开了受众对文物的认识。

2018年《国家宝藏》第二季的播出掀起了文博探索的新浪潮,该节目以更丰富的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更具现代感和科技感的视听形式和沉浸式地体验受到年轻一代的关注。自此,越来越多的文博类节目出现在大众眼前,如《如果国宝会说话》《考古公开课》,将文博类节目的热潮持续保持在风口浪尖,这些节目的播出不仅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还将看似枯燥的文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年轻一代面前,并且增强了中国原创节目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文博类节目的创新之道——以《国家宝藏》为例

《国家宝藏》的横空出世,给媒体人传达了一个新信号,只有自上而下的全面创新才能将文博节目从前的窘境打破,以下笔者将从《国家宝藏》出发,探讨关于它的创新之道。

(一)内容与形式的新组合

《国家宝藏》能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内容与形式不仅是对立统一也是相互作用的,但技术先行往往也达不到最终效果。所以“内容为王”成为文博类节目的核心要点,《国家宝藏》第二季的故宫样式雷烫样、宋金项饰、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之所有会选择这些内容作为每期节目的核心内容,是因为它背后的前代今身故事所构成的文物价值深深吸引着观众。在《国家宝藏》第二季播出的关于样式雷烫样的故事,讲述了雷氏家族作为先后八代效力于皇家建筑设计的家族,他们为宫殿、园林、都城所设计的模板,所以被世人冠以美称——样式雷,将样式雷搬上荧幕给观众带来了不仅是视觉上的冲击,还是对家族的继承历史与智慧结晶所引申出的文物价值和人物故事的新奇。

节目形式是与电视节目内容相辅相成的一环,《国家宝藏》的节目形式对于观众来说是陌生的。“陌生化”视角理论,它是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强调在内容与形式上突破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在艺术上超越常镜,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国家宝藏》播出以来,其全方位的视听形式,集记录、戏剧表演、嘉宾演说故事于一体,以沉浸式的舞台效果运用数字技术使文物“活”起来,节目运用不同的视角将人们从对生活的漠然麻木状态中惊醒过来,达到兴奋状态。其亮点则是国宝守护人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展现文物的前世与之后出现的国宝今身守护人形成故事的承接,在这样的节目形式下的《国家宝藏》融合了多种媒介,突破了以往说教式和严肃性的陈旧形式,给观众带来了多样化的节目体验。

(二)明星+专家的新形式

《国家宝藏》第二季请到了明星助阵,赋予国宝守护人的称号讲解和演绎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众对该节目的收看兴趣,并且因为娱乐明星的加入使得节目不再一板一眼,比如宋金项饰的演绎者岳云鹏是相声演员出身,很大程度上在演绎时调节了现场沉静的气氛,观众也因此观看轻松自在;再就是由于节目形式设置的需要,前世故事的戏剧表演需要有表演基础的明星加盟,才能深情地展现文物背后的故事,将观众代入其中。总的来说这种“明星+”的模式不仅将节目寓教于乐还将中国传统文化传输给新青年一代,节目不仅有明星的参与还邀请了各大博物馆的馆长坐镇现场,在每件文物的最后是各大馆长互相交流之下的补充讲解,得以将每件文物的价值完整展现给观众的同时不至于输掉节目的权威性。

(三)跨媒介传播的新途径

一档节目“火爆”的背后总是少不了电视节目制作的最后一环——宣传与联动。《国家宝藏》第二季的跨媒介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点:

跨平台传播:如今媒介之间的边界越加模糊,所以媒介融合给《国家宝藏》的传播提供了便利,节目分别在微信、微博、视频网站、抖音上都找到了相关的传播主体。节目组利用微信公众号的形式,在上面开设了每期文物的“国宝微展示”;在微博上开设自媒体账号,分享文字图片、历史故事、文物短片;在《喜马拉雅FM》上也能找到《国家宝藏》的身影。

衍生品传播:《国家宝藏》第二季开始在淘宝网上进行文创产品的生产和售卖。在淘宝网上一家名叫“你好,历史”旗舰店里面陈列着节目中展示的各种文物的衍生品,比如,“样式雷烫样”所对应的淘宝衍生品的曾售卖“样式雷万方安和烫样元素纸雕灯”,这一新奇的售卖方式不仅将中国风通过小玩意展现出来,还为文物价值持续传播起到很大作用。

明星+粉丝联动传播:通过明星效应,吸引粉丝前去观看,并且增加节目的话题度与知名度。节目请到不同的电视明星共同参与,比如,讲述“样式雷烫样”的王菲、“宋金项饰”的岳云鹏、“绢衣彩绘木佣”的佟丽娅等等,通过明星鼓励粉丝关注国宝,增强粉丝对节目的收看黏性,实现明星+粉丝的联动效应,使得《国家宝藏》不断出现在大众的眼前。

三、文博类节目需要新突破

尽管在以《国家宝藏》为首的文博类节目找到了自己的运作模式,打破了“旧”形式,迎来了“新”时代,但是随着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同类型节目出现,节目的创新力和吸引力略显不足,加之内容价值得不到持续化价值输出,所以如今的文博类节目需要更新节目形式。

(一)“跨媒介”叙事的探索

“跨媒介”叙事这一概念被大众关注之处是2003年美国亨利·詹金斯在《媒介融合》这一书中提出。他认为“在跨媒介叙事地理想形式中,每一种媒体都会出色的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只有这样,一个故事才能够以电影作为开头,进而通过电视,小说以及连环漫画开展进一步叙事”。但是必须明白的一点是在这之中的叙事并不是在每一种媒介中的故事重复叙事。其注重的是对某一主题的延伸性叙事,受众需从不同媒介中得到不一样的信息进而联系到一起构成属于该主题的“故事世界”。《鬼吹灯》系列电影的出现,激发受众对探墓和考古的兴趣,先是以连载小说的形式出现,继而以话剧的形式出现,随后有了《九层妖塔》和《寻龙诀》,从中可以看出每一种媒介的叙事都不是对整部小说的演绎,而是让受众可以从电影中寻找小说中缺失细节,从小说中弥补话剧中的“潜台词”。这也是“跨媒介”叙事的重要策略——互文性,这种互文性推动了受众去其他媒介寻找答案的动力,纵观文博节目,虽然有以故宫为线索的“跨媒介”叙事,但却只是浮于表面。另外,节目并没有清楚各个媒介在叙事中的特点和作用,导致叙事与媒介的不匹配。将各具特性的媒介连接在一起共同构建故宫这一文化环境,同时激发受众主动对这个过程产生探索欲望,组成独一无二的“故事世界”,这样的叙事才能吸引人。

(二)发挥文博类节目的“长尾效应”

由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长尾理论”,他在该理论中指出:如果把足够多的非热门产品组合在一起,实际上就可以形成堪与热门市场相匹配的大市场。

在一档电视节目中人们往往在意的是最重要的“头部”传播,即节目主题和内容的展现,但在“长尾理论”中,其之后的看似小小的环节往往才是最大的亮点。《国家宝藏》以其丰富多元的节目内容、多角度叙事的特点、震撼的视听形式和各大视频APP的转播完成了“头部”传播。那么“尾部”传播却显得力不从心。将文物“用”起来则是保证文化价值持续输出的有效途径,使用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最好方法。《国家宝藏》虽然与天猫合作开设了“你好,历史”旗舰店,在里面售卖了具有文物元素的生活小物件,让观众眼前一亮,但经过笔者对这些衍生品的调查,相比于漫威周边而言这些文创商品并没有那么迫切被需要,人们只是在节目播出时伴随舆论热潮才去关注了这些文创品,而在文博“热”平静下去以后也不再吸引粉丝持续性关注,反观漫威手办类似的文创产品,获得世界各地人们的长期追捧,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收藏家,所以,如何使传统文化节目的价值持续保持热度和被追捧,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提升文博类节目的互动性和娱乐性

纵观近几年的传统文化节目,值得庆幸的是每一档节目都有所突破,多元形式、科技感、现代感十足,但节目热潮下这些节目的不足之处都已经显现出来,那就是节目缺少互动性,导致单一输出的被动接受;缺少娱乐性,导致长时间观看无法集中注意力。比如,在《国家宝藏》这一档节目中,节目形式多元化成为节目成功的一大主要因素,但是其现场缺少与受众的互动形式显得有些缺乏悬念和亲民,虽然《国家宝藏》在节目最后也设置了专家讲解但从《考古公开课》来看设置了提问环节和嘉宾讲解环节,学员的提问也比较亲民与观众拉近了距离;《上新了·故宫》是以一种文化综艺形式在故宫里摄制的,在一定程度上跳脱了室内综艺的局限性,户外更广阔的空间给观众带来了很多探索欲望,而《国家宝藏》在室内摄制只能通过短片的形式简单介绍文物,选择文物微纪录片在现场播放,扩展叙事空间给观众更多新奇感。

借鉴《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提高节目娱乐性,这些节目中设置的竞猜游戏给节目带来了更多悬念,吸引观众持续参与到节目中并且跟着这样的节奏走下去,不会因为长时间的输入而显得过于乏味,这样既达到了教育性也产生了娱乐性使得观众更易接受节目的内容输出。

四、结语

面对大众不断丰富的精神世界,对于文博类节目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一方面需要为弘扬民族精神做出贡献,一方面也面临节目同质化和创新力不足的情况出现,虽然已然突破旧有形式,但如何保持受众持续对节目的关注也是一大问题。如何在今后的道路中走出一条别具一格的道路,走出不断地复制,需要媒体人多多在节目形式、内容以及价值输出上下功夫,“跨媒介”叙事、传播“长尾效应”的策略以及提高节目娱乐性、互动性,并提供许多尝试。

猜你喜欢

文博宝藏类节目
《广州文博》征稿启事
真正的宝藏
什么?海底宝藏
宝藏
《广州文博》征稿启事
文博扬帆起航
文博学院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