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管理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2020-07-13

河北画报 2020年20期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艺术

广西艺术学院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创新人才的后备军,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显然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关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而且会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具体到艺术市场这一细分领域,随着行业、产业的快速更新、发展,对高端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旺盛,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对创新能力的重视已成为业界共识,并被视为衡量艺术管理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就高校研究生培养而言,也应该积极回应社会需求,对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做出适时调整。因此,分析当前制约艺术管理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深入剖析其中缘由,进而探究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提升的策略,显然亟需且必要。

一、艺术管理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

对“创新”及“创新能力”作出现代学术意义上的阐发,要追溯至1912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有意思的是,100多年来创新的内涵一直在发展、演变,至今依然未能形成统一的观点。就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而言,在具体层面也是各家众说纷纭,但总的来说不外乎四大特征:一是个人的综合能力,其核心内涵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通过搜集、分析和处理相关信息,融入并由此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逐步建构其创新能力的过程;三是应该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判断、分析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创造出具有独创性、新颖性的社会价值理论、方法、技艺或产品。

具体到艺术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构成,应该是兼备理论创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两个方面。首先,艺术管理类研究生的理论创新能力主要指的是他们运用自身所学的艺术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采用新的方法论或者理论视角,发现社会的新现象、新问题和新规律以及解决学术界尚未解决的学术难题或者填补专业学术空白的能力。其次,所谓的艺术管理类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主要指的是分析并解决社会生产、运营、传播等各个管理环节中所遇到的问题。侧重于用理论指导实践,重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可见,艺术管理类研究生是新兴学科下培养的复合型人才,他们自身应当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要求兼备理论创新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善于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并且反过来进一步验证和更新理论,从而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发展。

二、制约艺术管理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

当然,由于艺术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其发展尚处于自我摸索阶段,还存在着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以下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主观上看,自身忽视创新能力的养成。

一是创新主动性不足。有研究者指出,“创新意志的品质主要包括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自制力等”①,这里的自觉性指的就是个人创新主动性,它是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制约性因素。主动性不足,则难以形成较为坚毅的创新意志,在日常的学习与学术训练中集中表现为缺乏创新意识,不想也不愿去尝试新事物或做出新探索,难以养成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学术意识。

二是缺乏创新思维养成。所谓的创新思维,通常包括独立思维、发散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多个方面。其一,缺乏独立思维是研究生的通病,表现为盲从学术权威,不敢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或者过分依赖前人的经验和成果,不能摆脱经验主义的桎梏。众所周知,艺术管理者通常会遇到的是社会生产中的一系列新问题,前人的经验成果只能作为参考,盲目顺从只能阻碍创新思维的形成。其二,发散思维也需进一步加强。艺术管理类研究生多是艺术学背景,长期的艺术学习使其思维偏向形象性,而抽象性的发散性思维则较为缺乏。其三,辩证思维是艺术管理类研究生的另一个短板。而在学术研究或管理实践中,辩证思维显然必不可少,它能够让我们对问题作出科学分析和判断,从而达到全面理解,以便最终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三是知识结构缺憾制约创新能力养成。格鲁伯(Gruber,1985)认为:“创新能力是由个体的知识、动机和情感这三个元素共同形成一个系统。”在这种系统观下,我们可以看出个体的知识储备也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核心要素,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必然会阻碍创新能力的提升。当前艺术管理类研究生的生源大多来自艺术类相关专业,但管理基础知识较为缺乏,知识储备上存在结构性不足。众所周知,系统的学科知识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否则创新能力的提升就像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难以取得成效。

其次,从客观上,培养创新能力的环境依然有待优化。

美国心理学家勒温曾提出一个人类行为公式:“B=f(P,E),其中B表示人的行为,P表示个体的个性、素质等,E表示个体所处的环境等。”②以此来说明环境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提升艺术管理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自然也不例外,必定受到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那么,当前影响艺术管理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客观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缺乏创新氛围。创新氛围虽然是创新能力提升的外在条件,但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中一直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艺术管理作为新兴专业,当前的创新氛围还没有完全营造起来,包括学术研讨、专业竞赛活动等都需要进一步提升和谋划。有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才能有效调动大家的创新积极性,激发创造欲,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二是培养模式还需优化。首先,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当前艺术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多是艺术基础知识配以管理学的学科知识,但这样的知识结构,显然有待优化。作为复合型人才而言,社会学、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多学科知识都应纳入培养体系,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其次,应注重教学方式。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和“放羊式教学”依然普遍存在,美国学者克劳迪亚斯·盖勒特曾说过,“学生经常不满意教师的缺乏教学法才能,这种情况倾向于削弱学生在学习中的动机和兴趣”④,这无疑会削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也会消磨掉创新意识,因此改良教学内容和方式迫在眉睫。

三是实践平台较为匮乏。艺术管理专业实际上偏向应用型,因而十分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但国内高校的大多数硕士培养点都将之与艺术史、艺术理论等专业一样,采用纯理论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通常不太注重实践平台的搭建,因而理论联系实践的综合能力较弱,这也成为阻碍其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艺术管理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策略

针对当前制约艺术管理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诸多因素,需要对症下药,多措并举,才能有效提升艺术管理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第一,需要构建多元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对艺术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方式,通常是一个导师指导多个学生,整体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因此,不妨转变观念,推动多元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一是以导师制为基础,组成导师团队,优势互补,合力培养研究生。所谓的导师团队是由两名以上的导师组成,其中理论型和实践型导师作为标准配置,同时也可以配备青年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导师组指导的好处是,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加多元的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论,所谓“转益多师是吾师”,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的源动力,不仅能够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而且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为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二是以导师为纽带,联合高低年级研究生打造“学术共同体”。美国著名学者伯顿·克拉克曾提出“科研群体”的概念,并以此来说明团队合作在科研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其实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这种团队精神也同样必不可少。因此,组建学术团体,以传帮带方式实现学术资源共享,在团队互助和思想碰撞过程中,激发整个团队活力,聚合团队力量,推出更多的创新科研成果,借此不断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三是实行小班化教学。小班化教学可以对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因材施教,实现差异化培养。一方面,可以弥补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知识体系的缺陷,另一方面也可以拉近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营造积极向上,奋力进取的团队氛围。

第二,探索科教互融新路径。

正如前文所述,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模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直接影响。因此,不妨以新文科建设理念为导向,积极探索科教互融新路径,处理好研究生培养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中,为提升艺术管理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助力。

其中,项目化教学法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上成效较好,值得进一步优化和推广。其实,早在20世纪末,项目化教学法就已经在德国得到广泛应用,这是一种“综合了传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优势,有着目标性、跨专业性、自主性,以及与社会关联等操作要求,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的行为导向教学方法”⑤。艺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复合型人才,项目化教学法可以有效突破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到项目中,指导学生在汲取相关理论知识基础上进行项目实操,可以验证和修改之前的理论假设。例如,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课程“文化艺术项目的策划和管理”,就以学生自主创意策划文化项目为基础,将创新创业大赛、文化创意比赛等赛事引入教学,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既提升了教学效果,又在项目实践中培养了创新实践能力。

第三,多方联合,实现创新资源合作共享。

目前,除了部分发达地区的高校外,国内众多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合作交流机制和平台的匮乏,或多或少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迫切需要各方协作,共同打造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各方创新资源共享。

一是实现高校之间教学资源共享。众所周知,我国各地因经济水平的差异,各地教学资源存在较大差异,在艺术管理专业上更是如此。因此开设艺术管理专业硕士点的各高校不妨携手共同搭建合作交流机制,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首先,各高校可以共同搭建网上学习平台,将自己学校优质的教学课程以视频的形式上传,制作成线上教学课程库,然后打破各校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允许学生跨校选课,然后配之以相应的管理与考核机制,可以弥补各高校自身资源的不足,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利用优质教学资源,为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保障条件。

其次,同一地区的高校,条件符合的话不妨尝试跨校辅修,最大化地利用教师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作为具有跨学科性质的艺术管理专业,可以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方法,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最后,开设艺术管理专业的高校可以组建专业内的高校联盟,定期以研修班、学术研讨会等形式邀请其他兄弟院校的师生来交流新思想、分享新成果,逐渐营造起创新氛围,为激发研究生创造新思想、新成果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是搭建社会实践平台。艺术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但在实际培养中,不少高校未能很好地实现学校与社会双向互动,不利于提升研究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因此,学校应该积极与社会企事业单位联动,推动产学研实践平台的搭建。例如,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平台,参与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项目,为其提供相关的策划案、建议书、研究报告等,使学生从中能够学以致用,锻炼实践能力,并且可以不断验证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

总之,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环节,也是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艺术管理类研究生作为融合多学科知识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才能逐步适应时刻变化的创意经济时代。因此,培养单位有必要从建构研究生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入手,以探索科教互融的新路径为抓手,打造合作平台,多方资源共享,实现产教融合,多管齐下共同为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助力。

注释

①③李才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②Gruber,H.E,1985.Darwin on Man: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Scientific Creativity,second ed.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in 1974).转引自吕艳.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省十二所高校的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④[美]伯顿·克拉克等.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⑤宋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艺术管理专业项目化教学法创新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8(11):83.

猜你喜欢

研究生创新能力艺术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纸的艺术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