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辩论式谈话节目的创新性实践
——以湖北卫视《非正式会谈》为例

2020-07-13

河北画报 2020年20期
关键词:卫视代表文化

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一、《非正式会谈》节目概况

2015年4月,湖北卫视从韩国引进本土化创新的谈话节目《非正式会谈》(简称《非正》)开播,到目前已经播出六季节目,其创意便是源于韩国这档《非首脑会谈》热门节目,但《非正》并未一味照搬原有的节目流程,而是根据中国现实社会问题和各国嘉宾不同特点设置了三大板块,即非正短剧、全球文化相对论、提案环节,使80分钟的节目时长得到合理规划,既不显拖沓冗杂又显得全面具体,并且融合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节目既有幽默感又透露着智慧,因此受到了广大青年人的喜爱和追捧,根据 B 站数据显示,《非正》评分为 9.8 分,第一季播放量达到 1382.5万,第五季播放量达 9688.7万,第六季播放量达9685.3万,B 站衍生的剪辑视频达到 943 条,《非正》已经播出的六季在豆瓣上评分均为九分以上,连续获得两届金塔奖最受大学生欢迎的电视节目,并且还入围了2018年上海电视节最佳周播电视节目白玉兰奖。此外,节目影响力触及海外,受到了俄罗斯、伊朗、土耳其等各国媒体的关注,成为国家间文化交流的纽带。

二、《非正式会谈》的创意分析

(一)节目互动形式创新

《非正》在互动形式上进行了本土化创新,融合了中国元素,利用独特的形式,展现中国文化魅力,节目主要分为开头的“非正式短剧”、主要内容“全球文化相对论”和具有针对性的“提案环节”三个部分。开头部分的“非正式短剧”通常由3-5个常驻代表演绎,短剧形式多为名著或影视剧原型,如第一季第一期的《非正》短句就是融合了中国《西游记》和英国小说《指环王》,通过对原著剧情的娱乐化改编和代表们的倾情表演,制造密集笑点。短剧结束后节目正式开始,由会长宣布进入“全球文化相对论”,相对于短剧颇为浓厚的娱乐性质而言,这一环节以其独有的宽泛知识领域为特点,各国代表会围绕会长提出的热点话题进行激烈讨论,并以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作为佐证,这样一场酣畅淋漓的全球化辩论结束后,观众感受的不仅是轻松诙谐的氛围,还对不同国家的习俗文化有了深入了解。例如,在第五季第一期中,各国代表介绍了自己国家的奇葩税收,俄罗斯嘉宾萨沙介绍了俄国在彼得大帝时期,彼得大帝认为胡子不卫生不美观,因此增加了胡子税;英国嘉宾成明介绍说自己国家的棺材税,凡是超过标准尺寸就要征税。“提案环节”则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各国代表本身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出色的辩论口才。节目最后的提案环节则是以辩论为主,例如,第五季第六期中对一些年轻人一边吃甜食一边吃抗糖丸是否正常和第八期中对于年轻人在朋友圈打卡是否有用进行辩论,针对不同的社会问题,代表们通过充满火药味又更具思辨性地来回辩驳,展现多国多视角,同时也增强了节目的观看效果。

(二)生活化、娱乐化的选题内容

《非正》可以说是紧紧围绕“文化”与“生活”两个关键词来进行确定话题的。一般说来,一档电视节目的基本功能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类:一类功能是满足观众的求知欲望;另外一个功能则是满足观众的娱乐要求。这也即是说,电视谈话类节目要想取得成功,以上两方面的功能势必要具备,即便不能二者兼顾,也要占据其中之一。而《非正》节目选题所围绕的“文化”与“生活”两个关键词,实际上恰恰可以看作对上述两方面功能的具体反映。《非正式会谈》每期的议题和提案都具有代表性,紧跟中国社会热点问题,议题颇具争议性、深度,各国嘉宾可以就同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各国嘉宾来自不同的国家,年龄、职业、性格都不同,因此话题的讨论过程也是不同文化碰撞、传播的过程。作为一档文化访谈类节目,话题是其灵魂。“谈话的中心是什么、是否能引起对话双方的兴趣显得十分关键,该节目在寻求文化碰撞上下了狠功夫,综合来看,所选取的话题既有国际视野的广度又有多角度探讨的深度。

(三)主持人与嘉宾个性化

一档谈话类节目的成功与否,主持人的作用不可忽视,另外,嘉宾的选择恰当与否也左右着节目的深度和趣味程度。在主持人的选择方面,《非正式会谈》经历了一次较大的变迁,从第一季前半段的刘仪伟、袁成杰到后来的大左、杨迪。刘仪伟是湖北卫视的老牌主持人,主持经验丰富无可置疑,但年龄在这里却是一把双刃剑,刘仪伟具有会长的掌控力,却缺乏与在场青年代表的深层交流,他主持期间在场代表显然有些拘谨,无法真正放开。袁成杰的幽默点也有些生硬,显然很难起到调节现场气氛的作用。后期这两位主持人因档期原因退出,由大左、杨迪接任,于是第一季正式形成了大左、马薇薇(后陈铭接任)、杨迪、陈超四位共同主持的常规结构。在《非正式会谈》中,大左以会长身份带动其他主持人和在场代表有条不紊地展开一个又一个节目环节,并且在每次环节转换中总能实现完美过渡,常常舍弃台本,凭借自己的日常积累和应变能力出口成章。杨迪的魅力来源于他天生的幽默感和亲和力,杨迪作为副会长其实是节目笑点引出的主要担当,他自带谐星气质,常常将节目气氛引向高潮,又能放下身段甘愿作为代表的陪衬,贡献密集笑点,时不时的四川话和接地气英语口音在充分营造节目效果的同时也向观众和代表们展示了中国的多样文化。作为秘书长的陈铭除了是武汉大学的高材生也是一名实力强悍的辩手,在节目《奇葩说》中夺得“BB King”的称号,在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中取得过全程最佳的优异成绩,甚至被余秋雨称为“中国最会说话的年轻人”。由于他观点境界的高度,在节目组常常是作为总结发言人而发挥控场作用的,在代表们辩论不相上下时,陈铭一句点睛便让大家豁然开朗,提案环节后的总结发言更是将全场观点都升华至另一个高度,是节目中“百科全书”式的存在。陈超作为节目的书记官,往往在提案环节才发挥自己的真正作用,偶尔也会提供节目所需要的数据资料,但她即便是处于这样一个无关紧要的位置,也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在这个男性主导节目中,表现丝毫不逊色于其他主持人,多年的主持经验赋予了她一种淡定从容的气质,此外,作为节目中唯一的常驻女性,本身也起到了一种调和气氛的作用,为节目增添了几分女性气质,增强节目观感。

《非正》的嘉宾经历了前期筛选和后期筛选两个阶段,前期筛优先筛选出了在中国具有一定时间的学习、生活经历的外国嘉宾,例如,俄罗斯代表萨沙,他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并且参加汉语桥比赛,获得大连赛区六强;澳大利亚代表小贝2013年,获得第12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总决赛冠军,并荣获“汉语之星”称号……在对中国有所了解的前提下,为了能够确保这些外国嘉宾的个性得以展现,势必要对嘉宾进行“标签化”的呈现,比如“最不像博士的博士”伊朗代表华波波,他其实是个话痨,外号“话多多”;说普通话舌头打卷儿,带河南口音的美国代表“酒窝少年”左右;一股东北口音的俄罗斯“拽总”萨沙,以及代表们张口即来的“我们‘211’‘985高校’”等言语……这些个性标签就像一张“名片”,概括了成员们的特质,使初次见面的观众通过这些“标签”认识各个成员,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再逐渐了解他们。总体而言,十一位常驻外国代表挑选得恰到好处。

三、《非正》传播策略及价值分析

(一)传播策略

构建媒介矩阵。《非正》2015年在湖北卫视首播,随着互联网的不断融合发展,节目突破单一的传统电视节目传播方式,强势入驻微博、微信、今日头条、抖音等各大网络平台,在视频聚合平台的网络传播力也遥遥领先,Bilibili视频网站观看量目前高达1.3亿,订阅数达到47万,腾讯视频前三季播放量为1089.3万,在爱奇艺平台第四季视频点击热度达3396万。随着节目影响力的发展,从第一季的一家卫视平台 (湖北卫视) 和三大网络平台 (乐视、腾讯、B站) 的“1+3”模式发展到二、三季的“2+5”模式,即在“(湖北卫视+黑龙江卫视)+(爱奇艺+乐视+腾讯 +A站 +B 站)”的霸屏播出。随着受众的定位的清晰发展到五、六季的 B 站全网独播。

首推模式创新。电视节目和其他艺术作品一样,触发社交功能的核心是“分享”与“互动”。《非正式会谈》与B 站合作以后首推新模式——截取 B 站上节目中的一部分精彩弹幕,将它搬上湖北卫视的大屏幕,也就是说《非正式会谈》成了首个在电视上播出时有真实弹幕的综艺节目。这一举措紧跟新媒体时代的步伐,将当下最火热的“弹幕文化”与传统媒体结合起来,既符合节目年轻受众圈层的定位,又将节目的趣味性和创新性凸显出来,增强了“网生代”对主流媒体的认同感,这种跨平台、跨渠道的传播模式就是对电视互动的一次探索,发挥出了多元联动的复合效应。

注重塑造节目的文化品牌。《非正式会谈》始终坚持“内容”“市场”“受众”三位一体的品牌策略,节目内容紧跟社会热点,强调多元化的解答,力在打破偏见,促进文化交流,但同时也毫不避讳世界各国文明的冲突和碰撞;除此以外,紧跟受众群体的步伐,开展实时互动、话题采纳,将节目效果拉满,增加节目卖点,在媒介竞争中站稳脚跟。正是《非正式会谈》坚持致力于打造一档有温度、有思想的良心综艺,注重媒体联动,采用“两微一端 +B 站”,才造就了其在短时间内成为湖北卫视的当家品牌栏目。

(二)传播价值

促进多元文化的相互理解与传播。《非正式会谈》给观众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嘉宾提供了一个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以及价值观的机会。比如,《各国的餐桌礼仪》这期节目,缅甸嘉宾欧欧介绍,在缅甸去别人家吃饭,客人不能自己添饭,没吃饱的话要留一点饭在碗里,等着主人来添饭。这个习俗恰好与埃及嘉宾穆小龙介绍的埃及餐桌礼仪相反,在埃及留一点饭在盘子里代表已经吃饱了,不想再吃了。类似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在节目中还有很多,嘉宾在倾听与讨论中促进了多元文化的相互理解,观众通过收看节目获取了多元文化。

缩小信息鸿沟。世界各国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国家甚至还处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的阶段,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让这些国家失去话语权,变得边缘化。随着发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国家间的信息鸿沟加剧。要促使国际文化传播积极健康发展,要发挥各媒介的积极作用,缩小信息鸿沟,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电视媒介也要积极运用自身的影响力传播文化,减小信息鸿沟。

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媒体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具有舆论导向作用,这与提升在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形象有很大关系。中国古话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非正式会谈》建立了一个不同文化同台交流的平台,节目融合了多元文化,也将一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给了其他国家的代表,树立起尊重差异、兼容并包的国家形象。比如,在第三季的第二十期节目《各国的骄傲》中,各国代表为自己国家的历史人物、美食、旅游景点等争得面红耳赤。主持人最后总结说,虽然各国嘉宾都在为自己的国家据理力争,但是中国永远欢迎他们。节目巧妙地宣传了中国,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

猜你喜欢

卫视代表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诠释代表初心 践行人大使命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四季的代表
“代表通道”新观察
这个代表咋这么拗
“二轮剧”霸屏卫视黄金档 新剧仅占1/3
谁远谁近?
天津卫视的淡定太匪夷所思
从2013年电视娱乐节目看省级卫视频道专业化发展现状——以湖南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和浙江卫视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