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运河古镇现状与保护对策
——以吴中区为例
2020-07-13
苏州市吴中区文物保护管理所
运河水系:运河的主干道有着明确的起终点,这条干流水系为主要的漕运通道。同时运河主干与流经区域的自然及其他人工河道交汇,构成一个在河水流向、船运交通乃至储水泄洪等方面相互关联的特殊水文系统,即运河水系。大运河南北贯穿苏州,与东西向为主的江南水系直接连通,构成了运河江南水系。该水系在流向上存在交错,造成大运河与水乡生态环境间的相互影响,扩大了大运河的功能范围,奠定了苏州大运河文化脉络的基础。古镇就在这繁密交错的水系上孕育而出,它们风格迥异、各具特点又关联共生。
运河沟通往来,导致市镇的兴起发展,运河古镇因河而生、因河而兴,这些古镇根据与大运河的区位关系,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大运河直接穿镇而过,如望亭、浒墅关等;第二类是与大运河相互辐射影响,如木渎、震泽、同里等。
大运河流经吴中区,沿线有久负盛名的宝带桥,而吴中区的古镇基本属于第二类,即与大运河互相广泛而深刻影响,它们分布于如运河水系网内,如木渎、甪直、光福。这些古镇与运河水系关系紧密,其历史地位、人文背景、风貌特色、特色产业以及经济形态,都与大运河有关;同时,各古镇之间又各具特色,并相互关联,在运河的滋养下,它们在明清时期便逐渐发展成地方的经济中心。
一、吴中区主要古镇基本现状
(一)木渎
木渎,一座与苏州同龄的古镇,2005年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素有“吴中第一镇”“秀绝冠江南”之称,迄今已有2500年历史。古镇位于苏州城西,太湖之滨,距苏州市12千米。境内胥江为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开凿的人工运河,胥江引太湖水,过木渎,与大运河于横塘驿站处相接进苏州城,构成重要的水运体系。
木渎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位于出入太湖的水陆要冲,是西南部各乡镇和风景区的交通枢纽。三国时期,木渎已是吴国重镇。明清时期,木渎成为苏州城西的重要商贸集散地。古镇内水系发达,河港纵横,胥江和上塘河交汇形成“人”字形的河网骨架。镇内街道沿水系平行而筑,形成贴水成街、因水就市的古镇市井风貌。木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经政府批准的文物保护单位及控保建筑有29处,其中国保单位1处,省保单位3处,市保单位21处。古镇内河埠林立,既有小桥流水,也有私家园林、名人故居、民居宅院及古店铺等众多的人文古迹,它们集中分布于上塘街、西街、南街、下塘及白沙等古街道。如山塘街的蔡少渔旧宅、沈寿故居、严家祠堂;下塘街的冯桂芬故居、徐宅、王宅;南街的廊桥、冯秋农故居、柳宅;西街的严家老宅、馀里楼及古建筑群,而位于小窑弄内的天主教堂也给木渎平添独特风味。值得一提的是,清康熙、乾隆沿大运河南巡江南时,木渎是必临之地,而虹饮山房更是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必去的地方。
明清时期的木渎依靠发达的水网交通,其商业经济已十分繁荣,商贾云集、货栈林立、街市活跃,清人徐扬所绘的《盛世滋生图》,木渎部分占全卷的二分之一,卷中反映了240多年前木渎古镇市井繁华、商肆林立的盛况。传统古镇的发展必然由经济产业所带动,木渎具有代表性的手工产业有刺绣、澄泥石雕、书法等,还有老字号商铺如石家饭店和乾生元等,所有这些构成了木渎古镇独有的“文化基因”,并通过运河水系不断向外传播辐射。
(二)甪直
甪直又称甫里,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甪直位于苏州城东23千米的吴淞江畔,有“五湖之汀”“六泽之冲”之称。甪直古镇处于运河江南水系之中,镇北的吴淞江西联京杭大运河,东接黄浦江直通东海。甪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素有“桥文化博物馆”“古桥之乡”之称。杜荀鹤的“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虽然描写的是姑苏城,但若形容甪直,似乎也十分贴切。据统计,镇内桥梁密度达每平方千米48.3座,相传古有桥梁72座半,现存有41座,可以说“小桥、流水、人家”是甪直镇最直观的生活写照。
古镇历史悠久,张陵山遗址的挖掘证明这里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繁衍生息,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曾在镇南吴宫乡建有离宫。南北朝时期,甪直逐渐繁华兴盛,僧侣名士云集,这时期所建保圣寺保存至今,寺内十八罗汉(现存半堂即九尊罗汉)据传为塑圣杨惠之所作,与苏州东山紫金庵十六罗汉,山东长清县灵岩寺四十罗汉合称“天下罗汉两堂半”,即吴中独占“一堂半”。1961年,保圣寺被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镇人文底蕴深厚,自古文人高士云集。唐代诗人陆龟蒙曾隐居于此,保圣寺西院内还保留有陆龟蒙墓、逗鸭池、清风亭等胜迹。著名书画家倪瓒、文徵明、沈周、董其昌在甫里留下过作品;近代维新思想家王韬出生于甪直,今天,当地政府专门把沈氏旧宅改造为王韬纪念馆以供游客瞻仰其生平事迹。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来甪直任教,他后来也将甪直称作“第二故乡”。
江南为鱼米之乡,民谚有句话叫“苏湖熟天下足”,南方的粮食通过大运河运往京城,即为“南粮北运”。甪直得益于水系交通优势,民国时期米业发展至高峰,开办的万成恒米行(即今天的万盛米行)已是吴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米行之一,成为该地区重要的粮食集散中心。
(三)光福
光福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位于苏州城西邓尉山北麓,距离苏州城西25千米。古镇因光福寺得名,南朝梁大同年间,九真太守顾野王于龟山舍宅建光福寺,镇取寺名而称“光福”。光福镇建制于南宋,明代为吴县六镇之一。
明清时期,光福镇成为苏州西部的商贸重镇,镇内河网密集,主要河道如浒光运河、木光河与京杭大运河相连通,起到储纳和宣泄太湖洪水的作用。因濒临太湖,光福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古镇山峦环绕,虎山、邓尉山、龟山、玄墓山、谭山错落有致,境内有上、下淹湖点缀,可谓是湖光山色,仰面见山,俯首见水。邓尉山“香雪海”盛景,清康熙、乾隆曾多次幸临。如今,镇内文物古迹有光福寺、塔、桥,拥有“清奇古怪”四株汉柏的司徒庙,东淹草堂,小巨角古建筑群等。其中,位于龟山之巅的光福寺塔已是古镇的标志。
古镇以手工业为主,有“工艺雕刻之乡”之称。具有代表性的有光福核雕、玉雕、红木雕刻、佛雕、苏绣、缂丝、书画等。修建故宫的“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诞生于此,该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已入选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里能工巧匠辈出,他们受皇帝的征召沿运河北上营造皇宫府苑,也促进了江南建造文化的传播交流。
二、古镇保护现存的问题
(一)管理问题、意识不足
通过调查,吴中区古镇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必较分散,它们由镇、街道独立管理,存在一定各自为战的局面。同时,运河遗产的保护又涉及交通、水利、环保、建设、规划、文物等多个部门,多头并管,缺乏有效的统一协调机制。此外,当下人们谈论“大运河遗产”,往往更多关注运河沿线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而忽视距离运河较远但和运河有着密切关系的古镇、古村落对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作用。
(二)丢失原真、缺乏个性
大运河这条黄金水道给运河城镇塑造了独特的性格。然而一些地方片面追求旅游经济发展,古镇整体规划“以久貌换新颜”,忽视了文化脉络的传承,造成古镇形态、面貌和文化的趋同,商业“千篇一律”,产业“过度融合”,古镇特色逐渐消失,削弱了大运河文化带的延续性和多样性。
三、保护利用运河古镇的相关建议
第一,由当地政府牵头,设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办公室,统筹区域内遗产保护、资源管理、环境治理、旅游营销、宣传教育、公众参与等工作,推进建立运河管理联动合作网络,避免“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等问题。
要加强遗产综合性研究,构建遗产各要素的串联体系,重点包括解说系统、遗产展示、游憩导览等。现有大运河历史文化解说展示体系仍有不足,依旧存在片段、条块、孤岛化等现象,缺乏整体性。因此要建立全景解说框架,注重“大遗产”概念,丰富文化层次,突出大运河遗产的深度、厚度、广度。
第二,科学规划,打造“运河古镇”文旅品牌。大运河吴中段长度10余千米,古镇为吴中区运河水系上的一颗颗明珠,是连接城市与乡野的重要廊道。一是要借助吴中城市山水特色,合理规划旅游项目,打造休闲公园、历史街区、运河村镇、生态田园、湿地公园等;二是依托文旅融合、全域旅游热点话题,以古镇产业为布局,重新演绎文化产业传播线路,讲好当代运河遗产故事,利用江南水系优势,联合设计新的游历线路,如重走乾隆下江南、重走漕运粮仓、走月亮、走古桥以及江南建筑之旅、工艺品鉴之旅、评弹戏曲之旅、美食之旅等特色线路。
第三,保护与创新齐发展,突出活态传承。运河水流淌,涓涓不息,她是活态遗产,“运河文脉”的内涵不仅包含着过去,还包括将来。一方面要保护好运河古镇的优秀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要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古镇作为苏作富集之地,涌现出一批批充满活力的新一代手艺人,要鼓励青年手艺人的传承与创新,正确引导传统苏作技艺在年轻一代掀起风尚潮流,支持文创产品,激发传统技艺新活力,建设符合当今主流价值观的新文化。
四、结语
水乡古镇受大运河的哺育不断成长,它们是地方特色产业输送的集散地,发挥着江南文化向外扩张的作用。这些古镇虽然各有特点,但共同点都是通过大运河将各自的物资、工艺、艺术产品往外输送,不管是从建造紫禁城的“香山帮建筑技艺”“陆慕金砖”,到皇宫贵族手中的苏绣、宋锦和书画,还是从蚕丝鱼米的丰厚物产,到昆曲吴歌温文尔雅的余音悠扬,在带动自身经济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将江南文化传播了出去,尤其影响着北京皇城内外文化的发展。
深刻认识大运河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挖掘古镇文化,讲好今天故事,谱写运河古镇“保护、传承、利用”新篇章,力求让吴中区水乡古镇成为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重要的样板示范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