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州七里镇窑产品的鉴赏与修复
——以唐代青釉执壶为例

2020-07-13

河北画报 2020年20期
关键词:釉瓷青釉釉色

赣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赣州七里镇窑是赣南地区最大的一处古陶瓷窑址,它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1959年七里镇窑已成为省级重点文物。赣州七里镇窑起烧于晚唐,在宋朝到达了巅峰,终烧于元末明早期,有着500多年的烧造历史。所烧产品种类繁多,品种丰富,造型典雅,工艺讲究,是江西省的五大名窑之一。七里镇窑为江西陶瓷发展奠定了基础,培养出了优秀的技术人才,丰富和推动了江西地区陶瓷业的发展。

一、赣州七里镇窑概述

赣州自建城以来,即为江西南部经济文化与交通重镇,自唐代以来,随着梅关古驿道的开通,使赣州成为南下闽粤的交通要道,海上丝绸之路连接内地的重要节点。赣州地处山地丘陵地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环境宜人,矿物丰富,烧陶制瓷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赣南地区的陶器制作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唐代七里镇窑已发展成赣南地区最大的窑口,到宋代到达了鼎盛,带动了周边地区陶瓷产业的发展。《赣县志》载:“唐末常官设瓷窑于七里镇”“附近瓦砾层累,盖先朝之瓷窑旧镇也”。由此可见,七里镇在唐末已发展为一座具有一定规模的窑口,并且朝廷有常设的行政机构和税务官员来管理瓷窑的运转。北宋时,七里镇已经成为赣南地区最大的制瓷窑口,北宋《元丰九域志》里就有对赣州七里镇窑的记载。

赣州地区独有的“白石泥”为七里镇提供了大量的优质瓷土,山区多林地,高效快捷的水路运输为七里镇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燃料,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也节约了时间。而大批外来人口的迁入,带来了新的技术,为七里镇陶瓷烧造注入了持续发展的动力,使得制陶技术有了新的突破。

战乱导致赣南地区百姓流离失所,土地流失,经济文化遭到破坏;统治者控制了大量的制陶工匠,限制了陶瓷工业的发展;人才流失,景德镇的兴起吸引了大量的七里镇窑工前往,这些都导致了七里镇窑的衰落。

二、七里镇窑陶瓷产品的鉴赏

七里镇窑产品风格变幻丰富,工艺规范讲究。烧制的产品种类繁多,有青釉瓷、白釉瓷、黑釉瓷、青白釉瓷、酱釉瓷和仿铜器硬陶等陶瓷产品。从所出土的各种陶瓷器来看,七里镇窑以烧制日常生活用具为主。

(一)主要类型

七里镇窑所烧产品种类繁多,但大多为本地人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制造的日用品,除日用品外,亦有用于观赏陈列的祭祀用品、文房用品等产品。其中烧制的青瓷产品有碗、盏、盘、罐、壶、瓶等日常生活用具。

唐代饮酒之风盛行,酒具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至晚唐阶段,壶多趋于实用,流很短,低于壶后,多呈圆管形,也有八边形,把柄较长,与口沿平齐或低于口沿。有双系钮或无系钮。多为平底,少数为圈足,器型轻盈雅致。本文修复的青釉执壶,为日用器,短流,且低于壶口,流呈圆管形,把柄修长,且有刻划有流线装饰,把柄上部与口沿平齐,平足。

(二)釉色

七里镇窑陶瓷釉色独特,厚重滋润,较为常见的釉色有青釉、白釉、黑釉和酱釉等。青釉瓷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烧制水平迅速提高,到唐代广泛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迅速占领了大部分市场。七里镇窑烧制的青釉瓷器胎质粗糙,大多为红褐色胎和青灰色胎,釉色呈现黄褐色或青米黄色,这是由于在烧制时燃烧不充分造成的。

本文所修复的青釉执壶为红褐色胎,质地粗糙,釉色偏黄,呈黄褐色,有较强玻璃光泽,与吉州窑早期青瓷产品相类似,表明赣州七里镇窑与吉州窑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

(三)装饰

七里镇窑陶瓷装饰手法多样,有刻划、模印、点彩、点釉、雕刻、捏塑等技法,有时还重复运用多种手法。不同装饰手法,用于不同瓷种和器物。刻划装饰,常用于青白釉瓷和白釉瓷,以青白釉瓷为多,纹样多花卉人物图案,采用刻划技法的同时中还重复运用了压印技法,以丰富层次,增强效果。压印装饰,多出现于仿铜器硬陶器物上,青白釉瓷与乳白釉瓷中也有出现,但运用较少。雕镂捏塑,多用于人物、动物的造型塑造。点釉装饰,一般多出现在不同釉色的乳钉罐和碗外壁上面,以作点缀装饰之用。黑釉瓷,大多为器物通体施黑釉,以釉色装饰器物,其中还有通过窑变产生色彩斑斓效果的兔毫和玳瑁纹装饰。酱色釉瓷则是以它温润的釉色和精致细薄的胎而令人爱不释手。

青釉装饰风格粗犷,造型朴实,重视整体装饰效果,主要是通过温润釉色,或细小开片,或优美造型,产生一种典雅含蓄之美。青釉瓷表面少有装饰,即使有也很简单,常见的是执壶把手上的流线型纹饰。而青釉执壶就采用了这种装饰手法,把手上刻有流线型纹饰,起到防滑的同时起简单的装饰作用,这种装饰手法是典型的唐晚期装饰风格。

三、七里镇窑产品修复过程

通过对青釉执壶的修复,分析修复过程中的实验数据,青釉执壶的胎、釉情况,完成修复报告,总结经验与方法,探索符合七里镇窑产品特点的修复方案。

(一)唐晚期青釉执壶概况

青釉执壶重约877克,高约16.6厘米,宽约12.5厘米,口径约10.4厘米,底径约9.4厘米,壶身施釉约四分之三,釉层厚薄不均匀,器底四分之一处不施釉壶口内施釉约3.5cm。短直流,撇口,符合唐代执壶的基本特征,胎呈紫红色,质地坚硬,胎质粗糙,釉色偏黄,有明显窑疤、流釉现象,出土于现赣州八一四大道。

(二)唐代青釉执壶修复原则

文物修复通常是干预性的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损坏原器物的神韵和其本身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因此,我们在修复工作中,为了尊重文物的真实性和历史文化信息完整,文物修复工作必须要遵循文物保护和修复的道德准则。

此次修复的青釉执壶,壶嘴断裂,不知去向,其余部位完整性较好,历史信息保存完整,为真实还原其原始神韵和历史文化信息,在修复过程中坚持和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可逆性原则。指文物修复操作的可逆性,其中包括材料的可逆性。即对文物实施的所有干预性操作均能被安全接除,不会对文物造成伤害。二是最小干预原则。强调文物修复操作的慎重性。三是可读性原则。一方面是文物的可读性,通过修复操作,恢复文物原有的神韵方便人们的观赏;另一方面是文物修复操作的可读性,修复部位不会掩盖器物原来的信息和痕迹。

(三)唐代青釉执壶修复过程

陶瓷修复包括考古修复、展览修复和美术修复。本文修复的青釉执壶采取的是美术修复。美术修复又称商品修复,指对于器物的修复部位进行上色,恢复器物原有的神韵和品相,以淡化修复痕迹,达到天衣无缝的效果。

修复目的:清除器物杂质,将缺失部位进行配补、打磨、上色,恢复器物原有外貌和神韵。

修复过程:在进行修复工作中,根据器物造型特点、胎质强度高,密度大的特点,选用与七里镇窑相近窑口大余滩头窑出土的胎质相似度高的材料进行补缺修复。将原器物缺失部位用原有壶流部位进行黏接,并采用高密度补缺材料填补空缺部位、打磨、上色、做旧等步骤。

注意事项:器物唇口有细小磕碰,釉面有自然磨损现象,应保留器物原始痕迹和神韵,不可破坏器物本来的面貌;补缺部位与原器物间隔较小,打磨难度较大。

四、结语

本文所修复的青釉执壶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色,结构优美,造型讲究,釉色独特,是七里镇窑结合当地实际生产出的日常生活用品。赣州七里镇窑凭借简单的原料和传统的设备,制造出令人惊艳的艺术品和实用的日用品,同时学习国内其他窑口的优点,充分利用南方地区优厚的地理位置,发展为一座综合性的窑口,并推动了赣南陶瓷业的发展,在江西陶瓷史上具有典型的代表作用。赣州七里镇窑作为赣南地区最大的古陶瓷窑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江西陶瓷史的发展,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赣州七里镇窑青釉执壶的研究,为研究赣州七里镇窑的发展以及赣州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对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釉瓷青釉釉色
黑釉瓷的当代创作与烧成实践
黑釉瓷的工艺研究
浅谈现代黑釉瓷的烧制*
如意
哥窑青釉双耳彝炉
河北泊头十里高遗址发掘简报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吴昌硕篆刻实践研究
龙泉窑三问
浅谈毡包青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