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拓展训练研究

2020-07-13周一帆

消费导刊 2020年27期
关键词:训练项目心理素质群体

周一帆

引言:中共教育部党组于2018年印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其中明确提出应“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要求。高校应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存在形式,针对其现存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采取有效措施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搭建平台。

一、心理拓展训练与心理健康的关联性

(一)基础层面。从运动心理学角度入手,有目的、有计划的锻炼或身体活动能够缓解人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诱发积极的情感与思维,具有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通过引导大学生群体参与到心理拓展训练活动中,能够使其在独立或合作完成训练任务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心理反馈机制,通过调动大学生的情绪、动机与意志等,促进其心理层面上的动态发展,达成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创设的预期目标,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价值层面。首先,心理拓展训练项目通常具有一定难度,注重在训练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能力,引导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客观的自我评价与自我概念,使其在克服困难、突破自我的过程中形成自信心,强化其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其次,在心理拓展训练中常存在危险与挑战,例如信任背摔等项目易使人产生恐惧、缺乏安全感的情绪,但当大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或自我激励克服困难、完成训练任务时,将有效激发其内在潜能、生成正面情绪,对其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助益。最后,通常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伴随一定的社会交往活动进行,能够引导大学生群体不断调节自身情绪、适应人际关系,为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提供支持[1]。

二、完善高校心理拓展训练体系的具体策略

(一)加快训练课程化发展进程,完善框架结构建设。为保障心理拓展训练的实际落地,应加快训练项目的课程化发展进程,引导大学生初步建立对训练重要性的认知,为训练实效性的提高创设良好基础。首先从课时安排入手,应参考高校教学计划与常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安排情况,将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设置为教学互动环节,依据训练项目在课程体系中的权重进行课时的均衡安排,为训练效果提供保障。其次从课程设置层面入手,依据训练项目对场地的需求可分为室内、室外及理论三类项目,以训练功能为依据可划分出心智、实操等项目类型,应由指导教师结合教学目的进行训练内容的梳理与分类,保障适应课程体系建设要求,提升训练效果。最后从课程考评层面入手,应实行定性与定量考评相结合的形式,综合收集学生的出勤、活动过程表现、分享感悟经验等信息,完成考核指标与权重值的分配,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真实性,真正发挥心理拓展训练的价值效用。

(二)推动专业化组织机构建设,完善认证机制建设。一方面,应依托高校领导干部牵头、各部门协同参与的形式推进专业化组织机构的建设,由高校学工部、教务处、校团委等部门负责人共同成立领导小组、统一制定决策,由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牵头建立心理拓展训练指导中心,选拔具备《心理健康教育资质证书》等专业证明文件且教育经验丰富的教师执行具体工作,并由各学院学生组建工作小组,负责心理拓展训练项目的组织、设计、学分登记及认证等工作,为项目的具体实施创设先行基础。另一方面,应完善指导教师准入与培养机制的建设,保障指导教师在专业素质、组织管理、协调应变、人格品质与责任意识等方面均符合从业要求,并通过常态化培训机制的建设保障教师具备过硬的教育与管理能力,配合教育专家、运动员进校交流活动的创设,更好地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此外,还应完善认证机制的建设,通过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认证委员会等评审认证机构,明确训练项目的认证指标、认证程序与标准,将素质拓展训练学分与大学生评奖评优挂钩,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群体主动参与训练项目的热情,扩大认证效应、强化社会认同。

(三)建立多层次拓展训练内容,深化训练项目价值。高校应将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聚焦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薄弱环节与兴趣点进行特色化、针对性训练内容的设计,在完善场地、基地建设与经费支持的基础上,针对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机制进行丰富与更新,基于教育个性化与分层教学原则进行教学内容的精细化设计,满足不同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发展需求。例如面向大一新生群体,可围绕环境适应主题创设“团队破冰”、“生命履带”、“抓手指”等经典训练项目,帮助新生群体通过互动实现破冰、拉近人际距离,深化彼此交流、建立情感联系;针对大二群体,可聚焦高发问题创设“我是最棒的”、“信任背摔”、“穿越生死线”等训练项目,在训练与挑战的过程中帮助大二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提升抗挫能力,实现团队感情的升温;针对大三、大四群体,可以择业求职、情感关系为核心创设“绑腿跑”、“价值观拍卖”、“模拟面试”等训练项目,帮助毕业生群体解决情感冲突、缓解求职压力,在补救与矫正、预防与提升中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发展,更好地提升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效用[2]。

结论:十九大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均针对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作出明确要求,为保障切实提升心理育人质量,高校还应结合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实施情况,推进其课程化、专业化、多层次与规范化建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互为配合、相互支撑的关系,更好地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训练项目心理素质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探索研究——以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双语字幕视频压制为例
创业训练项目持续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美国与缅甸的国际军事教育和训练项目:1980-1988年项目回顾兼未来展望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人本管理模式思考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