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思政教育在曲艺表演课程改革中的研究与实践

2020-07-13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114051

大众文艺 2020年6期
关键词:曲艺舞台思政

(辽宁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 114051)

面对新时代,我们需要深刻地认识到,单一的以表演人才为导向的学科体系和专业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我们要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两个部分,前者是注重精神和人格的塑造,后者是以专业知识培训为目标,二者的结合不仅可以提升艺术专业学生的精神境界,还可以给艺术创新以世界观的指导。正如我国艺术教育家丰子恺所言:“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而是心灵的事业。”

一、思政与曲艺结合,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曲艺的传承根基

曲艺之所以能有代代传承的作品,能有当前相对红火的局面,并不仅仅因为它的娱乐功能、搞笑功能,否则评书、鼓曲这些并没有更多“包袱”的曲艺形式,将如何传承发展呢?在教学过程当中,也要让同学跳出对于“包袱技巧”“演唱技巧”这一层面的学习,通过思政的教育让他们更好地认识到曲艺得以传承的根基所在。

曲艺能够被老百姓所喜爱,更主要是因为内容题材和切入视角上一直符合民间的审美诉求,大量我们所熟悉的传统节目,都是脱胎于“三国演义”“三言二拍”“二十四孝”,以“忠臣孝子人人敬,佞党奸贼留骂名”为其主要内容。讽刺的是我们生活当中厌弃的那些人物形象,讴歌赞美的是刚正不阿、胸怀大义、爱国敬业的人物形象,鲜活的“武松”“关公”“包拯”“肖飞”等人物形象表达了普通民众对真善美的诉求,相声当中“马善人”“万能胶”“老急”“灌肠儿”一个个被讽刺的人物形象同样是来源于老百姓生活,经过演员的塑造呈现在舞台上,让观众一眼看上去就是自己生活里的人,曲艺才得以生机盎然。

仅以报菜名这样一个作品为例,可能很多人都觉得这个节目已经没有搬上舞台的必要了,一听“报菜名”觉得是一个很落俗套的节目,为什么得以常演不衰呢?观众听得一方面是基本功,气息口齿这些技术层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通过演员的演绎,把一个“说大话、使小钱的人物形象搬上舞台,成为大家的笑柄,这才是这个节目的根本。这跟我们生活里经常遇到的那种“在咖啡馆里张口都是上亿的买卖,一到结账的时候俩人连28块钱咖啡钱都结不出来”的现象是何等的相似!也正是因为这种共通的情感,延续的现象,才让曲艺艺术代代相传,好的节目,不是憋在书屋里憋出来的,不是几个“成熟作家”头脑风暴出来的,更不是“说说捧哏家里的事儿”就能完成的。

这仅仅是一个相声作品,更遑论表现君子相惜的“伯牙摔琴”,歌颂新中国建设者“千锤百炼”,讴歌革命志士的“江姐上船”,讽刺官僚主义的“小偷公司”,无不是贴合了老百姓的情感诉求,才得以后世传承。

当前,曲艺艺术中的很多门类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所谓“文化遗产”是因为在这些作品当中闪烁着我们民族的智慧、百姓的好恶、思想的传承,只有从这个层面上去认识曲艺,认知艺术,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才能更加精进。

二、思政与曲艺结合 让我们更好地坚守曲艺的表演手法

近年来,在曲艺的舞台上和媒体上,出现了大量的并不属于曲艺范畴的手法,比如说实景的评书、比如说相声的flash动画制作、比如说与声光电的生硬对接与拼凑、比如说大量真实道具直接搬上舞台……这些操作,在短时间内看来甚至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却是违背曲艺艺术规律的,分析这一问题。就需要思政教育当中反复提到的“剖开现象看本质”,从曲艺艺术的根本规律出发去剖析当今曲艺舞台上出现的纷繁百态。

曲艺长于通过人物的跳入跳出,通过语言、唱腔的细致入微,来描摹世间百态的场景,表达剧中人物的动态和心情,讲述事情的起承转合和人情事理,同时给观众留以想象的空间,讲究的是“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把曲艺所有的内容都具象化、图像化,只是片面地强调对观众的视觉冲击效果,削弱演员的表演能力,对曲艺的发展有害无益。

就相声表演而言,更要注意对于传统表演技法的继承。其实一个简单的“抬杠”,其中的捧逗关系、人物心理、逻辑重音、语言节奏都有相当多的讲究,如果不从思想层面重视这种基本功作品,会忽略其中大量的表演技巧,使这段作品味同嚼蜡。

在当今的相声舞台上,演员更愿意采用“表演”的手段,来获得观众的笑声和掌声,把所有的节目都设计成“分包赶角儿”的“腿子活”,究其根源就是“节奏更快”“包袱更响”“呈现更直观”,但同时,这种表演是非常流于表面的。如果我们片面追求火爆的舞台效果,忽略对于基本功的训练、对于叙事能力的训练,“相声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这句话就无从谈起。

当然,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对于任何事物都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应该说,曲艺的表演,一直是与时俱进的,从“重听”向“重看”发展的过程中,涌现了很多新的表演形式,以上世纪20年代的评弹为例,凡是表情深刻善于做戏的演员,就容易被观众爱戴,朱耀祥、赵稼秋弹唱的《啼笑姻缘》,除了弹唱说噱外,更在台上有种种的表演。譬如描摹吸鸦片,朱耀祥就跳上桌子,横在那里,拿过三弦,当做烟枪,做出吸鸦片的形状来。但需要强调的是,他们的“演”的角色的思想行动、内心变化,都与书情的讲述息息相关,他们的表演是经过严格的“声台形表”的训练的,而绝不是台上出怪声怪相的胡闹,同时这是在他们扎实的基本功的基础上所做出的发展,而并非舍弃基本功训练、放弃传统表演手法之后的盲目革新。

何为“本固枝荣”、何为“舍本逐末”,只有了解了“曲艺”表演的本质,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后,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舞台表演。

三、思政课让我们更好地把握曲艺的服务对象

近年来,随着相声市场的不断火爆,涌现了大批新入“相声坑”的观众,也引入了“饭圈”的观演方式,演员更多地确实收到了很可观的经济效益,令人瞩目,这是相声市场化的成功。但同时也出现了这样一种声音:只有商演才能衡量一个演员是否成功。当今的商品社会,一件商品“能卖出去”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其价值的,但是曲艺的价值却绝不仅限于此。

曲艺艺术从抗战时期起,在解放区内便承担着宣传我党政策的任务,以灵活多样的形式鼓舞革命热情;在解放之初的1951年,曲艺工作者更是成立了曲艺服务大队赴朝鲜慰问,为前线的志愿军战士送去精神上的慰藉,并有了著名的“程常二烈士”为后辈所纪念;在建国初年,京东大鼓表演艺术家董湘昆先生,以京东大鼓的形式演唱毛主席诗词,各曲艺团纷纷编纂相声、快板、活报剧等形式宣传新的方针政策;“文革”时期,《友谊颂》《一盆饭》《十个大鸡子儿》《铁打的骨头举红旗的人》,多种形式的曲艺节目为那一时期的民众带来艺术的享受;多年以来,中国广播说唱团、中国铁路文工团、中国煤矿文工团等国有团体坚持为铁路、矿山的工作人员演出,足迹遍布我们的各个省市,这里面不乏当年卖票演出一票难求的前辈名家……难道他们不成功么?正如姜昆先生近期反复在讲座中提到的:你离人民越近,人民和你越亲。人民不仅仅是那些举着荧光棒、买着动辄上千的门票在台下呐喊的观众,也有在大山中、乡村里翘首以盼笑声的百姓,而我们的曲艺如果离开了思政的学习,一味地“向钱看”,就会失去这些最可爱的人,忘记我们的服务对象。

当前,有很多活动,都在重新强调我们的服务对象,大量团体坚持相声进校园的公益演出,在大学生中播撒笑的种子,让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领略传统艺术之美;“我们的价值观——曲艺走基层全国百场巡演”,和以“中国曲协文艺志愿服务团”为代表的曲艺人坚持每个月开展的“送欢笑到基层”义务慰问演出。这些内容体现了曲艺的服务功能,让大家对曲艺这门艺术更加喜爱。

艺术有形,文化无形;曲艺有形,思政无形。左右着曲艺艺术兴衰存废的无形之手不仅在于曲艺人在演什么、怎么演、给谁演,更重要的是曲艺人在想什么、为什么这么想,而只有在思想政治这一层面疏通了,我们的艺术之路也才能越走越通畅,越走越宽广。

猜你喜欢

曲艺舞台思政
军迷大舞台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军迷大舞台
《曲艺泉城》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