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远的莫扎特

2020-07-13绍兴财经旅游学校312000

大众文艺 2020年6期
关键词:莫扎特情感音乐

(绍兴财经旅游学校 312000)

莫扎特是是音乐史上的高光时刻。美国著名音乐家马克里斯先生曾经将其称之为:“在音乐历史中有一个时刻:每个对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时刻。”正如我们所了解的那样,当一切激烈的竞争与冲突淡去后,莫扎特带着人们回到音乐最初的美好,聆听来自灵魂深处的淳朴之音。

《莫扎特传》于1984年正式面世,这部米洛斯·福尔曼导演拍摄的音乐传记影片,荣获多项奥斯卡大奖。甚至人们将第57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称之为“莫扎特之夜”。“很多年轻人通过本片重新发现和认识了莫扎特这位伟大的作曲家,为莫扎特音乐的宣传和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是本剧编辑对于这部影片所给出的评价。

一、关于电影《莫扎特传》的情节与人物形象

在这部电影中,将莫扎特的音乐才能以及萨列里丑陋人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在历史上萨列里与莫扎特并非仇敌,然而在影片中,为了突出戏剧冲突,选择萨列里作为电影的主要负面人物,使矛盾能够激发到顶峰。

影片生动地刻画人物丰富的形象,深刻地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电影,观众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无论生活如何困窘不幸,莫扎特的内心总是时刻充盈着阳光,他的音乐总是那么恒久绝美。莫扎特的胸无城府、玩世不恭、感情真挚、乐观向上、独立自由,加上其精湛高超的音乐技能,成就了“最容易走进人心”的伟大音乐。而萨列里的处心积虑、追逐名利、阴郁愤怒、刚愎自用,再加上才能平庸,在艺术道路上所获得的成绩远远不如天才的莫扎特。两人的天性禀赋在影片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资质平庸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用错误的方式对待平庸,萨列里是为一例。在萨列里的人生中,既有遥远的梦想,也同样有对生活的抗争,他不满自身的平庸而选择向上帝开战,选择与魔鬼为伴,与上帝抗衡,将自身的痛苦建立在对天才的摧残之上。事实上,如果不能在正确的方向上付出汗水,如果不能在擅长的领域勤奋的努力,那么最终的效果无疑是难以尽如人意的,这种努力也是盲目的;天才和庸才之间的鸿沟,永远不是能靠嫉妒填平的。莫扎特和萨列里本来能像俞伯牙与钟子期一样成为一对音乐知己,但是,嫉妒,却成立莫扎特陨落于萨列里之手的直接原因。于是,悲剧成为两人共同的结局。莫扎特的悲剧主要来自于物质上与身体上,贫穷使他不得不常去当铺,疾病造成了人生的短暂。而萨列里的悲剧主要来自于精神上。他毁掉了上帝钟爱的事物,在漫长的生命之中只剩下源自于内心的痛苦,成了一个转投地狱的报复者。在影片最后,萨列里说道:“到处都是庸才,我宽恕你们的罪。”庸才是无辜的,但决不能与嫉妒相伴,否则其内心是变态的,后果是悲哀的。

影片中,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要数莫扎特散漫随意的“笑”了。不管自己怎么不幸,总在微笑地赞美人生。莫扎特笑对一切,包括皇上的批评、家人的纷争、身体的羸弱、生活的拮据,始终保持未泯的童心,优雅地躺在上帝的怀抱里,凭借上帝赋予的才能继续为世界创造美好的艺术价值。

二、关于电影《莫扎特传》的音乐

作为一部音乐传记片,《莫扎特传》也同样为我们展现了难得的视听享受,堪称电影艺术和音乐艺术相结合的典范之作。影片中,利用多种不同种类的音乐将莫扎特的人生串联了起来,宛若一串珍珠项链展现在人们面前,为观众了解莫扎特的音乐才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电影《莫扎特传》中结合剧情应用莫扎特的音乐,加强了影片叙事的生动性、有助于刻画冲突,点名主题。

在开始部分,直接通过《唐横》为观众展现莫扎特的艺术人生,并定下了全剧的基调,不仅凸显了莫扎特那种追求自由、追求个性的性格特点,同时也为后续的悲剧收场埋下了伏笔。随着情景进展,不断转换的音乐见证了天国的音乐精灵——莫扎特一次又一次的创新。他的交响乐、协奏曲温文尔雅,如同天籁。音乐中表现出的幸福美满与莫扎特真实的生活状况形成了强烈反差。在25到31岁的时间里,莫扎特始终没有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妻子康斯坦茨多病,莫扎特自己身体也不好。现在传世的他的最后一幅肖像,展示给我们的是面孔苍白,眼神无力的病容。但是我们在他的音乐中却看不到这些苦难和痛苦。就像傅雷先生所言:“人们只能通过音乐了解他伟大的心灵而不能了解他的境况”。而莫扎特的歌剧又是那么地接近生活,“嬉笑怒骂皆成歌”。听莫扎特的音乐,听出了他的乐观、激情及对全人类的爱。

结尾部分,共同编纂的安魂弥撒曲,再一次引爆了观众的视觉。莫扎特的安魂弥撒曲是绝望的,没有像存在于贝多芬音乐中的命运对抗情景,仅有的抵抗力量在阴冷无助中渐渐消失……但生命将止的莫扎特的天才在这首d小调安魂曲中再次显露无疑:无论是小段的卡农还是圆号的音色,都将莫扎特在音乐艺术上的才能展现的淋漓尽致。在这首旷世杰作中,莫扎特走向生命的尽头,被上帝召回。

三、莫扎特美学

莫扎特曾经这样说过:“我的音乐中永远是快乐的,只有这样世界才能充满快乐。”莫扎特把痛苦与不幸留给了自己,而通过音乐,把欢乐与幸福献给了全人类。

为什么苦难的生活丝毫不曾影响到莫扎特犹如天籁般的音乐?

一方面,莫扎特年幼时期始终生活在人们的赞美声中,尤其是自身性格的原因,更是克服了种种侮辱,因此他在音乐创作上的风格始终是欢快而明朗和谐、乐观向上的。

另一方面,莫扎特处于古典主义艺术的时代氛围中,置身于古典主义的美学环境下。由于这一时期的作曲家们以巴洛克时期及以前的各种音乐作品作为学习的范本,在此基础上赋予时代气息、进行创新与改革,因此他们还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宗教音乐的烙印,形成古典主义音乐所固有的均衡美,倾向于共性的和一般的情绪表达,而不是完全自由地、不拘一格地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宫廷贵族是其早期作品的主要欣赏者,同时在艺术创作的内部规律上力求摆脱束缚,争取获得自由而不懈地努力创新。因此,主调音乐为核心的古典主义作品,往往更为注重旋律的优美歌唱性,比较严格地遵循一定的格式,倾向于表现共性的均衡之美,力求形式完美、结构严谨规范。莫扎特的作品也体现了这些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同时又保持自己明朗欢快的情绪不变。

解释莫扎特的音乐现象,不能只单纯运用西方近现代音乐美学中的“他律论”或“自律论”,而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

“他律论”强调,音乐之外的客观规律是音乐所能够展现的美的基础,而人类情感无疑是最为核心的规律。这一思想的指引之下,人们往往喜欢将音乐的内涵和其创作者的个人生活经历放在一起来看。贝多芬是为一例,但莫扎特则不然。他短暂的一生虽然经历过辉煌和荣誉,但在他成年以后遇到的更多是艰难与窘迫。莫扎特似乎不忍心让美好的音乐与苦难沾上边,于是他的生活经历和他的音乐奇异地构成了一对矛盾。

“自律论”的支持者认为,从音乐本身的角度出发对音乐进行研究,是最为正确的道路。但若用“自律论”来解释莫扎特的音乐也并非十分贴切。莫扎特似乎有意让他的音乐表达某种特定的心理内容。在其公开演讲中强调:“通过小提琴八度音的欣赏,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创作者内心的彷徨和颤抖,而后续的长笛、小提琴协奏,更是为我们展现了作者对于生活、对于情感的叹息。”可见,莫扎特的音乐仍是具有情感的成分的。

综上所述,莫扎特的作品是音乐本身和个人情感的完美融合:一方面始终没有用不受欢迎的方式展现情感,另一方面始终追求音乐本身的美好,即追求音乐始终是悦耳的。而莫扎特音乐中的情感也并不只是人类的七情六欲,而是一种被升华的人性,一种接近理想的人性状态的情感。在唐纳德看来:“只有拥有丰富的情感和经历,才能够彻底了解和理解莫扎特在艺术上所表达的东西。”从这一角度来说,莫扎特的音乐中饱含了他对人性的思考。

既经历过不平凡的童年时代又拥有平凡的成年生活的莫扎特,静静地创作,沉着地思考世界,笔端不断涌出与众不同而又浑然天成的完美的音乐,永葆一种光明、自由的魅力。柴可夫斯基曾经说过“……莫扎特就是音乐领域中的基督……”这也是他对莫扎特音乐艺术才能最为崇高的慨叹。

猜你喜欢

莫扎特情感音乐
封面:倾听莫扎特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莫扎特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圣诞音乐路
轻浅不是莫扎特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