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背景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 *

2020-07-13秦迎林

大众文艺 2020年14期
关键词:打响长三角文化产业

俞 婷 秦迎林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1620)

自改革开放以来,打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打造长三角大都市圈等战略早已深入人心。在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提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文件中,除了把经济合作提升到战略地位之外,还把长三角地区社会与文化的同步发展同样也列入发展目标之中,文化产业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2018年4月24日,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全文发布,提出了建设“上海文化”品牌这一概念。为了实现长三角更好的发展,深化文化领域的合作成为必然。

一、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历史

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概念第一次被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一份名为《关于建立长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的初步设想》的文件,由当时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务的费孝通提交给党中央,其中提出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构想[1]。1997年,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立,之后经历了数次扩容,江苏、浙江、安徽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在2018年11月上海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10月协调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吸纳蚌埠等7个城市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提案》,实现对安徽省的全覆盖。自此,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所有城市全部进入了长三角。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速公路、高铁铁路和跨城地铁等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长三角区域的联结将越来越紧密,同城化效应愈发明显。作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上海提出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发布《三年行动计划》揭开了长三角文化复兴的帷幕,致力于从文化领域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

二、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战略内涵

上海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在整合文化资源、促进产业融合上发挥领导力和影响力,积极搭建长江三角洲文化产业合作平台、打造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平台、文化交流互动平台,从文化层面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要实现这一规划,必须向国际最高标准,最佳水平看齐,加快建设海派特色突出、城市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理念深刻、感知识别度高的及具规模的知名文化品牌。把上海文化标签融入上海自贸区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展和运用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推进产业改革,以新的方式替换旧的动能,提高城市面貌和城市居民素质。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专项行动不仅针对上海本地,对于整个长三角地区都有部署。针对长三角青年学生群体,报告中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在校园内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深化戏剧的引进,在校园内培养高雅艺术,带领学生欣赏中国古典梨园风格,军乐团进高校表演等活动,举办长江三角洲青少年戏曲大赛;鼓励展示学生的文化创意——建立长江三角洲大学长期参与“汇创青春”活动工作机制,成立文化创意产业教学联盟,搭建网络平台来积极推广学生文化创意作品。本次发布的行动计划中,针对如何提高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有指导意义的意见:举办上海民俗民族文化博览会,“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鼓励学生市民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天工开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精品邀请展、江南百工——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活动,鼓励非官方机构社团参与举办各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展览展示活动。与此同时,上海市政府还将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加强建设“文化中国”项目,巩固中国上海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举办三角洲文化产业国际博览会。这些行动涵盖了许多领域,对于长三角的文化融合有重要意义。

三、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对长三角一体化的意义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不仅需要关注经济发展,更需要文化的协调。上海政府提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无疑是地方政府响应中央号召,树立文化自信,支持和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作为改革开放的试点城市,对于长三角的带动和引领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在促进文化融合,推动文创产业一体化发展上有重要意义。

(一)提高区域文化发展水平,实现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它为促进区域沟通协调、推动多地统筹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尽管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局势下,文化相关产业领域或多或少受到了一些影响,但是文化本身具有的抚慰精神、消除分歧、融汇共识等特点,却在不经意间让文化及其相关产业起到了抵御经济疲弱、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历程中,学术界早已发起要重视文化要素、促进综合发展的倡议。洪修平指出,长三角地区文化的发达程度在全国范围内遥遥领先,要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不能只看经济这一项指标,还要看包括文化在内的综合指标[2]。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提高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利用经济发达、地缘相亲的优势,整合现有的文化资源,加快长三角文化产业建设。花建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或几个大城市群的兴起对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城市群的产生不仅是为了实现“经济增长极限”,也应当构建“文化核心圈”,引导市场迸发活力[3]。为了实现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我们不但要着眼于经济增长,还要利用文化的丰富性、制度的创新性,调动大批文创组织群策群力,凝聚成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巨大活力。

(二)加强长三角文化自信,构建文化发展优势

长三角地区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还可以看作一个文化概念。历史上长江三角洲平原就是一个环境宜人,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的地区,这里的人民在富饶的物质条件下创造了辉煌灿烂、源远流长的文明,具有丰厚的文化根基和文化渊源,其中的文化内涵既有历史的差异,又有共同的认识。长三角目前能够达到如此深度的经济合作与历史上文化互动分不开,文化的协调发展使得长三角三省一市在心理上能够相互认同,提供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优势所在。

文化品牌建设对于长江三角一体化发展可以发挥积累、认同和整合的战略性力量。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就是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品牌、海派文化品牌、江南文化品牌,这些文化和吴越文化、皖南文化有联系和共性,能够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能够为长三角创造新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构建文化发展优势,不断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加强文化自信,提高城市面貌和城市居民素质。2019年中国的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更加富足,消费持续升级,正是需要大力推进精神文化建设的时刻。目前借助文化复兴和文化力量实现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已经在各界都取得了共识。长三角三省一市宣传部共同主办的2019第二届长三角文化产业博览会吸引了874家参展商、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109家海外文化机构参加这次文化盛会,签约交易金额超过50亿元。长三角文博会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更是给文化交流创造了机会。

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助力长三角一体化的路径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无疑是政府支持和鼓励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一项举措,有利于在实现上海成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同时,实现长三角社会、经济、文化的共同繁荣。笔者基于实现文化及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在长三角一体化中作用机理,从人文、经济、安全和政治四个维度,提出以下四重路径。

(一)利用文化特点,培育文化产业理念

文化的力量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文化的特点是凝聚力和持久力。因此要把握好长三角区域内的优质文化,打造富于江南特色的精品文化,从而形成长三角文化产业系列。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市场的同时政府实施宏观调控,避免长三角各省市文化产能过剩,杜绝一些短期逐利行为。把互联网、大数据思维引入文化领域,更加具体的把握群众的文化产业需求,以此作为创新点,刺激新的消费需求。

(二)打造文化产品,建立文化市场体系

打造具有长三角文化特色的产品是建立文化市场体系的基础。首先要挖掘长三角三省一市相似性的文化产品需求,形成“长三角文化产业带”。第二,鼓励文化企业加大对科技和人才的投入,同时政府给予一定税收补贴,壮大区域文化产业。切实增加民营文化企业在这些领域的活动,促进整个文化市场的繁荣。

(三)建设文化园区,提供切实保障

通过建设文化园区,整合文化资源,能够为长三角文化企业提供良好的环境,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切实保障[4]。政府要着重建设富有长三角文化特色的园区环境,避免千篇一律。可依据长三角区域特色制定标准,也可以根据文化区域的消费需求进行。同时鼓励园区联合长三角区域髙校、研究院,展开深度合作,不仅能提高地方就业率,还能满足建设园区的人才需求,形成互利互惠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做到产学研一体。

(四)突破行政壁垒,打造一体化组织

如何突破行政壁垒是长三角想要进一步实现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关键。政府配合度高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迅速的优势之一,该优势在统筹文化协调发展时应得到充分利用,如建立官方文化组织机构,同时也要鼓励非官方文化组织发挥作用。最终形成一种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长三角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机制。

猜你喜欢

打响长三角文化产业
穿越时空,打响登陆战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开年第一会,11省区打响“当头炮”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孟津县文化产业发展调查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