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孝文化”背景下中国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文化探索

2020-07-13罗敏学

大众文艺 2020年14期
关键词:孝文化长辈子女

罗敏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201620)

由于当前城市化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中大量青年劳动力逐渐输入城市中,传统儒家文化的家庭伦理观念逐渐淡薄,邻里关系变得生疏,我国农村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农村养老问题变得十分突出,青年人为了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外出打工,与家庭长辈长期处于分离的状态,再加上子女对家庭养育成本越来越高,子女对老人的照顾和赡养变得参差不齐,导致家庭文化和养老文化变得越来越薄弱。虽然从目前国家政策方针上来看,政府大力扶持养老保障,积极推动各方面的力量去提高养老服务实施的质量,但由于财务方面和人力资源有限,无法更好地满足农村地区的养老需求。农村家庭养老始终是解决当前养老困境的重要模式,而就当前孝文化变得淡薄,使之实施起来变得越来越艰难,中国流传数千年的传统伦理文化受到了剧烈冲击。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尊老、孝敬长辈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在历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古鉴今修复孝道行为,用家庭养老文化来支撑当前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发展,能够形成有利于营造农村家庭养老的社会氛围,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

一、对家庭养老文化的理解

所谓的家庭养老文化其实就是建立在以孝为先的基础,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孝敬老人在中国历史上已经成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神。无论是在家庭里还是放眼整个社会上,尊老、敬老和养老早已经变成日常伦理,深深扎根于每个人的思想中。在从古至今的每个家庭中,家庭养老往往依靠于一个 “孝”字上。百善孝为先,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所以孝敬长辈,满足老人物质和精神需求是为人子女的责任。而从社会精神文明来看,社会公民尊敬长辈是一种最基本道德品质行为。因此重视家庭养老文化有利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发展和传承,使老人和家庭成员能够和谐相处,帮助老人过上安稳又幸福的晚年生活,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孝文化的历史渊源

1.孝文化的含义

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道德规范。“孝”之初始意义主要在于调整部落家族内部的家庭伦理,西周时“孝的对象为神祖考妣,非健在的人;孝是君徳、宗徳;其内容为尊祖,有敬宗抑父的作用”[1]。周代以前孝的含义为尊祖敬宗和传宗接代,即“孝是延续父母与祖先的生命”[2];战国以后经过儒家的阐释和强化,善事父母的内涵才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孝的核心意蕴,并流传至今[3]。而以家庭伦理为核心的历史来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孔子先生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开创人,坚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意,构建了以孝道为核心的家庭伦理框架;而孟子、荀子则对孔子构建的家庭伦理作出了重要的补充和传承;《孝经》则较为完整、清晰地解释了家庭伦理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使孝文化的发展具有可行的依据[4]。而在唐朝,当时的统治者对孝文化的社会功能具有独特的认知,因而主张“以孝治天下”,所以唐朝是以“孝治”来维护国家统治。唐高祖在《旌表孝友诏》提道:“民禀五常,仁义斯重;士有百行,孝敬为先。自古哲王,经邦致治,设教垂范,莫尚于兹。”武则天在《臣轨·序》中说:“然则君亲既立,忠孝形焉。奉国奉家,率由之道宁二;事君事父,资敬之途斯一。”可见,以遵从孝文化的准则是唐朝君臣共同坚守的治国方针。[5]

2.孝道的发展来源

“孝”文化起源于周朝,发展于西汉,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一段时间的低沉后,在宋元明清时期被极端化、愚昧化,进入近代后,随着思想多元化发展,孝道的发展起伏不定。传统的孝道源于血缘亲情和血缘宗法制度,血缘亲情是家庭成员之间以血缘为关系纽带,父母将子女养大成人,当父母年迈需要子女照顾的时候,作为有血缘关系的子女有义务去抚养对自己有生育之恩和养育之恩的父母,并且还要尊敬和爱戴父母,所谓的养儿防老就是这样来的。血缘宗法制度是指根据父系血缘关系而聚集的群体,在家族内部分尊卑有序的关系,必须要尊重等级关系,并规定家族成员不同责任和继承秩序的法则。因为宗族力量具有深厚的历史传承,在很多欠发达且偏远地区,许多农村里仍然保留着家家有祠堂,村村有村庙。祠堂也称宗祠,是汉民族供奉祖先牌位并进行献祭的地方,是家族文化的象征,也是传统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宗族的人,会因血缘关系促使彼此情感维系更加亲密,这些关系凝聚了传统孝道文化的内涵,所以大力倡导宗族文化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延续具有很大的发展性。

三、孝文化的变化及作用

随着时代不断进步和变化,传统的孝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对待孝文化的观念开始变得淡薄,对行孝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偏差,尤其在“文革”时期,当时对一切传统文化的打压,直到如今都对孝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再加上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城乡贫富的差距,使得大多数的青年人背井离乡去到城市里发展,子女对长辈尽孝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了,首先不能像以前长期陪伴在父母身边照顾他们,无法建立深厚的感情基础。并且由于在城市生活成本的变高,子女的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不仅要应付自己吃穿住的问题,还要支付自己小孩高额教育费用,使得他们很多时候无法顾忌远在家中的长辈,造成越来越多农村老人受到冷落甚至被嫌弃。再则当前各种文化思想的碰撞,崇尚西方的个性独立自由思想对孝文化的传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造成人们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当年轻人与父母观念产生不同的时候,彼此之间便很容易造成矛盾,甚至产生隔阂,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程度,不利于家庭和睦。但是不管怎么说,亲人之间的血缘关系是永远割舍不了的,无论孝文化的发生多大的变化,子女赡养父母是理所应当,这也是传承孝文化的精髓。

和谐的家庭生活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孝文化不仅可以带来美满的家庭,也可以修身养性,使家庭成员更加团结。从古代至今,孝的作用对于维持家庭和睦、邻里互助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规范家庭内部伦理道德和人伦秩序的重要纽带。当家庭内部发生财务矛盾及利益纠纷的时候,孝文化的发挥着重要杠杆作用,以长辈为大,尊重长辈为先,可以有效地解决家庭成员之间的分歧矛盾,维护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其次,弘扬孝文化有利于保障老人应有的权益,对于家庭养老是一个重要的道德约束,子女能够更好地满足老人的精神和物质赡养,使老年人不用担心在养老的时候孤苦无依无人照顾,提高了老年人的幸福感。并且弘扬孝文化对个人发展合作精神和培养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提高个人道德品质,塑造完整的人格魅力,是为人处世的衡量标准,是完善其他道德品质的重要补充。同时有适于当前我国老龄化发展,为社区养老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也减轻了当前我国社会养老的压力。

四、发展家庭文化的对策探讨

1.重视文化传递。我国自古便有基于亲缘、血缘、地缘的互助传统,推动农村家庭养老文化建设并非难事。由于核心家庭的出现导致亲情观念淡薄,不尊重长辈,不体谅他人。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有客观的社会原因,也有我们个人的问题。我们应倡导孝文化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延续,加强孝文化的教育传播。作为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尊敬和孝敬老人,让子女从小受到孝道文化的熏陶;作为我们个人应该平衡家庭与工作之间的时间,常回家看望长辈。再则通过社会舆论宣传和乡规民约的推广,倡导“孝敬老人”的社会风气,提高农民孝意识,使农村老人个体层面的社会资本存量得以增加,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有利于缓解当前农村养老困境。

2.提高经济水平。经济基础是协调农村人际关系的构成条件,物质条件的改善是实现农村家庭文化的重要前提。首先,要改善农村的物质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要进一步加快和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对农村的经济投入,出台更多惠农措施,积极引导青年人回乡发展,这样就能够随时照顾到家里老人,满足老人的精神和物质需求,提高老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使家庭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政府应当健全相关鼓励机制,做好相关宣传工作,将农村家庭养老模式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倡导社会各阶层的大力支持新农村发展,增加农村家庭养老资本来鼓励持续发展。

3.营造文化氛围。对当前农村家庭文化的养老模式的支持,政策仍多是停留在书面文件当中,从而不利于家庭养老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应当健全相关鼓励机制,做好相关宣传工作,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倡导社会各阶层的大力支持,营造出一个行孝的社区氛围。地方政府应大力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可以在农社区通过开展一系列关于传统文化的活动,例如“感恩父母主题”“老年人光荣事迹”等,倡导向老人学习优良传统文化,重新唤醒人们对老人的关注度。各级政府应大力表彰和奖励周边家庭养老文化中行孝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树立标兵典型,加强家庭养老的正能量,使之成为发展农村养老的重要力量。

猜你喜欢

孝文化长辈子女
Tomb-sweeping Day
《弟子规》小绘本
《弟子规》小绘本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近30年来宋代“孝文化”研究综述
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
教育子女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