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壮族非遗舞蹈在广西高校公共舞蹈中的教学价值*

2020-07-13

大众文艺 2020年14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壮族文化遗产

符 燕

(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530003)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保护与发展工作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并且,各地区高等院校肩负着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社会职能,自然也承担着对于地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工作。对于广西地区来说,以骆越文化、壮族文化最具有代表性,在对其进行文化素材的收集、记录以及保存的同时,把具体的非遗活动吸纳进地方高校的公共教育体系中,既是对公共教育建设体系的一种创新,也是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一种具有实质性的重要举措。

一、“非遗”教育的时代背景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代代族人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感情。如此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在文化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更应该被广泛地关注和传播,然而在我国,事实恰恰相反,很多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非遗活动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对于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来说,尚属于起步阶段。以2001年,我国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为起点,前后不过短短的二十年时间。虽然起步较晚,但整体工作劲头十足,自2005年3月以来,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与此同时,各省、自治区等地方政府都建立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关的科研机构,最大化的整合了擅长地方非遗文化研究的教育者和学者资源,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进行了大规模的资料调研和收集工作,推动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向前迈进。

二、广西高校开展壮族非遗舞蹈教育的作用

广西高校作为地方社会文化教育、研究、和传播的重要机构,肩负着为社会培育新时代综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将极具广西地方文化特色的壮族非遗舞蹈引入高校艺术公共教学体系,面向各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身心上的美育熏陶,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其一,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是文化知识的学习者,更是我国新时代的接班人,其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了解和关注民族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发展,并借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特长参与到地方非遗舞蹈的保护工作中。其二、在广西高校开展壮族非遗舞蹈的教育传承活动,有利于促进广西本土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播,让大学生在解放和锻炼肢体的同时,心灵也接受着壮族舞蹈所带来的审美熏陶,并从中感受到壮族传统民间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的民族情感,体会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分子的壮族民间传统舞蹈,其中的风格韵律和审美特色,进而增强年轻一代——大学生群体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尊心。其三、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因校制宜,鼓励特色发展,形成‘一校多品’的新局面。”因此,广西高校在开展壮族非遗舞蹈教育的方面,正是从自身的地区教育资源出发,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并且将壮族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引入公共艺术教育体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了公共教育知识体系的多样性进而综合性,更有利于广西高校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育体系。从而符合国家在新时代对于高校美育工作所给予的要求。

三、壮族非遗舞蹈在高校公共舞蹈教学中的价值

随着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对于在校生全面且综合化的发展一直是现代高校教育的核心目标,旨在培养不单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知识,还拥有丰富的人文情怀,并勇于创新的高校毕业生。壮族非遗舞蹈是以动态的肢体形象为载体,来进行民族文化保存的民间艺术形式,与现代高效中的教育资源相比,历史久远、文化底蕴丰富,对于扩展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帮助。

(一)提升学生对于地方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认知度

壮族非遗舞蹈包括《打榔舞》《师公舞》《扁担舞》《春牛舞》以及《纸马舞》等,反映了壮族民间丰富的民俗和宗教文化。从具体的舞蹈动作上说,不乏大量生活化动作语汇的艺术性再现,例如:《打榔舞》和《扁担舞》中的“点打”“撩打”“扫打”等打榔方式就是模仿壮人在日常农作中冲打稻米时的动作体态。而从舞蹈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上来说,也与日常生活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壮族民间《师公舞》,虽然它源于壮族民间的宗教仪式活动,整个舞蹈过程也体现出庄重且神秘的祭祀色彩,一般出现在民间传统的婚丧嫁娶的仪式过程中。但从其所反映出的思想情感来看,都离不开对于祖先的追思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壮族非遗舞蹈无论是从身体动律还是从情感追求的层面来说,都与壮族人民长期的生活劳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被一代代人不断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殊审美文化风格的舞蹈形式。因此,学习壮族非遗舞蹈必定会领略其独特的人文风情和精神内涵,而将壮族非遗舞蹈领进广西高校舞蹈公共课程体系中,既能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获得壮族民间舞蹈带来的独特肢体韵律的体验,还能让学生们在身体力行的过程中,接受广西本地区原生民族文化的熏陶。非遗舞蹈是一门民间原生性的艺术形式,往往并不仅仅是由舞蹈一门艺术所组成,而是包含了多种艺术门类,例如:木刻面具、绘画、民谣、山歌、口头文学等等。所以说,壮族非遗舞蹈是多种原生民间文化的载体,而当代大学生,在平常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全盘接受着现代化“高、精、尖”的知识输入,正需要对这极为原生态的、综合化的舞蹈形式进行关注和学习,来打开更为广阔的认知面,在深入地方社会,了解地方社会民间文化的同时,才能够更好地促进自身的业务学习。

(二)促进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思考

在广西高校舞蹈公共课程体系中开展对于壮族非遗舞蹈的学习,其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让非舞蹈专业的学生也要在舞蹈实践方面达到较高的训练水平。而是希望通过壮族非遗舞蹈来对大学生的身体进行解放,感受节奏动律的变化所带来的独特体验,并由此激发学生对于地方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合理的引导,例如:可以通过带领学生深入壮族非遗民间舞蹈的发源地进行田野调查,鼓励新闻学、文学、教育学等不同专业的同学,运用自身的专业特长来为非遗舞蹈的保护与发展进行助力。让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够在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专业特点,这样才能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各专业学生的积极性,使舞蹈类公共课程的教学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另外,通过有效地调动学生对于壮族非遗舞蹈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对于壮族传统民间文化的保存现状和发展情况的关注与了解也将更加深入,如何运用自身的专业特点来为非遗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保驾护航,将是当代大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不单能够促进广西乃至全国非物质遗产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更能够为大学生的就业开辟新的职业道路。

(三)完善地方高校的舞蹈公共教育体系建设

就目前全国各地方高校所开设的舞蹈公共课程来说,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注重于身体实践类的舞蹈训练课程,例如:舞蹈形体课、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等;另一种是注重于文化理论类的舞蹈理论课程,例如: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舞蹈作品鉴赏等。就这些课程来看,具有较强的通识性,但缺乏对于地区民间文化特色的突出。并且,就课程的专业性而言,因课程自身的公共教育属性,所以其涉及的知识面和训练点都比较粗浅,并不足以让学生在舞蹈公共课程中获得较为深刻的学习体验。而壮族非遗舞蹈,本身就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属性,和强烈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色彩,并且,其舞蹈韵律的形成与广西的独特的气候与地貌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壮族非遗舞蹈中的铜鼓舞,其中不乏用肢体模仿青蛙的舞蹈造型,这是源于广西地区在春、夏季、季节交替时就会出现较多的雷雨天气,而田地里的青蛙就会因为雷雨天给气压带来变化的原因而不停的鸣叫,这让古时的壮人以为是蛙神显灵带来了雨水,所以在壮族的铜鼓舞中就会出现蛙型舞姿来歌颂青蛙。就上述铜鼓舞的例子来看,在广西高校开设壮族非遗舞蹈公共课程,不但能进行通识类的身体训练,还能够对地方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进行深入了解,比起传统的舞蹈公共教育课程,这样的非遗舞蹈课程的知识点更加综合化,也更富有趣味性,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留下更为深刻的学习体验。因此,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将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非遗舞蹈课程纳入原有的舞蹈公共教育体系中能够完善现有的美育体系建设,从而促进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具有自身的品牌特色。

四、结语

总体而言,让壮族非遗舞蹈走进广西高校舞蹈公共教育体系,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更对提升和丰富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文人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教育价值。因此,广西高校应重视对本地少数民族民间非遗舞蹈传承的教育工作,整合教育资源,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民间舞蹈公共教育的课程平台,进而为广西高校的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舞蹈美育课程。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壮族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文化强国语境下的文化学研究新探索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阳江江城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Cat’s book》
Tough Nut to Crack
壮族山歌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