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史记》的叙事特色

2020-07-13

大众文艺 2020年14期
关键词:樊哙史书吴国

鞠 楠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广东深圳 518026)

《史记》是一部融汇历史真实性和文学性的鸿篇巨制,不仅是我国最为出色的历史著作,也代表了中国历史叙事的最高成就。作为中国最为优秀的叙事作品,《史记》一直是后人学习的范本。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①,正准确概括了《史记》在史学与文学两个领域的巨大成就。本文从三方面分析其叙事特色。

一、结构复杂而条理清晰

《史记》的五种体例除了八篇书按照所论内容的重要程度排列以外,其他四种体例内部各篇文章基本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但在某些重要篇章的安排上,却又遵循着道德评判的标准。例如世家中的第一篇《吴太伯世家》记录了吴国历史。吴国远离中原且相对落后,直到春秋晚期的吴越争霸才进入到史书的书写视野中。《吴太伯世家》绝大部分讲述的也是这段历史。即使按照周武王灭商后正式分封吴国来算,吴国也不应该排在齐、鲁等国之前。但是,据司马迁记载,吴国始祖吴太伯本为周太王之子,因为洞察到父亲想要立自己弟弟为君而自动让位,出走来到吴国地界,在吴国当地传了五代才正式被周武王封侯,时间上早于齐、鲁等国建国。这种排列方式表彰了吴太伯明理让贤举动。与吴国同时崛起的越国,虽然司马迁将其先祖上溯到“夏后帝少康之庶子”②,但却因为没有如同吴太伯那样让贤的举动,就被排在世家中的第十一篇。列传中第一篇《伯夷列传》与此情况类似,司马迁将其列为列传第一,最主要的原因是肯定他们高尚的品德。人物传记中各篇章前后次序除了大体按照时间排列外,同时代人物之间也存在内在联系。比如李广、卫青、霍去病都是抗击匈奴的将领,李广年纪稍长,所以在李广传记后面接上《匈奴列传》,然后是卫青、霍去病的传记。公孙弘、主父偃两位文臣都认为征伐匈奴、通西南夷不可行,曾上书谏止,他们二人传记就列在卫青、霍去病之后,接着是《西南夷列传》。司马相如曾奉命出使西南,所以他的传记在《西南夷列传》之后。这样的安排方式,为单篇的人物传记之间建立了内在的理路联系,也体现出历史发展线索和逻辑。

在结构复杂的史书内部,难免会遇到某一事件牵涉到多名主角人物的情况,司马迁采取了被后世学者称为“互见法”的叙事策略。如果某个事件已经在一篇文章中详加叙述,那么相同事件则在其他篇章中一笔带过,从而参错互见、彼此相补。比如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对整个楚汉争霸产生了巨大影响,项羽、刘邦、张良、樊哙、范增等人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司马迁将最铺张的笔墨放在了《项羽本纪》中。《高祖本纪》则只使用了十几个字简单交代刘邦在鸿门宴上的历险:“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③这种处理突显了鸿门宴对项羽日后命运的重要意义:正是他的优柔寡断、妇人之仁导致错失良机,最终为刘邦所败。司马迁还会在行文中以“语在某某处”的方式做出专门提示。比如,《留侯世家》中记载:“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羽,所欲距关者,备他盗也。及见项羽后解,语在项羽事中。”④“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语在项籍事中。”⑤像张良这样深度参与了秦崩楚亡的枢纽性人物,在很多历史事件中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所以《留侯世家》中连续出现了两次“语在某某传中”的处理方式。

这种叙事策略除了减省文字、突出某人在某件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外,还有一种功能是暗含褒贬。比如在刘邦的本传《高祖本纪》中,司马迁尽量维护刘邦形象,而将一些有损其形象的事件移入相关人员传记中:刘邦在躲避项羽追杀过程中,为减轻车子重量,竟然几次将一对亲生子女、后来的汉惠帝和鲁元公主推下车,幸亏赶车的夏侯婴救了他们的性命,此事被司马迁记录在夏侯婴的传记中;面对项羽要煮死自己父亲的威胁,刘邦竟然无赖地声称煮好后分我一杯羹,此事被记在《项羽本纪》中;刘邦平时对人轻慢无礼,曾向儒生帽子中撒尿,这些事出现在《留侯世家》《淮阴侯列传》等文中。这样做固然有表彰夏侯婴等人忠义、批判项羽残暴等意图,但更大的原因在于司马迁对刘邦的一些言行并不认同,但又不能在《高祖本纪》中直接记录这些让开国皇帝难堪的事情,只能采取迂回的方法进行间接批判。

二、规模宏大又细腻感人

《史记》如同由多幅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组成的巨大画廊,对三千年的历史做出了全景展示,但在表现“大时代”宏大场景的同时,司马迁还运用非常细致的笔调将人物刻画得丰满细腻、栩栩如生。

司马迁写人物,不仅记录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当中的行为,而且经常描写人物发迹之前的行为及日常小事,以往的史书中没有大量出现过这种情况。《万石张叔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小事:

建为郎中令,书奏事,事下,建读之,曰:“误书!‘马’者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谴死矣!”甚惶恐。⑥

石建因为发现给皇帝的上书中“马”字少写了一笔而非常惶恐,这件事虽然微不足道,但传递出石建谨小慎微的行事风格,这也是石氏一家在汉初风云变幻的政治环境中得以长保富贵、历四代帝王而不倒的根本原因。在《李斯列传》中司马迁用了较多笔墨来写李斯发迹前的活动:面对生活在厕所和粮仓中不同的老鼠,李斯感叹人应当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而在和老师荀子告别时,李斯又说出了“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⑦的自白,毫无保留地表示自己不甘于贫贱,要去争取更好生活的愿望。通过这两件小事,我们能够很明显地预见到,李斯将来很有可能会为了争求和保有富贵而不择手段。后来在面对秦始皇去世后该拥立哪位皇子之事时,身处重大历史转折点上的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在威逼利诱下,把强大的秦帝国交到胡亥和赵高手中,最后自己全家也遭灭门之祸。可以说,李斯最终的下场从他发迹前的这两件小事上就能预见得到。

很多时候,司马迁能够通过简单地三言两语,把场面渲染得活灵活现,把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淮阴侯列传》有这样一个细节:

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⑧

韩信之前已被刘邦捉住并革除楚王封号,此时被封以淮阴侯居住在长安,王位已失,而且被君王猜忌,时常处在抑郁状态中。本来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都是汉代开国名将,韩信却以与他们并列为羞耻,其骄傲程度可见一斑。有一次韩信到另一位著名将领樊哙家中做客,樊哙本是粗人,又是刘邦的妻舅,但对待韩信迎来送往中表现得非常恭敬,临走时还唯唯诺诺地说,大王您还想着我,真是感动!韩信出门后却冷笑一声:哎,没想到我竟然和樊哙这样的人为伍!这个小细节至少传递出两点信息:韩信在汉初名臣、特别是武将群体中威望非常高,身为皇亲的武夫樊哙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另外,韩信心中那种因军事上无往不胜所累积起来的骄傲已经达到极致,而他在君王已起猜忌之心的情况下仍不知收敛。这种功高盖主的威望和张扬凌厉的行事方式,最终导致了韩信被杀。

三、浓烈的个人抒情色彩

作为一名优秀的史官,司马迁深知史书的基本准则是“实录”,应该不偏不倚地记录历史,让后人了解到历史的本来面目。尽管如此,他还是不可避免地在《史记》的创作中贯注了强烈的个人情感。这就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悖论:史书应当保持公正和客观,但《史记》这部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史书中却饱含浓烈的个人抒情色彩。

《伯夷列传》作为列传中的第一篇,在叙事上非常特殊,严格说来,这篇列传根本不能算是一篇叙事文。整篇传记夹杂了大段的议论与抒情,真正对两人事迹的记载非常简略,叙事文字只占整篇文章的不足三分之一。司马迁以这样特殊的写法开始列传写作,实际上明确昭示了自己在书中投入了巨大的主观情感。在《屈原贾生列传》中,司马迁将屈原和贾谊做合传处理,从实际情况来看,屈原与贾谊生活年代相隔一百多年,而且没有任何明确的师承关系,他们最直接的交集就是贾谊被贬途中路过湘江,写下了一篇《吊屈原赋》。屈原和贾谊最大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怀才不遇且因为坚持心中理想而受到陷害,司马迁将两人放在一篇传记里,寄寓了自身浓厚的主观情感。明代的金圣叹曾敏锐指出,司马迁写作这篇传记是“所谓化他二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泪”⑨。

父亲的遗愿和期望,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完成使命所不得不承担的屈辱,深广却无处发泄的悲愤,所有的这些在司马迁的笔下,激荡成一篇篇饱含感情的文字。史书一向以客观、公正作为文体上的最大特色,司马迁这种在史书中较为强烈地表达自身感情的方式在史书中非常少见。两千多年来,《史记》因为在作品中寄寓了丰富情感而受到读者广泛共鸣。

《伯夷列传》通篇几乎都是议论和抒情,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伯夷叔齐两人品格高尚但却遭遇不幸的痛惜以及对造成这种情况的不理解:不是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吗?但为什么像伯夷、叔齐、颜回这样的大好人,最终却落了个只能以糟糠糊口的下场?为什么像盗蹠那样横行不法的恶棍却能衣食无忧并颐养天年?既然类似情况在后代反复出现,没有人能对这种不公平的现象提供合理的解释,那么司马迁愤怒的诘问就会引发人们普遍的共鸣。

《史记》中的抒情,不仅仅在这些直抒胸臆的表达上,很多叙事、描写文字中,同样能让人清晰地感觉到司马迁注入其中的深厚情感。《项羽本纪》如此写末路之中的项羽: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⑩

曾经的一代雄豪项羽面对四面响起的楚歌,过去的凛凛神威已荡然无存,在走投无路之下发出绝望的感叹,其中又加入美人柔情,这种英雄叩击命运大门的悲壮场景,经司马迁之笔便永久定格在历史中。项羽在生命最后阶段如同英雄般的失利,正是司马迁一手建构起来的。

从作者表达方面来讲,在这些篇章中,司马迁一任感情流淌,似乎成为史书叙事的大忌,但从读者接受角度来看,这些篇章却又正因为作者融入了真情而成为流传广远的名篇佳作。《史记》中所抒发的感情大都带有这种特点:司马迁看似只不过是抒发个人心中的愤懑,但因为他进行的是一种基于普遍人性,带有广泛普世意义的情感表达,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这种情感非常容易引发共鸣。

总的说来,《史记》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它以宏大而清晰的结构、精准而优美的语言和浓烈的个人抒情色彩,成为中国传记文学的典范性作品。司马迁凭借绝顶的天才、非凡的洞察、广博的知识和超常的毅力,不仅完成了一部史学经典,更写就了中国文学史上光耀千古的名著。

注释:

①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59页.

②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39页.

③《史记》,第364页.

④《史记》,第2038页.

⑤《史记》,第2042页.

⑥《史记》,第2766页.

⑦《史记》,第2539页.

⑧《史记》,第2628页.

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赞》总评,见金圣叹著,陆林辑校对整理:《金圣叹全集》卷五,南京:凤凰出版社,第300页

⑩《史记》,第333页.

猜你喜欢

樊哙史书吴国
车身间隙面差在线测量技术及应用
Optimal Control of Heterogeneous-Susceptible-Exposed-Infectious-Recovered-Susceptible Malware Propagation Model in Heterogeneous Degree-Base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屠狗者樊哙: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吴国平
猛人樊哙
“汗青”原来是史书
一所学校 一名老师 一辈子坚守
为小人物喝彩
刘邦吃龟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