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人类行为特征对思辨设计发展的促进作用

2020-07-13成灿阳

大众文艺 2020年14期
关键词:乌托邦人类设计

成灿阳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875)

一、思辨设计的概念简述

(一)从批判设计到思辨设计

每一种设计理念都不是凭空出现的,无论是发展长足的设计思想,还是昙花一现的设计风格,它们必定立足于特定的经济条件、社会背景与历史文化。独特的摇篮孕育出某种设计思维(或是说风格),而这种风格向前发展的方向也并非完全不可预测的。规模庞大如现代主义设计也未免俗如其他设计思想的滑入了形式主义的深坑,又从而另辟蹊径继续发展。

思辨设计是由“批判性设计”发展而来的。“批判性设计”的概念首创于20世纪90年代,同样由邓恩和雷比提出。邓恩和雷比对于两个词汇的区分有着明了的解释。批判性设计到了后期其实已经相当接近了思辨设计中的想法了。思辨设计可以看作是一颗植株,批判设计作为它的营养土着实让它茁壮踏实的生长了起来。[1]

(二)思辨设计的覆盖度讨论

思辨设计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不同于我们当下讨论的设计,它丝毫不在乎设计是否能解决问题,更加恰当地说,它不是着眼于眼前的现实问题的设计,更别提成为某种风格的设计,思辨设计是一种开放式的思考邀请,是一种独特的社会问询模式,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意义深远振聋发聩的社会实践。[2]

这样的特殊性让思辨设计的边界极为模糊,在寻找案例的过程中,我发现思辨设计似乎是与艺术一定程度的接轨了。当代艺术家们热衷于去探讨“不存在于当下”的问题,比如Matthew·Barney的代表作《悬丝》,Gosha Macuga的《致吃掉书卷的人类之子》等,这些艺术作品用晦涩的隐喻向世界提问:爱是什么?未来是什么?渴望是什么?当艺术品产生的初衷与思辨设计的目的契合度达到一定比例时,这件艺术品就踏入思辨设计的范畴了,因为在思辨设计中,设计并不是设计了,所以艺术品也理所当然以参与进来了这场开放的讨论场。出于这种原因,下一章节会有艺术品的出场举例。

二、分析当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对思辨设计的促进与强化作用

(一)社会机器下的多变条件是思辨设计的成因

1.剧变的社会环境诞生标新立异的思潮——以反设计运动为例

反设计运动(anti-design)兴起于1960年代后期的意大利,是对于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期盛行的国际主义设计和消费主义的一次颠覆与反叛。

20世纪后半叶意大利遭遇文化危机。设计主流模式投向消费主义,成了廉价市场的策略,但作为一个艺术底蕴丰厚的国家,又有诸多艺术家不满于这种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反设计运动”颠覆了国际主义设计的风格,为意大利设计带来了新生力量,最具代表性的是“孟菲斯风格”,甚至影响到了70年代的英国与美国工艺界。

思辨设计同样是具有颠覆性的设计理论,并且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环境又与当时的国际环境颇有相似之处,得益于稳定的国际环境,21世纪经济飞速发展,设计被严重的商业化,商业价值是衡量设计品的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在这种情况下,设计需要新鲜的血液注入来引领未来的走向。我们的时代又具有特殊的因素,信息革命之后,人口爆炸增长,技术以指数的速度翻新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过快以至于本来还远的未来加速的被推到我们的眼前,我们不得不思考设计的未来。

2.寻找思想发展的普遍规律

设计思维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节奏与规律,以时间为线索,设计运动的发展历史中有着清晰的脉络关系,那他们的各种设计运动发展的方向也并非完全不可预测的。规模庞大如现代主义设计也未免俗如其他设计思想的滑入了形式主义的深坑,但正是因为遇到了瓶颈,才能另辟蹊径继续发展[3]。思辨设计正是批判设计出现瓶颈是产生的解决方案,并且至少在现在来说,这个方案是积极的。社会如同一个巨大的机器,构成众多且复杂,但不无规律可循,多变条件如同环环相扣的齿轮依次发力,至今已轮到思辨设计这个“齿轮”开始发力了。

(二)人类群体的普遍特征是思辨设计的成因

1.思辨设计是哲学范畴“欲望”论的衍生品——求知本能牵动思辨设计的发展

这里的核心问题是:人为什么思考未来?人在问出来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的时候,才真正地成了人。这个问题让人类不止受限于本能,眼前的温饱衣食人们关心着,远在万里的太阳黑子波动人类也给予关注,人类都在思考。

人类生存在复杂的环境中,这个环境孕育了各种各样的欲望,这里的欲望不是日常的狭义欲望(钱,权力,美色)而是哲学范畴下的欲望,是在人类环境中产生的尊严,赞许,声望等。出于这些欲望,人类不自觉地思考未来[4]。

思辨设计的立足点和目的都和未来紧密联系着,根据当代现状推演未来问题。思辨设计集中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面对自然选择本能的衰退和社会选择本能的增强[5]。二是科学技术对社会结构的颠覆式改变,并且这种改变是我们无法完全把握的。

(1)人类概念的模糊化——人类的内部分化

生物技术的进步,“人类”的概念可能会被改变,生物体的改造可以强化人体机能,进行更加复杂的思维活动,传统的人类概念可能会变成一个文化符号,正如现今的“种族”概念。科比·巴哈德的“这就是我:由一撮毛发发育成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的小鼠模型”就讨论了这一问题,提取猫王的基因置入小白鼠体内,让这只“猫王鼠”在一个抽象了猫王一生高光时刻的金属塔中活动。这只小鼠是不是“人类”呢?

(2)人性逐渐泯灭——机械社会的构建

人类是否要完全消灭自己的感情,制造一个机械一般精密运转的巨大社会,“爱”被挑战,是否有更好地来代替,社会的存在是为了效率还是为了人的幸福?这既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争论。

(3)永生——传统思维的崩塌

永生技术如果出现,涌现出无尽的问题,如果永生技术廉价易操作,那么地球如何负担只增不减的人口数量。如果永生技术昂贵复杂,如何应对激化的平民和精英之间的矛盾。还有永生者的出现会不会伴随着新的阶层出现,他们无限运转的大脑在思考什么。载民·派克的《当我们活到150岁》探讨了在人类寿命得以延长的时代中未来家庭生活及其结构的变化。

2.人们永远热爱“乌托邦”

乌托邦也许是虚构世界最纯净的形式,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516年Thomas·More的《乌托邦》一书中。Lyman Tower Sargent认为乌托邦有三个面向:文学中的乌托邦、乌托邦实践和乌托邦社会理论。在《展望真实的乌托邦》中,Erik Olin Wright将乌托邦定义为“幻想,为和平和谐的人道世界而道德的设计,不被现实的人类心理学和社会可行性所限制”,同时有另一种挑战这种观点的观点出现——它又被称为“反乌托邦”。乌托邦是一种危险的概念,我们甚至都不应该拿乌托邦的概念来戏弄人民,因为纳粹主义,法西斯主义和斯大林主义都诞生于乌托邦摇篮中。

然而乌托邦的叙事不会退场,《思辨一切》中说:“当乌托邦作为刺激物来保持理想始终鲜活的时候,才能展现出其更有趣的属性,不是为了使其成为现实而努力,而是将之作为提醒还存在更多选择可能性的方式,作为企图达到的目标、而不是具体的建构过程。”,Zygment Bauman说:“以生活‘应该是是怎样’的标准去衡量生活‘现在是怎样’,对于人类而言是具有决定性的本质特征”。

人们对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的讨论拓展了人们在当代语境下的认知水平,对思辨设计来说,通过乌托邦式的思考,设计可以在未来成为现实之前便探知公众对它们的看法,且有助于规章制度制定得更加完善,以确保最为人道和最理想化的未来变为最有可能的未来。这正是思辨设计寻求的最佳状态。

(三)恐惧心理对思辨设计的促进作用

人类为什么思考未来?在第一小节中,我们作出了一种解释,实际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恐惧。人类恐惧死亡因为死亡不可知,而未来作为一个绝对不可知让人心生恐惧。

对于未来认真的,大面积的探讨,应该从科幻电影大行其道开始,电影艺术作为一种受众广泛的艺术形式,有着极其优势的传播范围。通过电影手法的转述,人们将这种恐惧转化成更加轻松的形式邀请人们加入对未来的思考。1976年,《太空漫步2001》上映,被誉为科幻神作,为之后的科幻电影开启了一扇门。之后的《银翼杀手》,为科幻电影注入了赛博朋克的元素,将未来的一种可能性明[]晃晃的摆到了人们面前,这部20世纪的电影,依然充满了对未来的哲学讨论。其中不乏我们在上文中谈到的问题。近年来人类一直以来所恐惧的消极未来似乎即将扑面而来。我们似乎迫切地需要一本解决未来问题的白皮书。思辨设计也因此产生了。

事实上,无论多么严谨的分析,都不能真正有效的预测未来的发展,只是通过思辨设计,构造出无数个“心理预期”,通过这种方式让人类更加坦诚的走向未来,能有机会去选择更好的未来。

三、未来的未来——思辨设计对未来的预测效益

当我们开始对未来发力,不可预测的未来的“不可预测”性就降低了,当我们预测了未来,那么真正的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呢?

思辨设计极尽可能地从各种角度讨论未来的无数种可能,把这些可能极端而去物质化地展现出来。本来模糊不清的未来出现了轮廓,于是我们有了选择权,有了一个优化未来的机会——无论是未来的任何方面。思辨是设计立足于设计而不止于设计。

猜你喜欢

乌托邦人类设计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从冷战到乌托邦:《四门城》的政治主题释读
BUBA台灯设计
人类第一杀手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乌托邦
有种设计叫而专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