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说《荒原狼》中主人公的救赎之路
2020-07-13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710128
⊙[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 710128]
赫尔曼·黑塞是20 世纪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享誉世界,他中年时的代表作《荒原狼》是关于一个中年男子哈勒的救赎之路。小说的主人公哈勒是一个知识分子,他一方面鄙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和市民阶层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他也被市民阶层的一些特质所吸引,这种矛盾和复杂的情绪将他推向精神分裂症的边缘。一天他偶尔读到一本《评荒原狼》的小册子,其中对他分裂的性格进行了解读,而这些解读让他更痛苦孤独。在回家的路上,他遇到了赫尔米娜,赫尔米娜将他带入了另一个感官世界,又给他介绍了帕布洛和玛利亚。哈勒尝试着在他们的帮助下重新审视市民阶层和自己内心长久以来被压抑的需求,在帕布洛的引领下,他进入到了“魔法剧院”,在“魔法剧院”中他看到了自己人性复杂的方面,并且了解到幽默是应对危机最好的办法。
《荒原狼》这部小说出版之后,引起了不同的反响。很多读者只看到了书中的危机与绝望,而作者黑塞却强调了书中所传递的积极思想。作者本人表示:“尽管这部小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黑暗的、痛苦的、绝望的世界,可是大家不要忘了它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亮的、积极的、永恒的信仰世界。”可见作者本人想通过主人公的危机来像读者展示出一种救赎的途径。
在《荒原狼》这本小书中尼采的影响无处不在。怎样将哈勒从这场危机当中救赎出来,也许尼采的哲学理论提供了一种方式。本文试图从尼采哲学入手,借助尼采哲学中的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理论,分析他的救赎之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发展。
“救赎”这个词本来是一个充满了宗教色彩的词语,意思是一指赎回、买回;二指偿还、清偿;三指履行、实践;四指挽救。希伯来语有一个类似含义的词是“释放”,基督教重要教义之一,意为基督拯救世人之道。但是这个词在19 世纪末期被一些人文科学的其他领域所接受并对它进行世俗化,在这之后,它就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在哲学领域对于救赎这一概念的解读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叔本华和尼采。
叔本华认为:“这世界的一面始终是表象,而另一面始终是意志。”这种毫无理智的、盲目的意志是创造世界万物的原始力量,理性是非理性的意志的仆从。“意志”永远无法被满足,所以产生了痛苦。因此“禁止这种欲望”才能够让人得到救赎。在尼采看来,现实有太多的痛苦和无奈,艺术可以超越现实,是人生的一种救赎。人们可以用审美的态度观赏人生,以艺术方式体验人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受人生,达到超越人生困境的目的。尼采理想的艺术是“酒神精神”,“酒神精神”实际上是充满创造力、充满生命本能与生命激情的艺术,它更多地体现了原始生命力,是对生命的肯定。艺术和审美使生活变得可以忍受。尼采早期在作品《悲剧的诞生》中解读过“酒神精神”,他认为人作为“艺术的产物”,只有艺术能够救赎人类。而希腊人认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是艺术产生的两种生命的原动力,也是艺术的原动力。前者代表着幻想的世界,代表着理性和克制;后者代表着迷离、陶醉的世界,代表着揭开幻想的面纱,突破一切禁忌、一切界限,将个人融入集体的陶醉中,实现身体本能的宣泄。两种生命力对立又统一,缺一不可,而他们不断冲突和融合的产物则是古希腊悲剧艺术。人们在身体的狂欢中释放着生命,忘记生活的痛苦,超越生活的困境。那么小说当中的主人公是怎么实现救赎的?
《荒原狼》小说的背景时间处于“一战”和“二战”期间,小说主人公和作者本身也很相似,因此这部小说被很多文学评论家称作一部“现代知识分子的病理学记录”。还有人称,这部小说是“一部记录20 世纪早期存在主义、文化悲观主义的作品”。因此小说的背景分析对整个主题的分析也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战”结束后,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魏玛共和制。作为战败国,德国要向其他国家支付大量的战争赔款,新成立的魏玛共和国虽然建立了议会制,可事实上大资产阶级和将军们掌权,各方政治势力角逐,大量要支付的赔款以及德国国内固有的工农业结构问题导致了货币急剧贬值,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面临各种严肃的社会矛盾,大多数民众宁愿沉浸在轻松、简单的大众文化中,大众文化此时成为人们逃避社会现实的避风港。同时这个时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也变得越来越机械化。过度的崇尚技术科学和理性使人成了机器的奴隶,传统的欧洲文化和价值观不再被重视。黑塞代表了当时的一批知识分子,对这些社会现象感到无助迷茫,这一批知识分子就是那种“处于两种时代交替时期的人,他们失去了安全感,不再感到清白无辜,他们的命运就是怀疑人生,把人生是否有意义这个问题作为个人的痛苦和劫数加以体验”。
但哈勒与外部社会的冲突危机恰恰源于他内心两种力量的冲突,哈勒深受这种内心冲突的困扰:他一方面厌恶“市民阶层世俗的、盲目乐观的、甘于平庸、易于控制的活动”,但同时,却又十分向往市民世界里整洁、井然有序的氛围,因为他也来自于市民世界。他从小接受的教育让他一直压制自己内心感官的需求,而他的精神世界则被赋予了过高的地位。这些冲突都是由他内心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相互抗衡的关系造成的。他内心中酒神精神一直处于被压抑和忽视的地位,然而作为一种原始的力量,酒神精神不可能被主人公哈勒长期压制,这种不平衡的关系使他最终分裂成为两种人格:“狼”和“人”。荒原狼则代表着被压抑的酒神精神,远离人类文明,具有原始的本能的、突破一切界限的力量。而他内心中人的一面则代表着日神精神,具有适度、克制、理性这些特点。两种精神相互敌对,这种分裂的生活让他陷入绝境。
正在他无路可走的时候,他在酒馆碰到赫尔米娜,将他带入了另一个世界,她教会了哈勒跳舞。赫尔米娜是一个非常具有酒神精神元素的形象,她集各种矛盾的特征于一身,例如她同时具有男性与女性的外貌特征,她虽然对当时的市民社会持批判态度,但另一方面她又能很好融入市民社会。这些对立又统一的特征体现了酒神打破界限的特点。舞蹈也是一个重要的酒神元素,对于尼采来说,舞蹈意味着酒神欢快的精神,在这种欢快的精神中,人们进入陶醉的状态,人在放纵中回归本真。
在赫尔米娜的引荐下,哈勒还认识了玛利亚和帕布洛。在与赫尔米娜和玛利亚的接触中,哈勒逐渐唤醒了他身上的酒神精神的另一面:比如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注重精神领域,他也意识到了身体的重要性,他开始正视身体本能的一些欲望,比如关于性的。在他们的影响下,他逐渐开始接纳并且融入市民世界。在帕布洛的引导下,哈勒进入了魔法剧院,他看到了自己内心潜藏的酒神精神,他也发现如果对酒神精神不加以约束,任其发展,会造成可怕的后果。比如他因为自身的本能——嫉妒,杀死了赫尔米娜。最后他还遇到了“不朽者”的代表:莫扎特。在莫扎特那里他学会了一种重要的处事方式:幽默。他认识到,只有通过幽默才能够将自己内心互相矛盾的特质——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相融合,而他还没有完全学会幽默,最终他决定再次忍受痛苦,面对自己内心的一切,以求得到最终的救赎。
哈勒的精神危机并不是个人情况,很具有代表性,这种内心的危机和挣扎涉及当时一代人,正像文中所说的那样:“如果我把他的自述只看做某个可怜的精神病患者的病态幻觉,那么我就要考虑是否有必要公之于众,然而,我看到了更多的东西,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录,哈勒心灵上的疾病并不是个别人的怪病,而是时代本身的怪病,是哈勒那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病。”在这个技术与功利横行的时代,传统的文化信仰遭遇着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一批知识分子感到彷徨与迷茫。此外,外部剧烈的社会动荡和文化碰撞给人的内心也带来一定的冲击。在外部和内部危机的双重刺激之下,人性变得分裂扭曲,一味地逃避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只有敢于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用幽默的态度,借助尼采所指的艺术才能将自己从危机当中解脱出来。
① 张佩芬:《黑塞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② 维基百科网:https://de.m.wikipedia.org/wiki/Erlösung.
③ 王宪平,白付伟:《简评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天中学刊》1995年第4期。
④ 〔德〕尼采:《悲剧的诞生》,赵登荣译,漓江出版社2003年版。
⑤ 韩耀成:《德国文学史》(第四卷),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⑥ 克冰:《〈荒原狼〉:一个时代的写照》,《集宁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