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代《竹谱》及其文化传承

2020-07-12李大强樊宝敏

竹子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画谱竹子时期

李大强,樊宝敏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91)

在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艺术体系中,竹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体现在人们的居所之中、膳食之中、画作之中、文辞之中等,成为各类人群抒发情感、寄托志趣的重要载体。“草木之族,唯竹最盛,亦惟竹之得于天者最清”。竹文化产生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美学、文学、艺术学、哲学等多个不同领域,都有关于竹文化的反映,早在先秦时期,竹文化便在对人的道德伦理评价中被喻以道德标杆,在此后的不同历史时期里,不同的社会背景、人文思想,竹文化所传递出来的喻意及其所要抒发的情感也有所不同。

1 竹谱的传承与价值

中国自南朝刘宋开始有大量竹谱流传下来,多达数十部,而竹谱的内容及其风格、思想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竹谱在早期是专门对竹子这种植物进行记录与描绘的园艺植物著作,后来不断发展,被文人墨客广拓其义,开始变成以竹谱为名的画谱,随后传播越来越广,开始针对整个社会进行出版,以版画竹谱的形式流传[1-3]。在此过程中,竹谱的内容、形制等越来越丰富,其所蕴含的艺术风格也越来越多样。

竹谱的变化过程并非只是文学、艺术亦或其他某一领域的变化而引起,它是中国竹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不断发展的直观体现。与此同时,竹谱的风格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流传越来越广,同样也是古代竹文化艺术魅力的延续,对于竹文化的传播、传承以及深化都具有积极意义。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竹子用处途径多样。早期是以食用为主、用作资源进行工具制作等,进而不断演变为代表着不同的喻意的意象,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借竹表达不同的志向、不同的观点[4]。以竹铭志,以竹喻德,竹子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物质,开始升华为一种精神意义、道德取向,坚贞、守节、君子等,这些都是竹所蕴含的重要意义,而这些美好的喻意经过历代的相传,已经深入人心,“竹”的文化特质便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并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5]。中国流传下来的竹谱是十分珍贵的典籍,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不同时期的竹文化,它是竹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记载,也是我们研究不同朝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竹谱所承载的不同思想的研究,对于研究历史文化以及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从有竹谱之后,通过竹谱对竹进行描绘与记录,文人墨客也借竹来传递情感、舒展情绪等,竹谱更成为我们对竹及竹文化研究的重要史料典籍[6]。中国的竹谱从戴凯之《竹谱》开始,各朝各代的竹谱一直在不断充实、完善、发展,比如李衎《竹谱详录》、陈鼎《竹谱》等,在此过程中,竹谱对于竹的相关介绍、描述也越来越详尽,对于竹的植物特征、生长习性、实用价值、分布地区等,都有详实记录,并且不断形成著作传承体系。竹谱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是中国竹文化跨时代的绵延发展,与此同时,它对于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自然博物史、艺术风格、艺术思想等多个领域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对流传下来的竹谱进行分析可知,早期的竹谱在记录的过程中是基于生产实际层面出发,比如戴凯之《竹谱》、李衎《竹谱详录》等,都是从实际出发对竹子进行描述与记录。戴凯之《竹谱》中对于竹子的品类、特征、产地、用途等有详细的描述。戴凯之开辟了竹谱先河,随后的竹谱多以其形制为模型进行丰富与补充。比如李衎《竹谱详录》中对于中国的竹子种类进行了十分详细的记录与介绍,对于不同品种的竹子从形态、画法、品性、价值等多个角度进行描述,涉及300余种。对于竹子的介绍,历代竹谱在戴凯之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直到清代仍在继续,陈鼎《竹谱》从名称、产地、用途等不同角度对竹进行介绍,甚至还将一些传闻逸事记录在册[7]。这些史料对于我们研究竹子的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

此外,竹谱还记载了大量的栽培技艺,这些技艺是中国古代人民在大量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对于竹子培育十分有用,很多技艺直到今天还在使用。比如戴凯之《竹谱》讲述的移栽母竹育新竹的方法,今天的竹子栽培仍然使用这种方法。宋代赞宁《笋谱》对竹子的种植也有相关的记录。竹谱中记录了大量的珍贵技术史料,这些不仅对于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竹子种植特征有重要意义,对于当代不同竹类的培育也有重要价值[8]。

2 历代竹谱代表作及其时代特色

中国的竹文化可追溯至原始文化时期,在仰韶文化遗址中便出土有带“竹”字符号的陶器,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文化遗址有竹编器物的出土。远古时期,竹子已经被人们用于日常的生活与生产之中。此后,竹器越来越多,使用的范围、使用的形式也不断丰富,其形态、工艺都在不断进步。上古三代之后,竹制的礼器、乐器、竹简、毛笔等不断出现[9],竹文化发展日趋复杂化。在此基础上,文学领域开始将竹子用于其中,喻君子之德,《诗经》中便有相关的诗句“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在这一时期,竹子用于文学之中,被比喻成君子之德、家族兴盛[9]。

两汉时期,竹子开始被赋予了人格化,在各种辞赋之中对于竹子的描述越来越多,而且不仅仅是对其进行描述,也不仅仅是用以喻德,开始利用拟人等形式,描述竹之美[10]。比如班固的《竹扇赋》《古诗十九首》都有相关描述,用描述人的词藻来描述竹,对其赋予人格,以竹铭志,以竹书格。

中国古代有大量以竹谱为名的典籍,专家与学者普遍认为南朝戴凯之所撰《竹谱》是中国第一部专记竹子的著作,视为第一部竹谱,在此之后,竹谱大量出现,历代竹谱有数十部之多(表1)。而其中一部分已然亡佚或无可考据,现存者涉及南朝、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出不同时代竹谱的特色。

表1 中国历代竹谱的基本信息Tab.1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Chinese bamboo manuals

2.1 南朝竹谱

戴凯之撰著的《竹谱》是南朝时期最具代表意义的竹谱,同时也是学术界普遍认为的最古老的竹谱。《隋书·经籍志》将其归于史部“谱系类”,但无详细信息。至《旧唐书》《新唐书》中对其作者戴凯之有详细记录。至左圭的《百川学海》、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时,称戴凯之谓晋朝之人。一直到清代王漠通过大量的考据之后指出,戴凯之为南朝刘宋人,这一观点也是目前较为公认的。戴凯之,武昌人(今湖北鄂城),他所撰写的《竹谱》主要内容是针对于竹子进行详细、专业的介绍,他给竹定性为“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对竹类植物生境、地理分布作全面而独到的论述,是世界上最早的竹类植物专著[11]。这一时期的竹谱以详细介绍竹之知识为主,更似服务于人们的实际需求。

2.2 唐宋竹谱

唐宋时期竹谱和竹文化更加兴盛。钱昱、吴辅、丁权等为宋朝时期竹谱编撰的代表,当时出现了大量的竹谱,但是依据相关记载来看,这些竹谱大多亡佚,目前保存良好地传承下来的竹谱只有赞宁《笋谱》和丁权《竹谱》。其中,赞宁《笋谱》属于植物著作,详细介绍竹尤其是笋的相关知识,比如相关的种植技巧:“其居东北隅者,老竹也。老种不生,生亦不滋茂矣。宜用稻麦糠粪之,不可饶沃植之。开坑深二尺许,覆土,厚五寸,除瓦石软柔之土为嘉。”而丁权《竹谱》则属于画谱,通过画的形式来记录竹。分析这些竹谱的作者可知,他们大多都是社会上层人物。至宋代,作者开始以画的形式创作竹谱,此时的创作者亦是以士大夫群体为核心,并且扩大了影响力[12]。在此咏竹、画竹之风日盛的情形之下,竹谱数量众多,但目前流传下来的却少之又少。

2.3 元朝竹谱

至元朝时期,竹谱大多是以画谱的形式存在,具有代表意义的有李衎《竹谱详录》、吴镇《墨竹谱》、柯九思《画竹谱》等,这些作品各有其特色,体现了元代的竹谱特征。其中,李衎《竹谱详录》记录内容详实,涉及各种竹类相关知识,从品类、形态、画法等,都有分类介绍,并且是首个图文并茂的竹谱。比如对竹根的描述:“竹根二种:凡散生之竹类,先一年行根而敷生,次年出笋而成竹。丛生之类,不待行根而频年出笋成竿,然须至次年方生枝叶也”。随后的《墨竹谱》《画竹谱》是以画谱的形式流传下来。除此之外,园艺植物类著作《续竹谱》也颇值得关注,它由刘美之所著,对竹的知识有详细介绍,描述十分生动形象,如:“见巨竹千万竿,围皆二丈余,有三十九节,节长二尺许”。

元代竹谱的重要特征是墨竹画迎来其全盛发展时期,李衎、管道升、柯九思、顾安、赵孟頫等大量的墨竹画大家涌现,创作了大量的墨竹画[13],这是在宋朝图文并茂竹谱的基础之上,结合时代特色发展而来。

2.4 明清竹谱

明代的竹谱传承了元代的画谱特征,主要是以画谱的形式流传,代表性的有高松《竹谱》、黄凤池《集雅斋竹谱》、程大宪《程氏竹谱》等。与元代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画谱在其基础之上进行了演变,以版画图谱的形式进行出版,面向社会大众大量发行,更类似于一种图书。

经历了明代的面向大众发行之后,至清代,竹谱更加丰富多样,不同形式、不同版式、不同内容的竹谱纷纷呈现,不仅有专门介绍竹子的园艺植物著作,同时也有图谱、版画等形式[14]。其中有代表性的为陈鼎《竹谱》、李渔《青在堂竹谱》。由于清代竹谱存在着不同的形式,用途也有所差异,至此,竹谱开始了分途发展,这是时代发展之下的必然。

3 历代《竹谱》思想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3.1 竹韵之萌芽

通过前文所述可知,在远古时期,文学作品中对于竹的描述是以铭志、喻德为主。早期的竹主要是食用,后开始被用于誉人之品格、德之雅致,一直到两汉时期,竹被赋予人格,用以歌咏志向[15]。这一变化过程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在远古时期,文明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之下,人们以生存为主要目标,竹子的最大用途为“食用”和“打造器具”。而于先秦时期,文人以明德、知理为尊,竹便用于喻指品格与道德,通过竹这一意象,形象地比喻美好的愿望。到了两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竹便成为文人墨客寄情之物,竹也被赋予人格,通过对竹的描述,表达情感。

3.2 竹谱之诞生

作为编撰中国可查的首部竹谱之人,戴凯之的详细事迹无法具体查实,目前对于其个人生平的了解仅能凭借前人考证。据南宋晁公武《读书志》记载:“凯之字庆预,武昌人”。其为南朝刘宋时人,文采出众,在朝中曾任参军、南康相等相应的职务。其晚年于扬州编撰出《竹谱》,开创了竹谱先河,也有其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最具乱世特色的时期之一,社会黑暗,政权纷乱,世事艰难。在此情形之下,文人墨客无意仕途,或者是仕途受挫,更钟情于自然山水之间。竹子自来有挺拔之姿、君子之格,与这纷乱黑暗的现实形成了巨大的反衬,自然而然成为人们追捧、寄情之物[16]。“竹林七贤”便由此而来。

在这一时期,人们对竹的追求是对其品格的向往,素雅、有节、傲霜、清幽、不屈,文人墨客借竹咏志,寄情竹赋,从而避乱世于自然之间,赏竹、赞竹成为一时雅志,通过咏竹、画竹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高洁志向,竹的地位被抬至极高[17]。它体现了人们的价值取向与人生态度。

戴凯之的《竹谱》可谓应运而生,自此打开了中国竹谱之门,其《竹谱》以韵文的形式进行描述,对于竹子的形态、生长、品类、用途、分布等进行了十分详尽的记载,与这一时代的文化背景与思想价值取向相契合。

3.3 竹之人格

唐宋时期是中国竹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出现了大量的竹谱作品,相关知识更加丰富。

唐朝的诗歌是其重要的文学表现形式,大量优秀作品流传至今,竹的意象频繁出现在诗句中,比如陈子昂《修竹篇》、杜甫《苦竹》等等,而竹画也开始盛行,尤其墨竹画,一时风行。至宋代时期,画竹更是成为一种时尚潮流,文人墨客对于写竹、画竹呈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胸有成竹”便是由这一时期出现的典故。

这一时期,竹子不仅仅是文人墨客、士大夫抒情与铭志的作用,它已经被内化为自身人格,形成了一种“我与竹同体”“竹与我同格”的思想。杜甫的《苦竹》便是如此,诗人借助于对竹子的描述,所表达的是其对自身的叹息,明写竹,实写作者本身,实现了竹我一体。画家文同亦有相似的言论,他指出“竹如我,我如竹”,将竹与自身相比,形成一体。苏轼的“一日不可无此君”“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表达对竹的无限钟爱。徐庭筠的“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诗句,则以竹之性赞美人的谦虚美德。竹被普遍地赋予人格,且是与创作者同格,同时,竹所代表的美好意义与品格,也成为了文人士大夫风雅必涉之物。

竹文化在唐宋时期的兴盛,与其时代背景密不可分。在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稳定,经济繁荣昌盛,文化多元多彩,中国的传统文化进入鼎盛时期,而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竹文化的发展亦是飞快[18]。对于竹子的加工与使用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多样,人们对于竹子的认知不断深入。尤其是宋代时期的种竹技术取得重大成绩,相关的技术一直流传后世。

人们对于竹的刻画已经不再局限于文字的咏赋,开始朝着绘画的方向发展。如果说唐代是诗作咏竹为长,那么,宋代便打开了画竹之风,尤其是墨竹画,一时风靡,并一直延续至后世,对于元代竹之画谱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4 竹之画作

随着竹文化的不断深入发展,画竹在宋代开启大门,至元代时期,竹画迎来其鼎盛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里的竹谱多是以画谱的形式存在。通过对竹谱作者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一个共通之处,这一时期的作者,一部分是官员兼画家,一部分是隐逸画家,比如李衎在朝为官,管道升为魏国夫人,吴镇为清高孤洁的隐逸之士。

这类人的画谱所表达的思想亦可从画作中体现出来。元朝为蒙古人统治,这些士大夫通过墨竹画,宣扬竹的风骨与气节,喻发内心不平与忿懑。他们生于这样的时代,对于朝局无回天之力,便寄情画作,以竹铭志。因此,墨竹谱在元代的盛行及其所传递出来的思想意义,与元代的时代背景与政治背景是一致的。

元代竹之画谱所画者不仅仅是竹,更是竹所代表的喻意,还有士大夫的内心郁结,这一时期竹之画谱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长期以来在艺术学、美术学等领域备受关注,并且成为了研究者研究元代绘画的重要史料依据。与此同时,不同于文字描述的竹谱,竹之画谱的出现令竹谱的形态更加多样化,丰富了竹谱的内容,令人们通过不同的创作形态来感觉不一样的竹之文化,更是为后世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珍贵史料。

3.5 竹之世俗

明清时期的竹谱数量众多,其形式也开始进一步发展,其竹之画谱大多是木版雕印,是针对于社会大众进行出版发行的画谱,在普通社会大众群体里便有广泛流传。高松、胡正言、黄凤池等人的竹之画谱在这一时期十分盛行,这一现象表明,竹之画谱已经不再只是士大夫、文人墨客之间的雅致之事,普通百姓也可接触到竹文化,换而言之,竹谱及竹文化在朝着世俗化方向发展。

这一发展势态与明清时期的社会发展有必然联系。明清时期商业得到了繁荣发展,城市经济达到较高水平,朱门大户、市井胡同等,都开始出现奢靡之风,而咏竹画竹之风依然延续下来,画竹大家层出不穷。如郑板桥《竹石》诗,对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品格和君子人格给予高度赞美。但是,这一时期的“画竹”,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咏志、铭情,它开始成为商业之物。竹文化的高洁、气节、风骨等依然存在,但是“画竹”已经成为画家的收入之一,它所体现出来的思想不再仅仅是竹的精神层面寓意,开始朝着世俗商业方向发展。

竹文化的欣赏从士大夫、文人墨客开始延伸至普通居民,并成为了一种商品。在此情形之下,竹文化落入世俗,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它不再仅是一种道德标杆、人格内化、情感寄托,它开始演变为一种审美意识与审美情趣,代表着普通民众对于艺术的欣赏[19]。当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时,他们的艺术审美需求也会随之而上升,因此,竹之画谱的版制印刷与这一时代的实际需求相吻合,再加之印刷技术的发展,也为竹之画谱的大范围推广提供了条件。

竹谱的大范围印刷普及,竹文化也发生着变化,竹之格也开始逐渐被淡化,当一种文化开始普及众人,其身上的高雅之格也便会随之消弥。王艮指出:“圣人之事即百姓日用之事,圣人之道就是百姓穿衣吃饭”,换而言之,至高点的文化,当时已经成为平民化的存在,市民化的大背景下,竹谱的买卖、出版等,都成为常见之事,竹文化也逐渐世俗化。

4 竹谱发展所体现出的历史规律

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特殊的意义,自古便与高雅、气节、风骨、隐逸、傲骨等美好寓意关联在一起。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竹不仅是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材料,同时还在文学、绘画等不同的艺术形式中象征着不同的意义,并在整个社会层面传递着不同时代的审美意识与人格理想。竹诗、竹画具有时代特色,同时也与创作者的态度与心境、创作意图有直接关联[20],而竹谱更能体现出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特质、文化思想,从这些思想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窥见历史的发展规律。

竹谱早期属于文本形式,戴凯之的《竹谱》主要作用是记录、介绍竹的相关知识,属于园艺植物专著类作品。在此之后,竹谱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再至出现画谱之后,其艺术性达到鼎盛,在元代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竹之画谱风靡在士大夫、隐逸画家之中。至明清时期,印刷技术、竹文化、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版画图谱开始大量发行,竹文化不再只是士大夫之流所欣赏的高雅之物,竹之世俗化也成为大势所趋。

竹文化的发展,经历萌芽、发展、鼎盛、衍生、大众化几个步骤,这与一般的文化出现到普及的过程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只是竹文化用了千年历史文明之久。

竹谱由文字演变为图文并茂,再演变到竹之画谱,经历了艺术形式的不断发展与变化[21],在此基础之上,明清时期的竹谱开始以木版雕印的形式进行印刷,在社会普通大众群体中广为流传,至此,竹谱以及竹文化由曾经高高在上的雅致之姿,成为世俗可买可卖、人可购得的大众文化。

竹文化及竹谱的不断演变发展过程,与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发展及历史发展的规律保持一致。因此,研究竹谱,对于各个朝代的竹文化、历史文化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分析,更能窥见历史滚滚向前的轨迹[22-23]。

综上,竹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远古时期开始,竹便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作用,并逐步在文人笔下以铭志、寓德,进而被赋予人格化,成为士大夫高雅之好,随后出现《竹谱》,并在南朝、唐、宋、元、明、清时期得到持续不断的完善与发展。通过研究不同时期的《竹谱》及其思想意义,我们可以窥见不同时期竹文化以及社会习俗发展的规律。历朝历代不同形式的《竹谱》是十分珍贵的历史典籍,对我们研究历史文化和竹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画谱竹子时期
[法]蒋友仁《中华造纸艺术画谱》中的造竹纸图(之晾干纸)
论晚明书籍的设计与审美
——以《诗馀画谱》为例
《宣和画谱》由宋入元传播考①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竹子的中间,为什么是空的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