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软雕塑的材料运用与情感表达
2020-07-12钱杉杉
钱杉杉
西南民族大学
一、软雕塑的界定与发展
(一)软雕塑的界定
英文中软雕塑为soft sculpture,前身是平面壁挂艺术,它虽然脱胎于壁挂,却高于壁挂,发展成了更高层级的立体艺术,同样也可以称为现代纤维艺术,现代社会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硬质材料所制作的雕塑不再是记录保存的最优选,使得雕塑的意义从旧概念中脱离出来,全新的形式全新的思想如雨后春笋诞生出来,软雕塑由此而生。软质材料出现在雕塑世界,这种全新的雕塑类型已经不是“雕塑”二字可以准确形容的,在这种情况之下“软雕塑”这一涵盖着全新概念的名词应运而生。
(二)软雕塑的发展
艺术的发展历史中,19世纪出现以综合材料为本体语言的雕塑,但是“软雕塑”还未能作为概念出现在大众视野里,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期才在波普艺术家的手中获得广泛关注。
第一件软雕塑作品是1916年达达主义先驱艺术家马塞尔·杜尚在展览上展出的一副打字机的外套,但是这件在达达艺术中极为重要的作品在当时并不被认可,被人评价为艺术现成品。而真正被称为软雕塑作品的《地板上的汉堡》是在20世纪60年代波普艺术家克拉斯·奥登堡所作,使之从平面艺术发展为立体艺术,这件作品让人们对过去雕塑材料的特性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一个新的名词——软雕塑诞生了。软雕塑不仅打破了对传统雕塑坚硬的固有思维,本身自带的柔软性不仅让人感到舒适亲切,也能带来全新的设计感,此艺术形式得到了众多艺术家的青睐,初由奥登堡等波普艺术家制作,但后来在极简抽象艺术家和过程主义艺术家如罗伯特、莫里斯的手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
二、软雕塑的材料选择以及情感表达
(一)软雕塑的材料选择
随着软雕塑艺术的不断蓬勃发展,对材料的探索与追逐的热情也使艺术家视野变得更加开阔。纤维材料是最早被艺术家用于在软雕塑艺术中的材料之一,也是用得最多的,横空出世的纤维材料冲击了人们对雕塑的传统观念,于是愈来愈多的新且有趣的软材料出现在视野里,不单单是局限于纺织品、纤维、纸张、皮毛等材料,被运用在软雕塑创作之中也有比较柔软的金属丝、金属网等材料。
截至目前,软雕塑材料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种是纤维材料,纤维材料分天然材料和化学合成材料,如动物皮毛、毛毡、尼龙等,是软雕塑艺术中最早运用的材料之一;第二种是综合材料,如钢丝、木头、乙烯基、胶乳等化学用品;第三种是就各式布类材料,即所有与布有关的纺织品,如棉布、帆布,毛巾等。
(二)材料在软雕塑中的情感表达
软质材料所制成的软雕塑相比较于硬质材料而制成的硬雕塑优势在于给观者带来更强的亲和力与生活熟悉感,与传统硬质材料雕塑相比,软雕塑能给观者视触觉带来独特体验,给以慰藉,人与雕塑之间的距离在无形之中被拉近了,让人们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从容欣赏软雕塑艺术作品,更好地体现了属于软雕塑作品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艺术源于生活,许多生活用品能带给艺术创作者灵感,运用自身掌握的技能,或者全新的手法进行艺术化,如纺织品、纸张、植物纤维等,通过对软质材料进行编织、粘接、捆扎等方法来塑造出立体独立的艺术形象。由此来展示艺术家所想尝试表达的东西。软雕塑则借助软材料不同密度、不同形态、不同肌理、不同厚度,以及独特的可塑性,同样可以创作出不负于传统雕塑的艺术形体,从线、体、面等多种组合穿插构成全新的空间艺术语言。总而言之,材料是艺术家在软雕塑中表达作品的重要媒介,如何最优地表达作者的个人情感以及社会现象是选用使用材料的关键点。
三、材料作为语言在软雕塑中的实际表达体现
众所周知,德国帝国国会大厦是德国历史悠久的建筑,也是铁与血统一的象征,战后,德国政府耗资7500万马克修复了这座大厦,并将其作为国家议会的所在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展出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战结束50周年,人们心中坚硬铁血的旧帝国象征被10万平方米的银色面料和1.5万米的绳索包裹住,当所有华丽琐碎的装饰以及无情战争带来的伤痕被柔软的尼龙布进行最基本的抽象包裹后,以全新的形象姿态在阳光中呈现出令人惊叹的朦胧壮阔之美。这件被柔化后的大地软雕塑表达了德国对战争的反思与忏悔,未来将以全新姿态来面对世界的期望。同时,也治愈了战争带给德国人民的伤痕,饱受摧残的战后老人他们的心被柔软所包裹起来。
现如今,雕塑拥有多样的表达形式与方式,材料也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更新。本文所概述的表达方式相对于软雕塑庞大的概念与体系也是九牛一毛,只是希望通过对软雕塑材料实际运用案例进行分析与总结,给予感兴趣者一部分借鉴与一点点启发。眼下艺术与科技不断地融合,使其上升与想象的空间不断扩宽,我们不应该墨守成规,而是应该大胆创新,将科技带来的新型材料为我所用,以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也用心去感受其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