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本位彰显温暖底色
——《中国儿童电视剧发展史》简评

2020-07-12

大众文艺 2020年24期
关键词:儿童剧成人美育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成都 610500)

一、引言

儿童不单单是一个幼小的个体,就群体而言,儿童的成长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成长至关重要。然而,我国儿童文化领域的研究尚薄弱,尤其理论学术方面的研究严重滞后。儿童文化的理论研究,需要一大批科研人员不断为之努力。王利剑教授的《中国儿童电视剧发展史》从儿童电视剧方向着手,对中国儿童文化的学术研究进行了有力的丰富,对我国儿童电视剧领域的学术研究做了较为扎实和系统的总结,并探讨了中国未来儿童文化的健康发展之路。

提到中国儿童电视剧,21世纪以来较为出色的代表有《小小飞虎队》《家有儿女》《快乐星球》《巴啦啦小魔仙》《小兵张嘎》等作品,这些作品凭借其特有的内容和形式获得了一代人的喜爱。尽管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都可以列举出自己较为熟悉的儿童剧剧名,也能就相关剧目相聊一二,但对于中国儿童电视剧的整体发展,许多人是较为模糊的状态。《中国儿童电视剧发展史》梳理了最近几十年来中国儿童电视剧的发展状况,对儿童电视剧的发展进行了相关探讨,从儿童剧的界定、特征,再到各个阶段的发掘探索,提出了系列历史反思,并在基础上解析出更多儿童影视的创作、传播理念,以及相关学术的研究方法、中国儿童文化的发展理念等大量内容,颇具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启发价值。

二、儿童电视剧离不开儿童本位

(一)儿童电视剧是“以儿童为主要传播对象的电视剧”

历史中有不少中国学者对儿童剧的定义有自己的看法,在分析总结诸家观点的基础上,该书认为“儿童电视剧就是以儿童为主要传播对象的电视剧”[1],这较好地阐释了儿童剧的含义,同时涵盖了对于儿童电视剧的一个美好愿想。该书还旗帜鲜明地反对将儿童题材电视剧与儿童电视剧混淆起来的观念,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儿童为主要传播对象的电视剧”这一更为科学简洁的儿童电视剧定义,并深入阐释了“是否是儿童电视剧”与“儿童电视剧是否优秀”两个理论命题的区别,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观念纷争和理论混淆。

儿童电视剧,包括三个关键词“‘儿童’‘电视’‘剧’”[2],放在第一位的就是“儿童”。无论是儿童电视剧还是准儿童电视剧,低幼电视剧还是少儿电视剧,创作者的创作始终要考虑到儿童的需求。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如果忽略了儿童的感受,那么国家未来也会不容乐观。充分健全儿童的人格、培养儿童高尚的品格,这是培养一个国家和民族高尚情操的重要之路。每个人都有童年,所以创作者的儿童观、童年观、儿童文艺观非常重要,要用真善美、爱的教育给儿童安全感,儿童电视剧充分考虑儿童的精神需求刻不容缓。

另外,儿童的学习能力非常强,任何一个微小的事件都有可能成为儿童学习新事物的源泉,儿童不仅仅通过观看儿童电视剧获得满足,还可以通过儿童电视剧来增加自身的认知,丰富自身的视野。因此,儿童电视剧的内容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身心发展,只有将儿童作为主要的传播对象,将儿童放在第一位,儿童电视剧才能发挥它在社会中应有的作用。

(二)成人本位与儿童本位的关系

《中国儿童电视剧发展史》这本书多次就“儿童本位”向各群体提出了呼吁。几乎所有的儿童电视剧都是成年人所主导创作的,成人文化通过儿童电视剧不断渗入儿童。儿童在社会中的地位长期得不到重视,成人本位的思想占领着整个社会,这对于社会发展必然有害。

“社会让成人扮演监护人的重要角色:让他们对儿童进行教育,并帮助儿童发展与成长。”[3]成人与儿童的关系应当是和谐友爱的,而非相互对立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儿童也有着一种希望自己动手的能力。任何事都由成年人来控制主导,那儿童也得不到相应的锻炼,又谈何成长呢?成人本位与儿童本位看似是一个对立的问题,实际上是完全可以通过成人的相应让步来得到一定协调的。儿童电视剧虽由成人主导,但完全可以坚持儿童本位,这样制作出来的电视剧更可以拉近成人与儿童之间的距离,将原有二群体之间的一些隔阂打破。

儿童心理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与成人心理有着较大的差异,成人所能接受的许多事物,对于儿童来讲,可能并没有那么合适,甚至会伤害儿童的心灵。适合儿童且受儿童所喜爱的事物,往往因儿童自身力量薄弱,长期得不到重视,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所喜爱的事物往往也有较大的差异。“对成人来说,儿童的心理是一个极其深奥、极其难解的谜。而要解开谜团,就必须对儿童采取一种全新的态度,必须要增强对自己的责任感,必须成为一个研究者,而不是一个呆板的管理者或专制的评判员。”[4]这样的思想,需要一批又一批专业学者、专业人士的呼吁指导,同时也需要规则制订组织的支持,还有创作人员的有效执行。因此儿童电视剧的主导群体了解儿童心理发展规律、重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十分有必要。

儿童除了心理的独特性外,他们的反应速度与反应模式与成人也有所不同,儿童往往跟不上成人的步伐,对于很多事物的理解也通常一知半解。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方面,儿童电视剧需要对儿童的理解能力有所考虑,让儿童能够真正看懂。同时,儿童电视剧又不得不考虑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也是有所差异的,因此儿童电视剧需要做到坚持儿童本位,把握好受众的定位问题。

(三)儿童美育与温暖底色

关于儿童的审美教育以及温暖底色的问题,该书在许多地方都有提及,对我国儿童电视剧未来的健康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指导价值。很多时候创作者总是将儿童电视剧视作教育的工具,“然而,儿童电视剧不是教育,儿童电视剧对儿童的引导功能应该以审美的方式进行”[5]健全国民人格的培养,离不开美育;民族未来的培养,更离不开美育。“美育属于人文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完满的人性,使人超越‘自我’的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获得一种精神的解放和自由,回到人的精神家园。”[6]因此美育应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且伴随人的一生,儿童的美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当代儿童处在一个全媒体时代,美育是儿童电视剧的表现手段,儿童电视剧往往因其特有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深得儿童喜爱,同时,儿童也在潜移默化当中提升了自我。

美育使儿童自由活泼的成长,充满欢乐蓬勃向上,这又同时是温暖底色的表现。创作者的儿童观、童年观、儿童文艺观显得尤为重要,将“真、善、美”倾注于儿童电视剧,给予儿童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是创作者应该去做到的。成年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他人和社会的关怀,更不必说儿童了。儿童的身心尚处于不成熟的状态,在情感上则需获得更多的温暖。温暖同时也是可以传递的,儿童感受到他人给予的关怀以后,往往也会推己及人。因此儿童电视剧中的温暖底色不仅仅温暖了儿童,与此同时也温暖了整个社会。

三、中国儿童电视剧的现状与未来

(一)中国儿童电视剧的困境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总是骨感的,社会的飞速发展,商业化的趋势、网络时代的来临,将儿童过快置于这样混乱的环境中,不仅儿童需要适应,连成年人都需要适应。商业化带来内容的虚,作品往往没有太多内涵,儿童长期看这样的作品对他们以至对人类的未来将有何影响,非常值得我们研究与反思;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是否适宜儿童观看,如一些暴力、色情画面的出现;偏远农村地区儿童对于儿童电视剧的接收也许没有想象中的乐观;儿童过早接触新媒介,导致儿童心理往往早熟,成年人还将儿童当作那个儿童,这种思想也应该转变了。当然,不是每一部儿童电视剧的制作和传递都能做到尽善尽美,但是依旧有这样的人士在不停为做出优秀的儿童剧而努力。

(二)中国儿童电视剧的时代要求

字里行间,读者都可以感受到《中国儿童电视剧发展史》对于儿童的温暖关怀,但无论怎样的儿童电视剧都要在它所处的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进行呈现。每个时代,儿童剧所呈现的现象都有所不同。1958-1977中国儿童电视剧的草创期,极“左”思潮中儿童电视剧相对繁荣,儿童电视剧独立性也初步显现。到了1978-1992中国儿童电视剧的探索期,在改革开放和全民族对文化知识和文学艺术热情高涨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儿童电视剧也获得了积极的发展,开始了对自身艺术规律更自觉的探索,主要表现在儿童电视剧的选题方面。1993-2003市场经济时代,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正式确立,主导文艺思潮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多元化格局,儿童剧题材更加多元化。21世纪以来儿童电视剧出现了更加商业化,偶像化策略等现象。不难看出,时代总是会影响着中国儿童电视剧的管理、创作和传播的,它像个大锅炉一般,容纳着不同的经济、文化、政治情况。不论是哪一个时代,儿童电视剧都不能忘了“儿童本位”这个重要原则。

四、结语

《中国儿童电视剧发展史》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作为一本史类书籍,在历史叙述和作品举例方面都非常仔细严谨,但总体上作者个人情感的抒发却过于浓烈,甚至与史学的客观性有一定的冲突。当然,这一缺点也许换个角度看也是优点。正是在浓烈的情感之下,读者更能感受到对儿童关怀的责无旁贷,也正是在这样的专业理论指导下,中国社会的相关群体才会有所感悟、有所借鉴、有所行动。中国儿童电视剧的发展离不开各类群体的共同努力,坚持儿童本位,考虑儿童的各项需求,并给予他们最大的温暖与关怀,这是整个社会都应该做到的。儿童剧始终是“以儿童为主要传播对象的电视剧”,所以对于儿童剧的管理、制作、发行等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点。“坚持儿童本位”的观点,也理应延伸至其他相关方向的研究,如关于儿童剧音乐、儿童剧配音、儿童剧在城市和乡村的传递等话题。相关话题的研究可以给学术界带来更多的影响,一些科学的研究成果也会给儿童剧带来更多有力的指导。

总之,该著作以史为主、以史带论、史论结合,对中国儿童电视剧的总体发展历程和得失进行了全面总结,对中国儿童电视剧的理论和实践,以及中国儿童电视艺术事业整体的进步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愿我们都能如儿童般,通过我们的专业知识呵护儿童,用我们的爱培养中国的未来。

猜你喜欢

儿童剧成人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浅谈文化产业化背景下儿童剧的深度开发
成人不自在
我的妈妈是儿童剧演员
发展与反思—儿童剧的发展路径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儿童剧演出团体常驻购物中心
Un rite de pa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