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筝演奏三重音色的学理阐释与技法探究

2020-07-12

大众文艺 2020年24期
关键词:欣赏者古筝演奏者

(安徽省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安徽安庆 246052)

古筝是有着悠久发展历史、丰富表现能力、深厚文化内涵、极具传统特色的我国民族传统弹拨乐器。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历代先民一方面通过古筝演奏表达着内心情志,寄托着对自然世界的思考和对人生社会的体验;另一方面谱写了众多古筝乐曲,发展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演奏技巧,成为中华传统音乐宝库中的珍奇瑰宝。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1]与这一要求相适应,古筝乐理研究急需改变传统乐理重体验轻研究的弊端,运用现代音乐理论,丰富古筝演奏的学理阐释,并进一步推进对古筝演奏技巧的实践分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提供坚实基础。

一、古筝三重音色的理论内涵

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演奏者将日常体验与人生思考,通过乐器的演奏和声音的变化,传达给欣赏者,引起双方感官与心理方面的共鸣。在演奏与欣赏两级之间,完整的音乐演出讲究声音的美感,即良好的音响效果。具体到古筝演奏来说,演奏者要掌握正确的弹奏方法,具备熟练的演奏技巧,使演奏的乐曲既要有良好的音质,又要有丰富的音色变化,还要有强弱转换的音量对比。其中,毋庸置疑,音色是演奏过程中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关键环节。

就物理属性而言,音色是指声音的色彩和特性,是由发声体振动而产生的声音波形特征。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界声音,乐器音色作为音乐语言构成要素之一,是音乐表现力的重要因素,是每个演奏家所追求的音乐品质。音色能够塑造多样音乐形象特点,描绘自然场景中的潺潺流水声、鸟儿鸣唱声,进而刻画人物内心感觉与抽象理念世界。同时,音色还能够美化旋律,恰当表现乐曲情感的作用。

1.三重音色理论的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音乐理论很早就认识到音色的重要性,并进行理论上的概况与探索。《礼记·乐记》将音乐演奏及欣赏过程提炼为“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2],非常明确地将一次完整演奏,总结为三个要素:声、乐、心。这一论断,既符合音乐演奏的实际情况,也符合现代音乐理论关于音色的研究成果,构成了三重音色理论的理论渊源和早期雏形。无独有偶,黑格尔对音乐也有类似卓识,认为音乐“成为由绘画所用的抽象的空间感性到诗的抽象的心灵性之间的转捩点。”[3]可以看出,黑格尔同样认为,音乐是由三个方面构成,即空间感性-音乐-心灵性。按照这一思想创见,结合现代音乐理论,可将古筝演奏音色总结为三个方面,即基本音色、变化音色和心理音色。

基本音色,是基于乐器物理属性的感性特征,是演奏者通过乐器弹奏所呈现出来的直观声音。基本音色是变化音色和心理音色的物质基础,初步体现出演奏者掌握驾驭乐器音色的基本功力。变化音色,又称为应用音色,是指演奏者在音乐表现中所使用的符合音乐内容、情感和风格的各种音色。变化音色能够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演奏者的指法技巧和演奏功力。心理音色,是基本音色和变化音色在演奏者和欣赏者心理上所完成的投影,是演奏者通过乐器音色、与欣赏者所共同唤起的情感体验与心理共鸣,也是鉴别实际音色效果的最终尺度。

上述三重音色中心理因素是最为核心因素。

2.心理音色的核心作用

心理音色是三重音色理论的核心,也是判断乐曲完成水平、衡量音乐层次高低的最终标准。心理音色虽然无形无质,却有着最高层次的存在性,是伴随着演奏起始、过程和终结的整个过程,始终盘旋存在于演奏者和欣赏者的心灵之中的。在演奏初始阶段,心理音色引导演奏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去创造相应的音色。《礼记·乐记》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2]在演奏过程中,心理音色作为一种尺度和分寸,帮助演奏者避免偏颇、维持在相对恒定的音乐感受和情绪境界之中。在演奏结束时,心理音色应同时营造在演奏者与欣赏者的心理世界,并成为判断演奏成功与否、欣赏水平高低的标准。因此,演奏者要重视心理音色的培养和训练,不断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将自己的心理音色达到实际音色所要求的高度。

二、拨弦技法的实践分析

按照三重音色理论,分析古筝音色的影响因素,最为关键的是拨弦的技巧。

欣赏者是通过听觉接受声音中的音色要素,再由大脑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确定音色的优美程度。即使在同一架古筝的同一根琴弦上,演奏者采用同样的力度、速度、指法、触弦深度,但在同一个触弦点上采用不同的用力方向拨动琴弦,最后形成的音色都是有很大区别的。当采用垂直于筝板的平面向下拨弦时,音色是坚实、刚强并且前后声音是统一的,但音量不大,音质稍稍有些扁;随着弹奏用力方向的改变,古筝音色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由坚实刚强变得明亮且有弹性;与此同时,音质也变得圆润并且饱满。当拨弦的用力方向变化到垂直于筝板方向向上时,古筝的音色便由明亮转化为飘逸,并且由厚实转变成空灵。可以说,拨弦用力方向的纤毫之变,对古筝演奏音色都会产生天壤之别,最终影响着音乐演奏的实际效果和艺术境界的完成质量。

以古筝作品《瑶族舞曲》为例。这首古筝作品,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生动歌舞场面,全曲共分三段。

第一段的第一主题旋律,表现的是在朦胧夜幕中,瑶族人民聚集在月光下穿着盛装、打着长鼓的场景。这里可采用双手无名指向斜上方拨弦,同时采用浙江派的大拇指奏。接着,乐曲先是表现了一位窈窕少女翩翩起舞,然后是婀娜多姿的姑娘们纷纷加入舞蹈行列情绪逐渐高涨的情景。此处演奏可用稍向斜上方和垂直于琴板、琴弦的前后运动的两种方向交替拨弦,能够弹奏出主题幽静委婉、音色飘逸。接下来,可用垂直于琴板、琴弦的前后运动方向的拨弦方法,弹奏由主题衍变的粗犷热烈的旋律,音色欢快明亮,恰似一群小伙子情不自禁地闯入姑娘们的舞列欢跳起来,尽情抒发着内心兴奋热烈的感情。

第二段是3/4拍富有歌唱性和跳跃性的节奏音型旋律,音色时而清脆明亮,时而柔和甜美。此处演奏可用与垂直琴板的方向成小角度向斜上和向下两种方向交替拨弦,让人感到恰似一对恋人边歌边舞,刚柔相织,互相表达爱慕之情,正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第三段音乐,再现了第一段主题,表现了人们纷纷加入了舞列,欢跳着、旋转着、歌唱着的场面,音乐气氛越来越热烈,越来越奔放。此处可采用向斜下方拨弦的方法,其音色饱满有力,最终使乐曲在以强烈的摇指推向高潮后结束。

拨弦用力方向,是影响古筝演奏音色、心理音色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古筝演奏的表现方法和技巧的基本组成部分,能够表现出乐曲不同意境和内涵所需要的音色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日常训练中,演奏者在三重音色理论的指导下,营造乐曲思想层次和艺术氛围,设计乐句、片段的拨弦用力方向,可以得到恰切妥帖的听觉效果。

三、提升艺术素养的实践路径

在三重音色理论的指引下,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思考,并且采用以下路径,能够提升演奏者与欣赏者的艺术素养与文化内涵。

1.提升理论素养,培养美感精神

真、善、美、是人生理想、也是艺术极致。古筝作为一种民族传统乐器,寄托着中华民族历史先民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理解方式与角度。古筝三重音色理论是古筝演奏艺术中具有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理论学说。深入挖掘、阐释以古筝为例的三重音乐理论,既能加强对古筝这一乐器的理解和把握,更能由此而洞悉我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奥义与精髓,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素养与美感精神。

2.深入观察生活,增加文化底蕴

音乐创作来源生活,演奏者与欣赏者要有丰富的生活感受和深刻的人生体验,才能进行场景与境界的还原以及再创作。如乐曲表现的巍峨耸立的高山,演奏者与欣赏者不仅要细心观察体会山岳高耸入云的雄伟气势,还要能够想象出山谷幽深的宁静,才会由心而发的弹出和领悟与音乐作品相吻合的音色。又如乐曲表现清澈流淌的河流时,演奏者与欣赏者就要更多留意叮咚的泉水、潺潺的小溪、浩瀚的江河,才能把巍峨的山峦、潺潺溪水、浩瀚江河的千姿百态表现和想象得淋漓尽致。

3.熟练掌握技巧,丰富艺术体验

专业的古筝演奏者不仅要具备艺术的鉴别力和听觉力,积极发挥创造性,把对作品的理解更深刻地在乐器上再现出来,同时还要经常研究不同风格筝曲及演奏家的独特音色,以提高音色技能。演奏时要聆听、研究所弹奏出的音色并及时调整,使之不断接近真实的音色标准,与作品内容、风格相统一,最终完美无缺地完成作品的演奏。

总而言之,学习古筝时,需要用脑练筝、用心弹曲,只有身心放松、自然和谐,才能使乐曲的音色变化准确,弹出符合作品的“心中之音”,古筝演奏艺术的音色才能扣人心弦。宋代苏轼著名的《题沈君诗》有名句:“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4]“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音乐境界,不能仅靠技巧和乐感完成;只有技巧、乐感、审美体验加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相同共济,才能达到理想的艺术境地。古筝三重音色理论正是将多种因素综合协调、充分提炼才形成的,这一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特色的音乐理论,应该在指导古筝创作、演奏、研究与欣赏等方面发挥引领、启发作用,为古筝艺术的繁荣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猜你喜欢

欣赏者古筝演奏者
我终于会弹古筝了
留出想象的空白
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与建议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第一次弹古筝
古筝
从日用瓷出发谈理念对欣赏者的意义
我的古筝之旅
教师听课时身份的转换
浅析钢琴演奏过程中如何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