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山之语
——浅谈湘西苗族民歌演唱特色三部曲
2020-07-12
(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海南海口 570100)
一、湘西苗族民歌演唱特色之形成
1.湘西苗族民歌的生成
苗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最具特色能歌善舞的民族之一,也是最古老最早定居的民族之一,有着自己的文化底蕴。它的民族音乐也是我国重要的组成部分,湘西苗族人一代又一代的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把苗族本土音乐传承下来,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古老、神秘、悠远,然而这种湘西苗歌它不仅受到了地理与自然因素的影响,更是把人文和历史还有多元文化的因素相互吸纳,从而对苗歌的产生、发展、特征有了突出的影响与变化[1]。
2.地理与自然环境
这块大湘西土地上苗族人口有85万,其主要分布在凤凰、花垣、吉首、麻阳、保靖和古丈等县市,这里山地丘陵,高山险峻、溪水纵横、林深树厚以及峡谷的密集,经过岁月的洗礼显出了多彩斑斓的图案,大自然独有的歌声,山水间的劳作歌曲,男女对歌的民间花灯小调,结婚出嫁夜的哭嫁曲等等,这样的耳濡目染让很多孩子从很小就开始了苗歌的学习,慢慢地与苗族民歌也有了不一般的情缘,融入生活即兴歌唱,看见什么唱什么,歌唱山水,唱颂自然,万物有灵。
当然,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她一定占有一片特定的自然空间,这片空间中所有自然特色则构成了该民族的自然生境[2]。自然环境对音乐的影响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力量,这样的山山水水,这样的自然环境影响下,勾勒出苗族人们与自然的融合之感,深深影响了苗乡人们的思维,情感,与他们的天然歌喉。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使湘西苗族民歌的歌声中有种自然、神秘、古老、质朴的浓郁特色,也塑造了独有的苗疆山之语。
二、湘西苗族民歌演唱特色之分类
1.演唱形式
男女对唱,它分为一男一女对唱或者两男两女对唱、形式各异,在河岸边山与山之间对唱,也有在赛会上的对歌,男女交往时候的情歌对唱等。内容如生活对话般的自然流露,只是用了即兴歌唱的形式把人与人的感情交流起来,显得更加的淳朴生动,表达自己的情感。
独唱,所谓独唱就是一个人单独演唱的一种音乐形式,一般会在田地间、高山处、溪水旁等,根据不同场景随机应变的即兴歌唱,歌词内容通俗易懂,旋律流畅,短小精炼,一般有清唱也有一人伴唱一人主唱,还有带伴奏的独唱,当然这样一般常常出现在室内的形式较多,伴奏乐器多为牛角、树叶、芦笙等。
齐唱,一般是3个人以上称为齐唱,它不分男女老少,要求节奏、旋律、音高、速度等统一起来,它会根据年龄分为不同的组别进行演唱,女生齐唱、男生齐唱、男女混声部等,其最具代表的是“托腮”演唱形式。
2.题材内容
苗歌可以有根据题材内容分类,可以分为情歌、古歌、酒歌、生活歌、童歌等[3]。情歌,有单身歌、求爱歌、失恋歌、思念歌等,特别常用在男女求爱对歌中居多。古歌,一般主要是在民俗活动中出现的,颂生命神圣万物有灵的思想,比如祭祀活动中的傩舞、婚丧礼仪等,表演的一般为老年人,巫师等等。酒歌,这是苗族人民生活中最常见的民歌体裁,一般喝酒前抒发感情之曲,表达词主要是以单个衬词“啊”“哎”等演唱,先唱一小段再喝,过年过节也会颂祖宗、神明,表达祝福、祈祷等。当然,通常有客人来家做客时,还会有欢迎仪式的拦门酒,表达对客人欢迎与祝福。还有独具特色的苗族鼓舞边跳边打边唱,傩戏的颂歌摆舞,这一切体裁形式都是源自生活和劳动中所体现出来的魅力。
3.唱腔归纳
当然对唱腔也是有分类的,可以分为抒情性歌曲、叙事性歌曲,也称之为高腔(苗语:韶唔)和平腔(苗语:韶萨)。高腔是湘西苗歌最具特色的唱腔,分为花项腔、下水腔、黑脚腔,旋律起伏大,节奏自由,近于散板,音调高亢,甜美清脆,是“抒咏性歌腔”。当然平腔也是很丰富多彩的,按其形式也可以分为十多种,如特别被熟知的“打夯歌调”,它是传说中的一种巫术,主要是由仙娘演唱,仙娘就是巫术师。首先开始做法前会先打个哈欠,然后闭着眼摇晃着双手,发出以衬词替代的引子部分,唱腔诡异,多以当下情况即兴歌唱,装饰音,颤音较多,曲式结构很自由,多以真声为主假声为辅,衬词会用的较频繁,例如:“啊诶咿噢”等,音量小音高低。
4.语言特色
关于语言,生活在苗乡,它主要是以苗语为主,也有部分地区有自己独属的方言,但同一点的是无论苗语还是方言,大多数的发音声调都存在连续变调的共性,包括对起音尾音的拖腔甩腔都有一定的共同点,所以在语言上的理解其实与歌唱中的润腔是不可分割的,这里所指的润腔主要是来自语言韵味的技巧,这也是演唱少数民族歌曲为什么尽量用原文演唱。
三、湘西苗族民歌演唱特色之方法
1.湘西苗族民歌三种常见的唱法
(1)真假声交替唱法
在湘西苗歌的演唱中这种技巧很重要也很难学,通常用在一些波动特别大的歌曲中,在中低音区用真声唱,高声区会偏假声甩出来,给人的感觉就如从很高的山峰上往下抛物一样,这种频繁的真假声上下起伏交替也是湘西苗族民歌典型的演唱技巧之一。当然,这不是“纯嗓子”喊唱,气息的流动,鼻腔、口腔、胸腔、头腔这都得处于积极的状态,一起打开,让高声区与低声区无缝衔接上,从而形成一种真假声交替唱法。
(2)真声唱法
就同上面所说到的“白嗓”的感觉一样,搭上气息,状态打开,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占据一定的重要性,这也是湘西苗歌里面常用的一种唱法,给听者的感觉是明亮,结实、有力度的,特别是苗族男歌者在演唱时,会用到大量的喉音和嘶喊声,这也是情绪制高点的释放,使得声音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4]。
(3)轻声唱法
所谓轻声唱法是在声带相对松弛的情况下,气息均匀的冲击声带形成一种小波浪的形式,通常这样的一种唱法会运用到一些带有衬词的副助词里面,比如“啊、咿、哟、喂、呀、哎”等等,这些词一般在开头或者结尾处,主要意义是为歌曲起到一个引入的铺垫和尾声渐行渐远的作用。
2.湘西苗族民歌的归韵与咬字
湘西苗族民歌的归韵与咬字,主要相对体现在嘴唇的灵活性和力度性,嘴腔的立与横,前和后,喷口音力度这些都需要在演唱中进行细微的调整,主要相对结合于唇、齿、舌、牙、腔。有句话说:唱好苗歌先入语。怎么说话怎么歌唱,自然归韵、自然咬字、自然歌唱,这样使得湘西苗族民歌更加具有诉说性。
3.湘西苗族民歌演唱中的润腔
润腔其实就是演唱者在声音上做一些细微的要求,在湘西苗族民歌中主要的润腔技巧分为如下几种:
(1)滑音
这种技巧在演唱中是最为常见的,它主要分为上滑音装饰、下滑音装饰、大滑音装饰、小滑音装饰,还有逆波音装饰。特别提到上下滑音,在古丈一带苗歌“坡头腔”里面,起到了独特的意境效果。而这些滑音也是根据演唱者当时的感觉状态形成各自“风格”和“神韵”,自由性较强。
(2)颤音
颤音也是润腔技巧中一种常见的技能,它主要是气息推动声带声门发出一种类似波浪起伏的一种声音,它的时长一般是由演唱者个人情感的需求而定,可分为上、下、快、慢、长、短等等类型,在衬词中出现的频率较为多数。
(3)倚音
在小民歌和地方性民歌中用的较为频繁,湘西苗族民歌更是如此,它可以是单、复、长、短、前、后、上、下倚音等,这些倚音用在歌曲中显得更加的明亮、淳朴、更具浓郁的风土气息。倚音有过渡的也有重点的,它可以帮助本音起音或者是强调本来的音。
(4)游离音
从现有记谱的五声、七声、十二平均律等音律中,无法确定游动的音高位置的,称为游离音。它是苗族民族音乐中特殊的一种形式,自始至终存在于苗族音乐文化中,它的形成主要是一些多数没经过歌唱训练的苗族人们,他们喜欢把音高的“1”提升“1/4”来演唱,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模糊不定的概念,在拉长音的山歌中,很容易出现游离中的直音变化,而游离音的这种独特对苗歌起到很大的润色,应该把它当作是一种演唱风格特色来看,而不是一种音准的问题。
4.湘西苗族民歌衬词的魅力
(1)衬词在中低声区的运用
衬词装饰手法是演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一般会用在歌曲开头,结尾,中部段落,它是一种属于单韵母的辅助词。比如:“啊、嗯、咿、哟、喂、哎、嘞、耶等。”这些衬词修饰了作品的“味”,特别是中声区这种诉说与哼唱的生活化,串联起了整个作品的起承转合[5]。
(2)衬词在高声区的运用
不同的衬词会用在不同的声区里,在高音区,一些衬词它不仅仅是因为情绪的释放抒发,也有的是一些衬词帮助演唱者轻松获得高音的通道,而进入头腔共鸣的这么一种手法。
四、结语
湘西苗族民歌有着自己特定的人文历史地理环境,自然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苗族民歌,其演唱形式多种多样。
苗族民歌的演唱方法丰富多彩,运用了真假声交替,真声、真假声结合、轻声等唱法,而这些唱法也是湘西苗族民歌演唱中重要的技巧。在湘西苗族民歌的咬字和归韵方面比较注重长音的和气息流动,在保持辅音的集中亮度的同时,也具有元音的开度和拉度,使苗族民歌更具有诉说性、故事性、感染性。在唱腔方面苗族民歌有自己的一套润腔方法,把苗族民歌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对滑音、颤音、倚音和游离音,包括衬词的综合运用,使湘西苗族民歌有着独有的神韵,而这种神韵也正是湘西苗族民歌的灵魂。它的色彩、风格、特点,歌曲的跳跃性、活跃性、灵活性和强有力的感染力,都是苗族民歌不可缺少重要的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湘西苗族民歌历史悠久曲调色彩丰富,体裁风格的自然纯美变化多样,这不仅反映了当地的历史、人文、地理、民俗风情和苗族人们生活的特点。更体现出神秘而古老的大湘西苗族民歌的演唱艺术文化,在经过历史及文化的沉淀迸发出强有力的民族性、地域性以及技巧性,是我们中国民族声乐上璀璨而夺目的一颗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