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提升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水平的新路径
2020-07-12徐银银刘诗伟
孟 露 徐银银 刘诗伟
0 引言
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都来自西北边疆的民族地区,他们通过自身努力,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掌握前沿的知识,拓宽自身的眼界,他们将作为传播文化、科技、友谊和使命的桥梁,为本地区和国家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是本民族的精英。然而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比较闭塞落后的草原牧区或山区农村,受家庭、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较重,在语言、文化、教育、思维方式等方面与汉族学生存在着差异,因此,分析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的特性和生活环境,找到少数民族学生学业中面临的实际困难,是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前提。
1 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语言习惯和学习环境不适应
进入高校生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语言环境和学习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平时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活与想象的不一致”,部分学生存在“语言障碍,上课进度跟不上”,特别体现在英语和数学课程的学习上,这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具有一定的冲击性。
此外,进入大学后,少数民族学生同汉族学生是混合编班的,鉴于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学习和成长环境的不一致,且不同群体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很难相容的,原有环境提供的文化工具无法很好地调节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活动,就会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产生重要影响。
1.2 学习压力大,学习方法欠缺
进入大学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出现了很大改变,学习的难度增大,节奏加快,不少少数民族学生因为短期难以适应这些变化造成学业成绩受到很大影响。同时,超过半数以上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农村或者较小的城镇,这些地区经济和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在使用教学辅助资料、教育业务培训等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进入大学后,教师的专业课授课无法针对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制定课程内容和讲课进度,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知识储备不足因素的影响下,学习出现很大困难。
在与少数民族学生的对话中了解到,少数民族学生面临学习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的困境。特别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在数学、英语和专业课学习中的投入没有取得心理预期的效果。当考试成绩下滑,甚至不及格事件发生时,他们很容易怀疑自身的能力,认为即使努力也不会取得成功。在学习动机方面,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是很浓厚,多数没有把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后期的职业生涯联系在一起,部分学生甚至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导致学习成绩每况愈下。
1.3 针对性教育不足
目前,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和少数民族采取的都是实行统一的教育教学模式,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特点进行的教育很少。首先,专门为少数民族学生配备师资的院校极少,英语教师中绝大多数为汉族,少数民族英语教师极少。再次,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研究和教学的特殊性探究很少,多数仅停留在应付教学的层次上。民族地区的部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及其他辅助教材、教学手段没有针对性,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现在高校虽然针对民族学生都制定了专门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但是在授课方面主要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对学生来说只是“接受者”而不是“参与者”,这样的情况在数学课上表现最具突出,在有限的时间里讲解的内容多,信息量大,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消化,这些在无形之中都影响或者阻碍民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4 文化认知的差异
内地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是敏感的群体,处于两种文化习惯的碰撞交汇点,对传统文化的困惑以及对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的认知理念的偏差使少数民族学生面临比汉族学生更多的压力,这些压力和困惑造成了少数民族学生的烦躁、忧郁、厌倦、偏执等心理问题。且少数民族学生在与汉族学生交往中由于社会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差异导致少数民族学生的知心朋友较少,人际交往技巧匮乏,同学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极易产生误会。在异性交往中也不了解异性的心理,容易出现焦虑、失意、烦躁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2 提升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水平的路径
2.1 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成长表现
2.1.1 重视入学时的心理健康教育
受少数民族学生语言和文化习俗的影响,从中学时期相对单一的学习环境向高校多元化重叠的环境转变,容易出现学习适应不足的情况,这就要求高校要在入学时期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教育,改变少数民族学生自我表现和学习能力不正确的认识,使其快速调整心态,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缓解其学业情绪的负面影响,对于一些学习信念不足的学生,通过个别心理辅导进行疏导。辅导员要更加细致地对少数民族学生心理进行摸排,持续加强思想引领和行为引导。
2.1.2 加强语言基础学习
针对很多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偏远农牧区,在大学阶段要给他们创造一个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语言教学模式,提高其汉语水平,进而促进学生对其他科目的理解和学习。由于受本民族语和中学教学质量的影响,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的语音、语法学习方面存在困难,在数学和其他科目的学习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和巩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在讲解的同时让学生多练习,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2 加强人文关怀,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环境的适应性
2.2.1 增进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富。作为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所教授学生的民族文化,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增加彼此的沟通交流,全面掌握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依据学生的教学诉求,制定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策略,不定期调查并检验教学成果,保证每一位少数民族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2.2.2 构建多元融合的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反映了整个学校的风貌,是全体师生产生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根源,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后,也应该属于这个环境的一分子,理应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高校应根据少数民族实际,构建多民族融合的校园环境,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归属感。如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各类文化活动,促进其对大学校园文化和其他民族学生的交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学习的适应性。有意识的发挥校内学生社团的作用,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当选社团干部,积极组织少数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提升大学生活参与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利用少数民族节日,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内部开展学习、文体类活动,通过多彩的文化活动,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观,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2.3 建立适度宽松的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制度
少数民族学生相对于汉族学生其知识储备基础较弱,由于大学里和汉族学生所修的学分一样,因此会感到无形的压力。根据平时和部分老师和少数民族学生的访谈,少数民族学生往往在考试中力不从心,有时会感到力不从心而挂科。多次挂科会对部分少数民族学生造成阴影,影响学习动机和兴趣,不利于学习能力的提升。针对这一状况,高校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适度放宽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分要求,加大对他们的学业引导,完善管理制度。
2.3 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2.3.1 提升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教师应采取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创造更多的发言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通过逐渐引导学生回答出正确的答案,帮助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场景式教学,通过图片、音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2 做好学业帮扶,提升学习的自觉性
学业帮扶,旨在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学习信心,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有效提高学习成绩,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为后期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帮扶方案的制定可以由学工部负责,各学院实施。学院通过发布招募通知,招募成绩优异、富有责任心、综合素质高的学生作为帮助者成立帮扶小组。同时,以语言基础薄弱、家庭条件困难和学习方法欠缺的少数民族同学作为帮助对象,让帮助对象与帮助者形成以优补劣的良好对接,提高了帮扶效率。
高校可以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针对排名靠后的学生制定合理的“一对一”“一对多”帮扶计划,可采取教师帮扶和学生帮扶两种形式。教师帮扶以辅导少数民族学生较为薄弱的课程如高等数学等为主,由负责该课程的学院教师担任辅导老师,要立足学生需求,针对学生难以掌握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知识点的全面详细讲解,使学生能听得懂、跟得上、学得通。学生帮扶可以安排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对暂时落后学生进行课外指导以及传授学习经验和技巧。最后,最后针对帮扶效果进行模拟测试,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效,使其发现自身的学习漏洞。
2.3.3 消除心理障碍,学会自主学习
自学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必须学会学习”已越来越成为普遍的共识。少数民族学生是大学里较特殊的一个群体,由于种种原因在他们身上不乏存在自卑心理、封闭心理、逆反心理等。少数民族学生首先要树立自主学习观,所谓自主学习即“主动地、有主见地学习”。此外,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积极的竞争意识,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信念,明确自己学的习目标,努力学习,积极进取。
由于很多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山区或牧区这些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差,性格内向,对自己没有信心。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要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鼓励他们发言,不时予以肯定及表扬,帮助其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只有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大学的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增强学习效果。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大学阶段,学会自主学习更是重中之重。
2.4 因材施教,提升学习效率
2.4.1 因材施教,提供精准学业指导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知识层次落差较大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即教学内容采取由浅入深的方式,每隔一段时间,教师对近期所讲的知识点进行串连,并采取问答的方式解答学生的疑惑。同时,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在设置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自主进行扩展课程的研发。
2.4.2 培养有效的学习策略
有效的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不同的少数民族学生具有个异性,具有不同的认知风格,应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性格比较外向,课堂上比较活跃但课下自主学习自控能力普遍较弱,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认知差异,因材施教,使学习者了解自己的认知特点,帮助他们学会使用适合自身的学习策略有效地控制其认知过程和发挥自身的认知优势,最终学会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
2.4.3 改进教学方式,丰富课程资源
高校教师要担当好“引导者”“咨询者”和“信息供给者”三种角色,针对不同的少数民族学生要因材施教,选择教学经验丰富、善于与少数民族学生沟通、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民族学生的教学任务,及时引导学生消除学习的畏难和焦虑情绪,给予鼓励和肯定,使他们逐步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编写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材和教辅材料,以丰富学生课余时间的阅读,逐步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汉语理解能力,为后续学习其他大学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2.4.4 充分使用网络等多媒体学习资源
少数民族学生的自主学习不仅依赖教师的灌输,更应当是充分利用可利用的资源,拓宽视野,充实知识架构。尤其是在网络益发普及的现在,少数民族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较多,兴趣浓郁,加之网络也为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泛的,有价值的学习材料。比如高校启动网络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的形式,完成所有教学相关资料、录像和拓展资源的上网工作。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接受更多名师的精品授课,达到优质资源的充分和反复利用。
3 结束语
综上,少数民族学生担负着民族地区摆脱贫困落后,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教育、文化的重任,提升学习能力对少数民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以及参与社会竞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鉴于少数民族学生文化背景及认知风格的特殊性,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项任务的完成需要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配合,促进其学业水平提升也应采取更为精确的策略。因此要不断提高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水平,有针对性的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克服学习和生活的困难,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同时,要发挥社会和家庭的合力,畅通沟通和育人的渠道,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助力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