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研究
——以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7-12周燕红

科技视界 2020年30期
关键词:双师型双师教师队伍

周燕红 孙 斐 李 强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0 引言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和难点。 2019 年2月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2019 年 10 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短缺,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 这个问题,也是目前国内高职院校面临的普遍问题。 据笔者从兄弟院校的调查来看,我国西北片区的高职院校这类问题尤其突出。 因此,本文将着重结合我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总结目前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中取得的成绩,分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的完善举措。

1 我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我院密切关注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动向,很早就开始了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迄今为止已有13 年的探索历程。 我院坚持以校企合作为平台,通过构建制度体系,拓宽引进渠道,加强培养培训,实施诊断改进,做好服务保障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3 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支“上得了课堂,下得了企业;教得了学生,搞得了研发”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截至目前,我院已累计选派教师930 余人次赴企业实践,引进“双师型”教师57 名,培养陕西省三秦工匠1 名,陕西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 名,陕西省教学名师10 名,32 名教师兼任全国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聘任院外专业带头人33名,企业兼职教师235 名。 教师在中省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奖189 项,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获国家级奖349 项,省级奖269 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得到了企业、社会和家长的一致好评,近百所院校来校考察学习,30 余所借鉴了该成果,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2 我院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中的主要举措

2.1 开展“双师型”教师能力研究,出台认定标准

我院从2007 年起开始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了《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选拔管理办法》,在国家尚未出台统一认定标准的现实情况下,初步制定了符合学院特色、基于双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每年定期开展认定工作。 2018 年对标准进行了修订,出台了《“双师型”教师认定与管理办法》。

我院打破唯双职称和双证书的认定标准,更注重教师的教学和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是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动手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 我院依据企业实践经历、应用技术研究、指导学生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参与实训基地建设、 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认定标准,根据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要求的逐级提高设置了三个等级,对“双师型”教师从初级到高级的专业化成长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2.2 规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制度体系

学院从引进、培养、认定、考核和激励等方面综合构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体系,先后出台《“双师型”教师招聘管理办法》《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双师型” 教师认定与管理办法》《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管理办法》《高层次(特殊)人才服务保障实施办法》《兼职教师聘任及考核办法》等多个制度文件。

创新教师评价机制,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优化激励机制,对认定的“双师型”教师给予奖励,同时在职称晋升、年度考核、评优评先中给予倾斜。在职称评审中,评审标准除教学和科研能力外,注重技术服务、应用开发、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另一方面,对教学成绩优异、科研成果丰硕、实践技能突出、社会服务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授予教坛新秀、教学能手、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目前,学院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体系。

2.3 拓宽“双师型”教师引进渠道,广聚能工巧匠

我院专门成立了以院长任组长的“双师型”教师招聘工作小组,通过柔性引进、住房补贴、解决配偶和子女工作等优惠政策, 积极引进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同时在每年的招聘中优先考虑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硕士研究生,这些企业引进人员在我院实践教学、技术服务及科研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2.4 实施校企“四级对接”,共育“双师型”教师队伍

实施校企“四级对接”运行机制,学院对接集团公司,聘请企业高层担任校企合作理事会成员,共商发展战略,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系部对接子公司,聘任企业专家兼任系副主任,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研室对接项目部,聘任企业骨干兼任教研室副主任,共同开展课程建设;教师对接工程技术人员,聘任企业能工巧家担任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成长成才。多层次紧密合作,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2.5 聚焦“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平台建设,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学院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包括教科研开发基地、名师工作室、教师沙龙等7 个功能室,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了资源保障;建立了3 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发挥传帮带作用。 每年聘请企业专家来院与教师交流,分享先进技术经验,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水平。

与中铁一局、中铁十四局等企业共建了4 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与西安铁路局、中交隧道局等100 余家企业签订了“双师型”教师联合培养协议。制定企业实践补贴办法,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实践。 学院从2007 年起便开始实施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制度,迄今已有13 年。

2.6 发挥校企政合力,产教融合打造教练型教学团队

与中铁一局、中铁隧道局等企业共建BIM 技术应用中心、陕西省高性能混凝土工程实验室、技术创新研发基地等协同创新平台,为企业技术升级和流程优化提供服务,深化了产教融合。每年承办中铁北京局,中铁十局等企业技能大赛, 教师和企业人员同场竞技,共同提升实践技能。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肯尼亚铁路培训学院共建“培训中心”,为其培养铁路员工。

与技术扶贫单位对接,扩宽校政(地)合作实践平台,成立了“渭南市乡村公路建设技术服务中心”和“洋县职业教育培训学院”,选派“双师型”教师开展人才帮扶、智力帮扶和教育帮扶,形成了校企政联合培养机制,打造了一批教练型教师。

2.7 推进教师自我诊断与改进,助力“双师型”教师发展

作为全国27 所诊改试点院校之一,2016 年起学院启动了诊改试点工作,构建了教师层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涵盖了规划体系制定,质量标准生成、诊改制度建设、过程诊断与改进、绩效评价与考核等内容。

出台了《教师发展标准》,明确了“双师型”教师的发展路径。从教师基本发展能力、教学与教研能力、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和学生教育与管理能力等四个维度系统设计了多个质量监控点,并通过人事、教务、科研和学工等业务系统对接学院大数据分析与质量监控平台,呈现教师发展画像,关注轨迹变化,及时分析和预警,促进“双师型”教师自我诊断,循环改进,不断提升,激发了内生动力。 2018 年12 月顺利通过了全国诊改委的复核,并得到高度肯定。

2.8 加强领导和服务,营造有利于“双师型”教师成长的环境

学院坚持党管人才、以德为先原则,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党委教师工作部,健全领导和落实机制,定期研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关问题。 关心和关注“双师型”教师成长,多措并举,保证“双师型”教师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

3 以我院为代表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与高职院校共同努力下,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不统一

目前业界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主要有三种:即“双职称型”“双证书型”和“双能力型”,说法不一、标准不一,缺乏评价指标,也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资格认证体系。 有的高职院校把“双师”看成“双证”,一味地鼓励教师考证;有的则认为“双师”即“双能”,让教师到企业参加顶岗锻炼,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培训,将培训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各高职院校对“双师”的定义不同、认定不同,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缺乏成熟的标准体系,这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引导带来困惑和困难。

3.2 “双师型”教师的考核评价、监督和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当前,“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制度较为完善,但管理制度却较为薄弱。许多高职院校对教师业绩考核的内容主要侧重对理论教学和学术科研成果的评价,很少考核教师的实践教学、技术应用和转化的能力和水平,缺乏政策鼓励和制度约束。 多数教师出于职称评审需要,更多时间忙于论文、课题,而并非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 “双师型”教师的评价考核体系、职称评审体系和相关激励机制的建立滞后,影响了广大教师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引进和培养难

目前, 高职院校的绝大多数教师都是直接由学校走向学校,从课堂走向课堂,虽有较高的学历、学位和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但实践经验缺乏,实践教学能力薄弱, 影响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 同时“双师型”教师培养方式单一、投入不足、措施不力、质量不高的问题普遍存在,在培养模式、培训资源等方面尚缺乏有效的经验,导致“双师型”教师比例普遍偏低,有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少。 此外,高职院校的教师待遇偏低, 缺乏对企业高技术人才前来任职的吸引力。 兼职教师投入精力有限,满足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

4 完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点抓起。

4.1 明确“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

笔者认为,对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界定,国家应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从目前实践中来看,“双师型”教师应该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具有在相关专业、行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背景、经验及证明其水平的专业技术职称的老师。“双师”不等于“双证”,也不等同于“双职称”,也不能简单定义为“双经历”。

4.2 优化“双师型”教师的激励、评价和考核机制

高职院校应在在充分考虑自身院校实际的基础上,根据“双师型”教师的特点,制定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双师型”教师管理办法。对已制定“双师型”教师管理办法的,要进一步优化,保障“双师型”教师在岗位待遇、聘用、职称晋升方面的享受应有的优惠,增强“双师型”教师自身寻求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

4.3 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建设

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方式,丰富培训内容。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2020 年拟实行新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必须到企业生产实践培训再上岗;每年定期挑选一定比例的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加强实验、实训室建设,进一步增强校内实践;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的技能大赛,以赛促训;紧密联系企业,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加强院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5 结语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关系到高职双高建设,更关系到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为推动我国高职院校职业化教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必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研究,各高校应协同出力,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更上一个新台阶。

猜你喜欢

双师型双师教师队伍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