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开展科普活动的现状研究

2020-07-12王慧琳梁智娟

科技视界 2020年30期
关键词:科普活动科普学校

王慧琳 梁智娟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罗定 527200)

0 引言

科技创新、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召开的科技三会上提出的。 全民的科学素质不能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明确规定:“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把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高等院校等团体机构应当组织和支持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师开展科普活动,鼓励其结合本职工作进行科普宣传”。 大学在当代社会结构中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任,是科学技术原始创新的源头组织之一,拥有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资源、研究资源、设施资源、人力资源等软硬资源,在科普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资源体系,大学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参与社会的科普工作,在科普领域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

1 目前高校开展科普活动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科普法的贯彻实施和国家对科普活动的重视,很多高校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但总体说来,高校开展科普活动的数量、质量与高校拥有的科普资源相比明显不足,仍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利用。

1.1 科普意识缺乏,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中国的大多数的高校的工作重心都在科研和教学工作方面,虽然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学校和老师们也会开展一些科普类的活动,但大多停留在完成任务的阶段,远没有达到国家预想状态。

从学校角度出发, 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服务地方、服务社会是办学定位,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是根本,是本职,是共识,也是高校工作的重点,也是默认的常规工作,但是对于科普这项工作,很多高校目前只停留于挂个科普基地的牌子, 成立个工作小组挂靠于学校某个部门, 一年搞几次和科普有关的讲座或宣传活动,并未上升到专职专人专项来做的地步。

从教师角度来讲,老师们为了评职称、出成果,大多数精力都用来写论文、做课题、搞科研,很多老师会觉得科普与自己的专业相关度不高, 研究价值不大,不容易出成果,所以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来做。

1.2 科普形式单一,效果一般

高校开展科普活动目前常见的形式主要是科普讲座、科普展览、科普竞赛等。

1.2.1 科普讲座

举办讲座是高校科普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邀请一些领导或专家就某一行业领域内的知识面向在校的老师、学生进行现场宣讲。 有些讲座与学校的常规工作结合已经常规化,如新生入学讲座、毕业生就业指南、大学生心理辅导等;有些讲座是与当前的时势政策的贯彻实施有关,如十九大报告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个税申报解读等;有些是专业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发展现状等介绍, 往往是高校的各个二级学院、系或者专业邀请专业领域内的知名教授或带头人来进行宣讲。

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容易开展, 邀请专家、找个多媒体课室、通知老师学生参加基本就可以进行了,不需要大的经费支出和复杂的事前准备工作。 事后新闻报道、听众撰写心得这些还可以作为宣讲的成果,所以深受高校青睐。

1.2.2 科普展览

通过科普基地或者移动展板展牌等进行科普宣传展览也是高校科普活动的常见模式。 很多高校都是挂牌的地方科普基地,学校的一些实训实验室、标本室、陈列室、展览馆等是科普宣传的有利资源,开放这些资源进行科普宣传是非常好的一种模式, 但是开放资源会给那些实验实训资源本来就紧张的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压力,会给学校的场馆维护带来成本的增加,而且需要学校成立专门的科普工作机构和人员来组织这项工作,协调学校资源与科普活动避免冲突。所以很多时候这些资源只是偶尔开放或是面向特定群体固定开放,并未达到常规科普的要求。 目前,更常见的宣传展览方式是高校的师生或社团通过特定的项目资金或活动经费就某一主题制作宣传展板或展牌进行定点或移动式的公开展览。 通常会选择在人流量较高的地方进行为期几日的展示, 有一些还会通过印发宣传单张由学生进行现场派发, 还有一些会根据需要现场安排一些服务人员或咨询人员进行现场服务。

1.2.3 科普竞赛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下一般都有几十甚至上百的社团组织,面向学生举办各类竞赛也是高校开展科普活动的形式之一。学生社团有人力也乐于去做这样的事情, 很多竞赛往往会成为社团每年的常规活动,不需要每年特意去组织和发动,缺点是科普的内容容易出现重复和局限性。

除学校内部组织的竞赛以外, 高校也是政府、社会各部门开展科普竞赛活动的主要参与部门,很多教育部门、科技部门、共青团委、行业协会等在开展相关竞赛活动时为了扩大参与度,提高影响力,都愿意面向高校师生来开展,学校在组织和参与的过程中也达到了科普的目的。

1.3 科普内容固化陈旧,影响范围有限

高校开展科普活动,其主要对象为在校的老师和学生,考虑场地和经费原因,科普内容往往呈现固定化,难有创新发展,经年不变。 受众面小,而且影响不大,很难吸引受众主动参与。

高校举办讲座基本上是上边讲,下边听,如果讲得生动有趣, 还会有一部分学生集中精力听一听,绝大多数学生在日常繁重的课业生活之后来听讲座很难集中注意力去听讲, 更多时候学生都是在玩手机。有时讲授者为了课堂效果会设有互动环节,但也都很难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听讲,这直接影响了科普的效果。

利用科普馆举办的展览因为场地和人员等条件影响很难常规化,通常都是出于特定目的和情形而进行。 而展板展牌等科普展览的范围不确定,受展览时间和地点的影响比较大,另外展出的内容和形式如果吸引人效果就好,这些都具有不确定性,而且这种展览的主体不固定,很难推广,这也是导致科普效果难以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举办和参与科普竞赛的效果一般都比较好,因为参与者往往都是主动参与,他们会积极地去了解与竞赛主题相关的一些知识和内容。这种方式的问题也是受众面局限于校内师生,很难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不能达到更大范围传播科技知识,扩大科普活动影响力的作用。

2 高校开展科普活动的优势分析

高校作为科研工作的高地,在开展科普活动时具有很多方面的先天优势。

2.1 资源优势

高校为了开展理论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都会建有图书馆、实训室、科研中心、校史馆、陈列室、标本室等,这些资源是社会一般机构无法拥有的。例如,一些发展历史长久、积累深厚的学校或专业的陈列室展览馆堪比历史博物馆;一些专业性强的学校或专业如中医药、农业专业他们的标本室、展览馆物种丰富、科学专业;一些科学类、技术类专业他们的实验实训室会具有科技前沿性如3D 打印、智能科技等。这些资源如果用于科普活动,可以大大推动科普宣传的进度与效果。其实早在2007 年,国家多部委就联合发布了

《关于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指出,科研机构和大学将科研设施、场所等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

2.2 人员优势

高校聚集了众多拥有各学科背景的科技工作者,这为不同主题的科普活动提供了丰富的人才优势,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科学普及工作这个战场上大有用武之地。

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众多,不论是从受众的角度还是从组织科普活动的角度来看,这都是其他单位组织或社会团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大学生们的科学素养相对社会其他群体要高,对学习知识有主动性,对未知事物有比较强烈的求知欲,与科普想要达成的目标有比较高的契合度。 通过学生社团来进行科普活动,学生干部、志愿者们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面向社区、农村、企业、学校开展科普服务,既能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也可以将科普的范围最大限度地扩大。 而且对于大学生来说,年轻奋进的年龄有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增长他们的见识、丰富他们的阅历,更是对能力的一种锻炼,因此他们非常乐于并热衷于组织和参加这类活动。

2.3 合作优势

高校是人才资源的聚集地,是国家政策方针落实和地方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代高校的定位就是要服务社会服务地方,很多的政府部门、地方企业、行业协会和社会团体与高校保有长期合作关系或联系交流。 在推进科学普及的路上,无论是从组织管理还是扩大影响的角度来讲, 与高校联合共同进行,都是很好的方式。 既能发挥高校的优势,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又能扩大活动的影响范围,增强活动效果,提升科普质量。

3 高校开展科普活动的建议

科技发展、技术进步的同时,开展科普活动、提升全民素质已是刻不容缓的使命了。新形势下的高校要创新理念、拓展思路,助力开辟科普新局面。

3.1 提升意识,重视保障科普开展

要提高科普工作的开展的主观能动性,让高校和高校教师们重视起科普工作,不仅仅要从思想上让大家重视科普,还要从制度方面加以激励。

高校应该将科普工作纳入每年的常规工作中,设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 建立一支专职科普队伍,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与规划,有计划、有创造性地开展科普工作,而不是现在大多数高校的挂靠模式“顾问管理”,同时给予一定的经费投入保障工作的开展。

大学教师目前的工作核心是教学和科研,职称评定除了思想品德以外也主要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考核。如果高校在考核过程中加入对科普工作的合理化考核要求,如撰写的论文或研究的课题至少有一项是与科普有关的,或者每年从事与科普有关的工作量折合达到多少学时等。 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公布的2019 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中国目前有174 万大学教师, 如果这些教师们都动员起来投入到科普中,相信中国的科普工作进程必将有个飞跃。

3.2 完善机制,协调开展活动

为保障科普工作的开展, 高校需要协调教务、学生、后勤等各部门来共同研究形成一个既不影响教学和学生管理,又能充分发挥学校的场地、人力优势的工作方案。

高校的实验实训室、图书馆、标本室、展览馆等场所在满足教学和校内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时间用来对外开放。除了在全国科普日、科技周等节日向社会公众开放以外, 还可以结合学校的节假日安排设立科普月、科普周或科普日等开放日,大力推进科普活动。

大学教师和大学生作为科学传播的主体和载体,是科普活动开展的主要力量。通过学校的科普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设立的科普协会来组织和开展活动。同时大学生也是科普的主要对象,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各行各业各岗位上的主角,他们素质的提高也是全民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3.3 创新形式,丰富科普内容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 科普的形式也应该创新,不应该停留在讲座、展览、竞赛等形式内。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电脑、手机、多媒体等新的信息传播媒体互联,共同创新科普模式。

大学生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科普活动可以与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兴趣点相结合,可以将科普像思政一样引入专业课堂,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发挥自己所长来做,比如说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自主开发小程序、App 来推广其他专业学生制作的海报、漫画、微视频、微信推文形式的科普宣传资料,一方面解决了科普宣传资料的来源和推广问题,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4 扩大范围,服务地方与社会

高校开展科普活动应该把握“走出去、引进来”两条思路来扩大科普范围。

“走出去” 是说要让科普活动走出校园, 走向社会,走进社区、学校、工厂、农村和大街小巷,真正实现全民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志愿者们的服务项目从此增加一项就是科学普及,实现走到哪里,科学普及就到哪里。

“引进来” 是指学校资源的开放对象不仅仅是针对校内师生,还应该有针对性地提供给那些有需要的单位或群体。 学校应设立一支专门的科普宣传队伍,配备专业的讲解人员为走进学校走进场馆的人们传播知识,让我们的科普落到实处,走向常规化。

4 结语

开展科普不是某些人某些部门的任务,需要全民全社会共同参与; 科普也不是几个月几年的事情,人类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时刻需要。除了高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各级开展科普活动,全社会各行各业各类群体都应当结合自身情况积极投身参与到这一利国利民的活动中来。

猜你喜欢

科普活动科普学校
南京师范大学“科学大篷车”公益科普活动
科普达人养成记
暑期户外科普活动
科普活动展少年风采
全国各地开展无线电科普活动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学校推介
微科普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