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生一艺”视域下的高校舞蹈艺术教育

2020-07-12华中科技大学430074

大众文艺 2020年8期
关键词:舞蹈艺术大学生

(华中科技大学 430074)

不断加强新时代下高等学校的美育改革发展,是教育部对高校美育工作的明确要求。据调查显示,随着我国美育受惠群体的不断扩大,近87%的学生在中小学接受了艺术教育,学习掌握了艺术技能。1而大学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更应抓住高校学生美育发展的关键期。教育部提出的“一生一体艺”教育工作中,“体”育课程一直是中国教育的“必修课”,而“艺”术课程仍是中国教育的“选修课”。“一生一艺”的目的是让大学生在校期间都能接受一门艺术教育,在艺术文化基因的熏陶里将爱好变成他们的“特别技艺”。舞蹈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自然成为高校一生一“艺”中的一个重要选择,舞蹈教育从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上升到“回归教育本质”的育人高度,已成为高校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高校学生对舞蹈艺术的自我需求与认知

(一)社会需求

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大学生需要寻求一个良好的社交往来环境,去实现较高层次的社交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研究古今艺术的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也指出,“造型艺术的舞蹈,所曾经具备的伟大的社会势力,则实在是我们现在所难想象的”。如参加形体训练课程以及开展群体性的活动,就是一种与社会互动的媒介,也是实现自我价值和建立和谐人际的重要渠道。可见,进入高校之前,长期埋头钻研的紧张状态遏制了他们许多兴趣所向。这样的一类群体在进入高校之前大多接触的是音乐、美术类的艺术课程,他们的内心非常渴望有一个肢体对话的平台。另外,如今高校艺术展演比赛中舞蹈组别的参与率越来越高,足以证明舞蹈艺术在大学艺术教育中已得到普遍发展,以及综合性高校学生希望用舞蹈“解放身体”的迫切要求。通过舞蹈训练和鉴赏能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协同配合与思维创造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内在认知

黑格尔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讲演“美学”时提到:“艺术的科学在今日比往日更加需要,往日单是艺术本身就可以完全使人满足,今日艺术却邀请我们对它进行思考,目的不在把它展现出来,而在用科学的方式去认识他究竟是什么”。2艺术中的舞蹈就是如此,它已不再是单纯的娱乐教化,而是要追求其身体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舞蹈文化基因是舞蹈源头流传到人的主体感知后,从民俗、环境、背景等文化形式中,通过人类的感知、筛选、沉淀、传递与发展中形成一种有规律性的内涵,使得舞蹈文化得以一直发展传承下去。高校舞蹈教育带给大学生的认知,不仅仅停留在从解剖学的有器世界里对“粗身”(外在形态)进行身体本身的认知,还要从训练学的有情世界里对“细身”(身体语言)进行情绪传达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舞虽一艺,与心灵相通”,要利用社会学的有话世界对“业身”(内在传达)有一个更为升华的领悟,这才是高等教育下舞蹈艺术为大学生带来的的价值导向。

二、高校舞蹈艺术的价值表现

理查德·舒斯特曼的《身体风格》一书,认为身体风格是“外在的内部表达”,是“思想的衣服”。它相当于一种语言,可以把身体建成一座寺庙让人们来崇拜。因此,舞蹈教育不仅仅是肢体训练,还能让大学生在欣赏、体验、浸润的过程中用“一生一舞”的内涵丰富其思政教育、感受人文关怀、提升人生感悟。

(一)在熏陶中丰富思政教育

高等教育中,舞蹈教育不应该是舞蹈家的教育,而是人的教育。舞蹈可以作为大学生的“艺术思政课”,其“德育”是舞蹈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提升舞蹈教育的协同效应。舞蹈中的很多题材都与立德树人和爱国主义教育相关,如舞蹈史诗《黄河》就是以“生命之河,英雄之河,精神之河”立意,充分反映了中华儿女在迎接大自然挑战中的生命意识、誓死抵御外侵的民族精神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勇往直前的创新追求。将思政教育渗透到舞蹈艺术中进行表达,打破传统单一的灌输式“宣读教育”,用舞蹈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更易于大学生从心灵中得到认同与感悟。因此,树立文化自信是高校舞蹈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大学生实现人身价值的思想指引。

(二)在协作中感受人文关怀

据调查发现,近年来在大学阶段因学习和生活压力带来的自我矛盾与自我否定,让高校患有自闭症、抑郁症的学生呈上升趋势。而舞蹈相对于其他艺术门类来说,是最需要身体密切接触与真实感受的一门艺术,以再造的身体语言抚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不安,从实践证明舞蹈是缓解自闭症和抑郁症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群体性的动作,创造出强有力的情感纽带,在协同合作中增加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幸福感。在节奏的律动中,帮助去除身体肌肉的紧张,让身心得到最大化的放松,忘却焦虑使其大脑有利于释放天然的抗压成分。利用自发性的情绪表达,构建情感宣泄渠道从而激励大学生的个性化表现,用诚实的身体诉说最真实的自我。舞蹈艺术的美妙之处对于大学生而言,实现了一种“舞成了我,我成了舞”的“物我两忘”合一,这种人文情怀也促使大学生做一个更有温度的人。

(三)在鉴赏中提升人生感悟

对于综合性高校没有经过舞蹈训练的大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去追求身体的规训和形体的外在模仿外,更重要的是应从舞蹈语料中看到其文化背后的“N级指示行为”。舞蹈鉴赏的高级阶段,需要打开思想禁锢的闸门去挖掘肢体有意味的表达。如在欣赏中国古典舞《爱莲说》时,看到的不仅仅是莲花表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更应引导大学生从艺术中寻找回归生活本质的意义。从作品中看到莲花虽迎风于天地又醉卧于旷野,但终究还是归于沉静,最终上升到引导学生要学会以一种不卑不亢的淡泊心情看待世间的是非坎坷境界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舞蹈的魅力在于其行为动作间,能借以找到被生活压抑或演示的那一部分的真实去“带给你反思,而不是告诉你答案”。追求人生的真实与卓越,同样也是舞蹈艺术带给大学生的返璞性思考。

三、高校舞蹈教育的实践路径

要全面营造高校舞蹈艺术的育人环境和氛围,发挥舞蹈教育在高校的内在价值,除了发挥艺术类公选课的引导教育和大学生舞蹈团的文艺基础贡献外,还应创造性地搭建多元舞蹈平台,全面铺开舞蹈艺术在校园文化发展中的传播渠道。

1.积极构建“双十”课内舞蹈教育计划。每年为高校本科生开设10个舞蹈短期艺术实践课,面对全校舞蹈兴趣生开设不同舞种不同风格的舞蹈训练小课堂,重点发挥舞蹈实践性的体验功效。另外,每年走进研究生课题组举办10场舞蹈艺术微沙龙。根据研究生不同课题组的兴趣调查结果,针对性的举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舞蹈沙龙教育活动。

2.大力推进“一院一舞”学院舞蹈氛围烘托。以舞蹈作为切入点推进对各学院兴趣生的培养,并提供专业教师指导和必要的设备场地,征集各学院意见提高对舞蹈艺术的热情与参与度,以学院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支持其建立自己的舞蹈兴趣社团,逐步实现全校“一院一舞”的艺术文化氛围。

3.立体打造“155”课外舞蹈教育活动。加强舞蹈文化交流建设,整合校内外优质舞蹈文化教育资源,全年通过10场舞蹈艺术展演、5场舞蹈理论知识普及和5场校外舞蹈实践行,着力打造“校园舞蹈节”、“毕业舞蹈季”等舞蹈艺术品牌活动,扩充课内外舞蹈教育教学的直接受益面。邀请国内外舞蹈业内专家和专业团队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有效引导大学生形成舞蹈审美能力及观念,把欣赏美、感悟美乃至创造美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四、结语

响应教育部提出的“一生一艺”教育要求,是高校面对大学生的一次“大艺术行动”。择一艺,终一生,舞蹈作为高校美育甚至是德育的一部分,完全可以作为大学生储备的一种“身体语言”,让高校学生在参与更大空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更具话语权,也为高校文化教育带来价值回归。秉持着充分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灵的理念,通过舞蹈教育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与艺术修养,从而塑造完美的人格。用身体验,用心发现,用舞蹈艺术勾勒出高校“一生一艺”最美的育人画面。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闻.教育部:近87%的学生在中小学接受了艺术教育[2019-4-25].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9n/2019_zt4/jsx/mtjj/201904/t20190425_379498.html.

2.[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1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猜你喜欢

舞蹈艺术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纸的艺术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