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钢琴教学中音乐审美教育的渗透
2020-07-12延边大学艺术学院133002
(延边大学艺术学院 133002)
自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各高校对音乐教学中各种乐器的学习也越来越重视,其中就包括钢琴教学。但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对钢琴的教学,都存在一种误区,觉得只要帮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演奏技巧,再多加练习,能做到精益求精就是最好的结果了。但是,教师除了教会学生基础的钢琴演奏技巧外,还应该注重对学生音乐审美的教育。本文从高校钢琴教学中音乐审美教育的渗透入手,分析将音乐审美教育渗透到高校钢琴教学中的意义和策略。
一、钢琴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钢琴教学的主要内容有演奏技术、理论修养、人文素养等几大科目,但占据主导地位的毫无疑问就是演奏技术和理论修养,教师也把工作重心放在培养学生演奏技术上,为了让学生的演奏技术能有进步,教师苦口婆心地教导,学生争分夺秒地练习,对于一个钢琴学习者来说,练就过硬的演奏技术是学好钢琴的基础,但在这个演技提升的过程中,大家都过分的追求学习者的演奏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对音乐的赏析能力,忽视了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和审美教育的渗透。如果钢琴教学只讲演奏技术,而忽视对音乐的审美能力,那么再好的演奏技巧都是空洞没有灵魂的,很难打动听众。所以,对高校钢琴教学而言,打破传统模式,融入音乐审美教育已成定局。
二、音乐审美教育的定义及作用
1.音乐审美教育的定义
所谓的音乐审美教育,其实就是指教师在传授音乐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基础功底的同时,发现和挖掘学生感知美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手段,是在传统音乐教学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更加注重学生综合音乐素养提升的一种新趋势,也是素质教育理论下的钢琴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音乐审美教育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作用
(1)挖掘并强化学生感知音乐的能力。音乐是一门学问,更是人类情感的寄托,钢琴演奏也是一样。好的音乐、好的钢琴演奏都是要融入人的真情实感,带着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理解来演奏,才能最大程度的展现音乐的魅力,吸引大家的注意。音乐审美教育的存在,主要就是要培养学习者在掌握一定的演奏技巧的基础上,融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不管是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还是对不良现象的反抗和愤懑,抑或是其他感情,只有做到技巧与情感的融合,才是演绎的巅峰之作,才能触动观众的内心世界,达到别人达不到的高度。
(2)提高学生钢琴演奏的表现能力
我们都知道,在众多乐器中,钢琴是凝聚艺术色彩、演奏技巧、内心情感于一身的,要想真正将钢琴演奏好,不仅要有深厚的演奏技巧,有对所演奏的音乐内容深刻准确的理解,还要通过演奏过程中,自己真实感情的流露,来升华表现能力。这种表现力不是刻意拿捏的,它是基于情感的冲击而一触即发的,是不受人为控制和掌握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音乐内容进行精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促使学生在演奏的时候能够遵从内心,不受外界的干扰,因此说,在钢琴教学中渗透音乐审美教育有力于赋予音乐以灵魂,与听众达成共鸣,进而实现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的目的。
三、音乐审美教育渗透进高校钢琴教学中的策略
1.接受音乐审美教育的教学观点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各个高校对钢琴教学的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钢琴教学的目的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生钢琴演奏技巧的提升,而是在培养技能的基础上,开始更加注重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更加注重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提高。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必须实现教学理念的更新和突破,接受音乐审美教育的观点才是明智之选。特别是对于高校的音乐教师而言,作为学生求学路上的领路人,传递希望的火炬手,顺应时代需求,不断创新教育手法,时刻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才是生存和发展的硬道理。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改变教学观念,才能将音乐审美教育渗透到钢琴教学的各个细节,才能弥补传统钢琴教学中的不足,使众人对钢琴教学重新燃起希望,使钢琴教学再度成为音乐领域的“天之骄子”。
2.赋予学生课堂主体的身份,重视学生情感的表达
在以往的钢琴教学中,教师才是课堂的主宰。教师以传播者的身份以一贯式的教学思路,把事先准备好的内容强行灌输给学生,而学生是接受者,完全按照教师的思路在听,很少融进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样很容易使学生逐渐对钢琴失去兴趣。而在传统的钢琴教学中,融入音乐审美教育,就会弥补这方面的空白。音乐审美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为了深度发掘学生的内心情感,教师应首先做到“了解你的学生”,因为学生们是来自全国各个地方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出身,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经历,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改变自己根深蒂固的教学理念和观点,要学会倾听和接受,尊重学生的内心情感不要给出条条框框的规定,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和情感的抒发。学生的想法和情感得到了认可,才能燃起对钢琴的热爱,才能激发演奏和创造灵感,从而达到内心世界与现实演奏的有效结合,达到音乐教学的预期效果。
3.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要想在钢琴教学中融入音乐审美教育,首先就要在钢琴教学过程中营造合适的氛围。美的感觉不是凭空而来的,它需要良好的环境做烘托。在一个优美、和谐的环境下,比在一个嘈杂、混沌的环境中更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以往的教学中,不管是教师的授课理念,还是授课形式,都是一层不变的,可以说每节课的教学氛围几乎是一样的,没有一点新意可言,忽视了教学氛围对学生的影响。环境是激发创作灵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钢琴教学中,融入音乐审美教育,就要求教师要注重教学氛围的营造。例如,在讲理论知识的时候,教师就要注意时间的把控,言简意赅,争取占用少量时间,避免消耗大家的热情,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大家,让大家通过亲身实践来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这样大家通过实际体验来验证的理论知识会牢牢的记在脑海里,日后应用的时候才会更自如。再例如,如果要学习演奏一曲比较欢快的钢琴曲,那么在演奏之前,可以让大家把认为比较开心的事讲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使大家在愉悦的氛围中放松心情,这样在演奏的时候情感抒发才会更自然,效果也会更好。
4.择优选择教学内容
目前,很多高校在音乐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都是专注于学生演奏技巧的培养,偏理论知识和演奏技巧,而轻音乐审美教育。这个弊端是很严重的,应该得到足够重视。高校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既要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演奏技巧、审美能力的综合培养,又要与学生学制内的学习生活相匹配。目前,很多高校在学生入学的前两年,几乎都把课程安排的满满的,除了公共课程之外还有很多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内容,对音乐的理解感悟、音乐素养提升方面的课程安排有些高校是安排在后两年。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年和第二年是最具活力精力的,而且也是刚刚冲破高考的束缚,重获自由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很多学生在心里是排斥学习的,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安排较多枯燥无味的理论课,很可能使某些学生彻底放弃学习。而在学制的后两年,也就是大三和即将毕业的一年里,学生会面临很多前所未有的压力,例如实习、考研、找工作,如果安排音乐素养提升、审美能力养成的课程,得到重视的概率会很小。所以高校在音乐课程设置上,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既要注重理论知识、演奏技巧的学习,又不能忽视音乐素养、审美能力的提升,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
四、结语
总而言之,钢琴教学在高校众多课程里,一直保持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接受新一轮教育制度改革,尝试以前不曾有过的教学方法,不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也着实关系着高校每位师生的学习和发展。虽然要经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但我们始终坚信,高校钢琴教学,只有顺应改革要求,只有将教学重心由单纯地提高学生演奏技能转到将学生演奏技能与审美能力结合上来,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钢琴学习的热情,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