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共文化服务对文化养老的作用
2020-07-12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00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600)
随着精神文化逐渐成为影响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文化养老”受到大多数老年人的青睐和推崇。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满足老年人日常公共文化需求,对促进我国文化养老事业全面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养老不仅是满足老年人心灵和情感的需要,更是一种体现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关怀的养老方式,让老人切实感受到“老有所乐”。
一、公共文化服务在老年人特殊群体中的必要性
我国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且老年人口总数最多的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到:“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15%,老年人口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还在继续,预计到2040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人口总数的20.8%,老年人的人口规模也将超过3.9亿。由于子女外出工作、退休、失独等原因,我国空巢老人数量不断上升,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与日俱增。同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尤其是老人在退休之后,社会角色发生转变,身体健康水平下降导致老年人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低,超过80%的老年人都会时常感受到空虚、寂寞、焦虑、抑郁等情绪,随之引发各种精神心理疾病,严重影响老人的身心健康。
为了提高老人晚年生活质量,未来养老的发展重心,必将实现从“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向“老有所乐”升华,文化养老成为实现美好生活的有效途径。所谓“文化养老”,是在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基本保障的前提下,以满足精神需求为基础,以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拥有健康身心为基本内容,以张扬个性、崇尚独立、享受快乐、愉悦精神为目的的养老方式,相对于物质赡养,文化养老更能营造一种积极乐观、充满感染力的养老氛围。通过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向社会成员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有利于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为了促进文化养老,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将老年人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的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服务活动。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丰富老年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承担起协助政府和社会养老助老的义务,促进我国文化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及不足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战略规划逐渐完备,制度框架基本形成,有力保障了文化权利的全民共享和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促进了文化养老工作的发展。随着公共文化服务制度的深入改革,我国公共文化资源进一步向基层倾斜,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得到加强,优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也日趋丰富,各地区正在开辟适宜老年人的活动场所并免费向老人开放,建立纪念馆、博物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务站点并配备相应的指导人员和管理人员,正确引导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丰富了老人精神文化生活。另外,各地区正在积极开展适合老年人的特色文化项目,同时加快老年活动品牌培育,如老年人文化旅游、大力兴办老年教育事业,建立老年大学等。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已基本建成涵盖市、区、街镇和居村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公共文化资源配送也逐渐由市级下沉到区,再下沉到街镇,形成三级配送体系。上海远郊崇明、金山等区的中老年人说道:“广场舞空间变大了、免费电影场次变多了、图书借阅品种丰富了、家门口看戏方便了”,可见,老人的文化幸福感、获得感得到大幅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在文化养老中的地位与作用逐渐凸显出来。
由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起步较晚,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社会背景下,针对老年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在文化养老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第一,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错位”,许多公共文化项目未能精准对接老年群体的文化需求,导致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和设施使用效率低下,造成资源浪费。第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形式较为单一,效能低下、水平不高,加上各地区可利用的文化资源有限,无法满足老年人日益多样化的公共文化需求。第三,公共文化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人才短缺、年龄偏大、知识陈旧、观念落后等问题,尤其专门从事老年文化服务的各类专业人才队伍非常匮乏,不利于老年文化活动的普遍开展。
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创新文化养老的对策
1.精准对接老人精神文化需求
老年人群体退出生产领域后,拥有更多可支配的闲暇时间,除了睡眠和家务,很多老年人选择将文化当成老年精神生活的中心,参加广场舞、戏曲、阅读交流等各种文化活动,或者去老年大学学习绘画,烹饪,摄影,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需要参加通过文化活动,老人可以重建新的社会关系,以迅速适应退休生活。当老人面临丧偶、空巢等生存情境的时候,文化活动不失一个有效的情感疏导渠道来帮助疏解心理问题。考虑到我国居家养老的养老模式,老人一般选择就近区域进行文化活动,街道办事处可通过合理规划社区公共场所,为老年人设置不同功能的文化活动场所,如跳舞、打太极拳的健身场所,读书、看报、下棋、绘画的艺术区域,看戏、看电影等室内文艺场所,为老人提供广泛的文化活动选择。如今,老年大学备受老年人青睐,面对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现象,各级政府应当把老年大学“办进社区”,促进社区文化建设与文化养老工作有机融合,满足老人参加文化学习的需求。另外,老人的文化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向多样化发展,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应当随着老人需求的变化不断改进和完善,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以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中心,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匹配程度。
2.构建老年文化服务网络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中老年网民的数量显著增加,数字文化服务成为推动文化养老的重要手段,真正意义上实现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大大提高老年文化服务的可及性。发展“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运作模式,有利于促进文化资源的统筹共享,可提升老人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便捷度和积极性。一方面,政府可建设覆盖范围广、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区域公共文化网络平台,将公共文化资源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进行采集与共享,老人可足不出户对服务或文化产品进行自选和消费,通过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脑等各终端向老人呈现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文化产品,如数字图书、新闻资讯、健康教育课程等,逐渐满足老人个性化、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服务平台整合各地文化资源,包括当地文化馆、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社区文化室等项目,实现各地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建立老年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完善文化养老服务体系。
四、结论
综上所述,文化养老能使老人精神富足,生活充实,是当代社会最有益的养老方式之一。只有真正重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关注文化养老,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够切实保障老人基本文化权益,才能真正提高我国养老保障水平。如今,文化养老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不仅仅是政府,社会、家庭和老人自身也要积极主动,树立自觉意识,帮助老人走出家门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参加文化学习,让老人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