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中部城区湿地生态人文文化现状研究

2020-07-12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10037

大众文艺 2020年4期
关键词:城区河道古城

(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10037)

苏州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湿地资源类型多样、区域空间分异显著。由北向南,湖泊密度依次增大;由西往东,地势逐渐平缓。以其中心城区为主的中部城区湿地区,西接漕湖、京杭运河,东靠长江,南倚吴淞江,中有阳澄三湖,河流湖泊分布相对集中。中部城区是苏州市城市建设与土地开发历史最久、人口密度最大、建设用地占比最大、经济最为活跃的高度城市化地区。因其独特的经济、文化地理位置,区内许多人工湿地承接着沟通古城各地的作用,承担人文传承、旅游经济功能,展现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吴文化魅力。

一、苏州中部城区湿地发育自然基底条件

(一)地势地貌特点

苏州中部城区以市辖区、昆山市为主,南至吴淞江,西至京杭大运河,属黄浦江水系,区内有相城区、姑苏区、吴中区东北部、昆山市。中部城区位于太湖水网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自西向东缓慢倾斜,地势低平,自然坡度小,高程在2.8m-3.7m,地面平均海拔约5m,处于易沉降区,南部为高田地区,中部为半高田地区,北部为低洼圩区,地面物质大多由湖积、河流冲积形成。

(二)气候特点

苏州中部城区西临太湖,东接长江,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海洋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平均气温在15.7℃上下,年均降水量约1100毫米,日照约2000小时,无霜期在230天左右,农作物生长期长达9个月。它还处于多梅雨地区,6、7月为主汛期,平均梅雨量223.3mm,平均梅雨长度24天。

(三)水文特点

苏州中部城区境内河湖广泛分布,北有漕湖、鹅真荡;中有阳澄三湖、盛泽湖、巴城湖、雉城湖、傀儡湖;南有金鸡湖、独墅湖、尹山湖、吴淞江等水系。主要由山塘河、元和塘、京杭运河等河道连通江海,外有外城河沿老城区环城分布,形成庞大的水网体系。

(四)植被特点

平原是肥沃的水稻土,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也有落叶林分布,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等,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等。

二、苏州中部城区湿地生态人文文化

(一)苏州中部城区古城水文化

1.水城——临水建筑

苏州中部古城水系繁杂,河流见缝穿插,任意滑流。占地14.2平方公里的苏州中部古城,外围以15.3公里长的护城河围绕,内以姑苏古城特有的“三纵四横”格局为骨干水系贯穿全城,总长约35公里。古城的“三横四直”水路特色决定了古城建筑的“双棋盘”格局。“三横四直”为此种格局奠基,“双棋盘”格局又将“三横四直”的作用发挥极致。城建以河道为结构骨架,民居傍水而建,船舶、码头在民居处遍布,形成“遥望家家临水影,似隔垂杨无路通”的苏州中部古城独有的水乡特色,将苏州中部古城美化为水、陆严格并行的水巷城市。

2.水巷——小桥、流水、人家

唐代就出现了较完整的“水陆双棋盘”格局,它将全程规划为60坊,大多为“前街后河,河街围绕”的街坊。这种居住街坊由4个要素组成:小桥、流水、民居、街巷。600多条水巷和街巷通过165座形态各异的桥梁横跨相连。街巷与与其平行的河道组成了一道道幽深的“水巷”,街巷与河道通过一座座小桥相连,形成了姑苏特有的“小桥、流水、人家”水巷风貌。

(二)苏州中部城区水景观文化

1.古城园林

苏州园林享誉天下,有着“园林之城”美誉。清末,苏州就有各色园林170多处,现时保存完好的有60多处,向外开放的有19处。中部城区临靠太湖,盛产太湖石,特别适合堆砌假山;河网纵横,密布于街巷,因此,园林大都遵循假山、流水、林木、亭羽的规律建造。因水就势造园成为了中部城区对水利用的必然结果,大大小小园林依水而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园林文化”。水是姑苏的命,水是园林的魂,园林是水的文化传承载体。独有的园林文化造就了苏州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成为中国园林文化中的翘楚和骄傲。

2.湿地公园

水不仅造就了“园林文化”,还成就了“湿地公园文化”。现今城市发展进程迅速,许多湿地被填埋,沦为工厂、农田、写字楼。近几十年,人们意识到“城市的最好发展是不以生态资源为代价的发展”,开始有了对湿地资源的保护意识,这就促成了近些年来大量湿地改造为湿地公园、湿地景区、旅游度假区的现象。其中包括:虎丘湿地公园、三角嘴湿地公园、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三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如果说园林文化是中部城区几百年来文化的传承、结晶,那么湿地公园文化则代表了现代人的艺术创作思想,它是园林文化的延伸,是现代化的园林艺术文化。

(三)苏州中部城区运河漕运文化

京杭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全长1797千米,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在公元前486年就开始建设。南起余杭,北至京城,流经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浙江和江苏等20个市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天然河流、湖泊,部分人工开挖的河道组成了京杭运河,其补给还是主要通过天然河道。苏州境内的运河流经盘门、胥门、金门、闾门等10座古城门和20座风格迥异的桥梁。

运河漕运强化了南北交流,巩固了中央统治;推动了江浙经济发展;加速了南北文化交融;便利了粮食南北运输。漕运方向随着经济中心、政治中心的改变而变化。由汉唐由东至西的东西漕运方向逐步转变为现今由南至北的南北漕运方向。漕运通过其水上运输形式,将政治中心紧扣、加速经济中心发展,还调配各地政治、物资、人文平衡。因此,现在,漕运也在补给物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苏州中部城区湿地生态人文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

(一)文化保护意识不够

即使处在一个文明时代,市民在河道中洗衣、排污,游客在公园中胡踩乱踏,乱扔垃圾等现象仍然不绝。尤其湿地公园、古城区等景点长期向大众开放,每年游客众多,许多游客对“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界限模糊,也没有人员或标志牌告知其该如何做,可能下意识的动作就会造成生态、古城的破坏,从而导致文化灭失。

(二)制度体系不完善

首先,《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只是将各个湿地划分为重要湿地,一般湿地进行统一分区管理,但苏州仅中部城区就有多种湿地类型,包括河流、湖泊、人工、沼泽湿地等4种湿地类型,统一的条例对于具体类型湿地可能不适用,因此湿地保护条例仍需进一步完善。再者,古城区保护没有具体、完备的保护条例,无法可依。当市民、游客做出损害古城存续行为时,仅对其进行警告,毫无威慑力,难以起到积极效应。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载体保护缺失将导致文化灭失,因此,一项完备的保护体系亟待出台。

四、苏州中部城区湿地生态人文文化保护规划设想

苏州中部城区湿地生态人文文化凝聚于苏州市中心位置,环绕古城区,古城是苏州中部城区湿地生态人文文化的载体,古城保护与湿地生态人文文化保护相辅相成。因此,对湿地生态人文文化的保护重点在于对古城的整体保护,包括对古城建筑和水文的保护。

(一)加强文化保护宣传

政府可加强湿地生态人文文化保护的宣传活动,让民众加强文化保护意识。尤其在各湿地区域、重点古城景点处多放映湿地保护宣传片、海报和保护条语,并定期在人流量多的地方进行保护宣传演讲。

(二)构建古城保护体系

苏州中部城区古城历史悠久,承载着多年来的社会、人文文化,涵养了一代代的百姓,古老的水城风貌别具特色,对水城的保护亟日可待。首先需要设立一个完备的古城保护体系,并完善各机构、各级别的职责所在。上至官员,下至百姓,大家都需加入其中。尤其注意的是,一些特别破败老城区的修缮方案、房屋腾迁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三)制定古城保护监督管理机制

对水城风貌的保护除了制定相应的保护体系,对保护体系中个人或机构的监督管理也是很重要的。制定相应的古城保护监督管理机制可防止保护机构或个人的松懈,加强古城对古城的保护。

(四)对河道、街道治理措施细化

为了更好地推进古城保护项目,应适当推广古城保护示例。古城区河道普遍窄,因此对河道环境的整治更应引起重视,尤其对河道的截污清水工程。古城区街道窄小,交通经常拥挤,对交通也应进行综合整治。

猜你喜欢

城区河道古城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新建城区消防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措施
广州市增城区松丁山遗址出土石器
弯道之妙
通海古城缀记
静谧古城
良渚古城
撮粮之术(下)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河道里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