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青播音艺术研究
2020-07-12邯郸学院夏青传媒学院056000
(邯郸学院 夏青传媒学院 056000)
王智超 (河北工程大学 水利水电学院 056038)
中国播音界的一代宗师夏青老师离开我们已经有16年了。但他在身后留下的播音艺术经验,却仍在这16年间闪耀出璀璨的艺术光彩,引导、激励着新一代播音工作者不断地创新发展自身的技能技巧,在播音艺术之路上取得更大的进步。有鉴于此,下文则将援引具体的案例,来从“重音把握”“停顿调节”和“语势营造”这三方面切入,来尝试总结夏青老师播音艺术经验中的要点,以期本着切磋共勉的态度,为播音同仁进一步深入学习、体会夏青老师播音技法提示更为明确的参考方向。
一、善于把握重音,来提示播音的逻辑性
在语言实践中,重音直接关系到表情达意的效果。同样一句话,通过确定不同的重音位置,其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甚至意义内涵都会表现出相应的差异。正是基于这一点,播音艺术尤其注重重音的把握,并将其作为播音员最基本的素养来加以要求和规范。在这方面,夏青老师的播音实践就为我们树立了示范性的榜样。
比如,夏青老师播送过的吴晗《谈骨气》一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文章的核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所以这句话的播送效果,足以影响到对全稿播送的定调。而夏青老师就是采取了有机调控重音的方式,来准确地提示出了稿件核心观点的逻辑性。具体来说,他将全句的次重音定位到“中国人”一词,而将主重音定位到了“骨气”一词。由于稿件的核心论题是“骨气”,所以将其定为主重音则有效地营造了坚定的语气感,进而突出了稿件的核心论题;而夏青老师将“骨气”之前的“中国人”一词定为次重音,并在其后还做了小小停顿来予以强调,这就在一方面凸显了作为核心论题的“骨气”是要谈论中国人的骨气;另一方面也为之后作为主重音的“骨气”一词做好了铺垫,构成了照应,从而达到了轻重主次相得益彰,共同服务于揭示稿件论题、明确播音逻辑性的生动效果。
二、从听众角度出发,来合理调节播音中的停顿
播音,虽然表现为播音员通过单方诵读来传达稿件意涵的外在形式。但在这看似单向的诵读过程中实际也隐含着播音员和听众的思想交流。即,听众并非完全被动地接受播音员所传达的信息,而是通过能动思考来把握稿件的思想要义。所以,播音员就必须在播送过程中来合理地调节、把握停顿之处,来发挥出对于听众伴随思考的提示作用。而夏青老师的停顿调节,亦堪称为播音艺术楷模。
比如,在播送吴晗《谈骨气》一文的第五段时,夏青老师就别具匠心地适度延长了停顿,从而为听众留足了思考的时间。这处停顿,就发生在“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这一句的逗号处。逢逗号处虽本应停顿,但夏青老师在这里停顿的时间却明显比句号还要长。这是因为在“抵抗”之后,文章就要转入对“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后坚持气节”这一状况的论述了。所以,“抵抗”一词实际是文意的转关之处——既然南宋都城临安都已经被元军攻破,那么文天祥坚持抵抗还能够成功吗?这正是听众关心的问题。为了照顾到听众这一需求,夏青老师在播送到此处时有意延长了停顿,从而为听众留下了充足的思考时间:这抵抗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呢?
接下来,在“元朝劝他投降”的逗号处,夏青老师又运用了一个比句号还要长的句读停顿。这是因为:元朝的劝降成功与否关系着文天祥的骨气是否坚定,所以“劝他投降”无疑是设置了一个悬念。夏青老师在“投降”一词之后保持较长停顿,也同样是为了给听众留下足够时间去思考:元朝的劝降能不能成功呢?文天祥有没有骨气拒绝元朝的劝降?
通过这样调节停顿间隙,给听众留下充裕的思考时间后,听众就会从潜意识层面感受到播音员实际是在同自己交流,进而为其伴随思考提供持续的内在驱动力,促使其能动地跟随播音员的引导,做到边听边想,听中带想,从而更为深入、恰切地领会稿件的核心论点。
三、注重营造跌宕起伏的语势来凸显内在的情感力量
语势,是通过能动调节高低、强弱、快慢、长短等语音要素,来营造语言内部节律性变化的动势,以便象征性地侧面刻画出思想感情运动、变化状态的一种播音技巧。在播音实践中,通过灵活地调节各种语音要素的节律性变化,则有望营造出跌宕起伏的语势感,诠释出稿件多样化的意涵,收获别开生面的表达效果。在这里,即试举夏青老师播送宋庆龄同志讣告的案例来加以解析。
1981年5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老人与世长辞。各电台、电视台均播发了中共中央起草的讣告,其最后一句是“我国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卓越的国家领导人宋庆龄同志永垂不朽!”对于这最后一句话,当时各大电台、电视台的多数播音员都是采取沉痛的语气将其舒缓地读出,以此来寄托对于宋庆龄绵长的哀思。这样处理固然中规中矩,但却难以在哀思之外传达出中央对于宋庆龄同志一生光辉历程更深层次的评价和褒扬之意。
而夏青老师则不然,他在用沉痛的语气播送“我国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一句时,通过不断小幅调高调门,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地营造出了“芝麻开花节节高”的上升语势,颇似《老残游记》描写梨花大鼓艺人王小玉说书的情景——“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至“共产主义”一词,夏青老师的调门达到顶巅,有力地凸显了中央对于宋庆龄同志的终极评价——她是一位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目标和人类解放而奋斗终生的民主战士!
之后,“卓越的国家领导人宋庆龄同志”一句又陡然转为沉痛而舒缓的语气,调门也随之如大海落潮一般逐渐降低。到了最后的“永垂不朽”四字处,夏青老师在“垂”字的收音归韵阶段,又像戏曲中的“撤催”润腔一样,突然把速度催了上去,使得其后的“不朽”两字得以用短促而坚定的语势喷薄而出,有效地揭示出了“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在宋庆龄同志光辉精神指引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懈奋斗”的坚定态度。
这样,通过有机调控调门升降和速度徐疾的节律性变化,夏青老师以跌宕起伏的语势播送的这段讣告,就在寄托哀思之余,也非常鲜明地表现了中共中央积极评价宋庆龄同志光辉一生的情感态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出了化悲痛为力量、勇往直前而奋斗的进取意识,收获了丰富的表达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见,夏青老师之所以能在播音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关键还在于他能够从“重音”“停顿”“语势”等方面切入,来探究并顺应播音艺术的内在规律。这样,夏青老师所播送的稿件就能在准确揭示思想内容核心论点的基础上,在凭借跌宕飞动的语势来诠释出多样意涵的同时,也鲜明地凸显稿件内蕴的情感态度。这样,稿件的思想情感均已经洋溢在播送的字里行间之内,再经夏青老师辅之以恰切的停顿来提示观众展开伴随思考,则能有效地达成播音员与听众之间的隐在交流过程,促使听众一览无余地深入掌握稿件的思想情感内涵了。而我们作为后辈播音人,在夏青老师面前更应该见贤思齐,通过深入学习来领会夏青老师的上述艺术经验,进而取精用弘,将其灵活地运用到播音实践中去,从而推动自身在播音艺术之路上取得更为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