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志愿服务路径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

2020-07-12扬州大学广陵学院225000

大众文艺 2020年10期
关键词:责任感志愿培育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225000)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志愿服务作为目前最广泛的精神文明建设方式,已逐渐成为各大高校重点关注的思想教育内容。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下,许多高校结合防疫防控主题,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将社会责任感培育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大学生通过参加不同形式的防疫志愿工作,了解当下防控形势同时,不断提高精神层面的思想觉悟,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相比传统教学,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更具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是大学生培育社会责任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一、志愿服务与社会责任感概念界定及关系辨析

(一)社会责任感

责任感是约束行为的社会个人品质,责任感是个体在社会中对待行为准则、道德思想、个人义务表现出的心理态度1。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是大学生对于履行社会道德义务的态度。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产生就是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从了解、认识到完全认同、从而把社会责任感融入到自身日常生活中的过程2。

(二)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是志愿者出于自愿、希望通过自己的知识、技能为社会带来贡献,并且不求任何回报的实践活动3。志愿服务是一个民族文明的象征,是传播奉献、无私精神的途径。通过志愿者们的身体力行,带动更多的人认识志愿服务、参与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已逐渐演变为传扬真善美的行为方式,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志愿服务与大学生社会感培育的关系辨析

通过上文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志愿服务相关概念的解读,可以发现两者的本质具有极大的趋同性,传达的都是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另外,志愿服务与培育社会责任感互相养成,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培育社会责任感,而志愿服务又在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活动中变得更加完善。此外,志愿服务与社会责任感还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志愿服务作为一种行为方式,为社会责任感培育提供了最高效的载体。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实践性行为,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而且让大学生在实践行为中培养技能。综上所述,志愿服务不仅是大学生培育社会责任感基础路径,志愿服务的精髓与社会责任感的本质互相融合,大学生志愿者在此路径上进行实践,志愿服务的本质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渗透。

二、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培育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

据《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现状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者群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并有持续上升的趋势。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知识范围广泛、价值观多元的特点,他们正在以他们独特的角度和方式推进着我国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发展。但通过近几年志愿服务在校园及社会活动中的实践情况可以发现,志愿服务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完善。

(一)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观念意识不强

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如今尚未完善,导致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理解不够充分,对志愿服务缺乏积极性、主动性。部分大学生将志愿服务作为获取课外学分或者荣誉称号的途径之一,参加志愿服务的功利性目的过强、缺乏对志愿服务本质内涵的理解4。只有真正理解了志愿服务的本质与精髓,才能有上升到精神、价值层面的感悟,才能真正提升自我的社会责任感。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素养不够

随着近年来志愿服务的高度发展,社会对志愿者的专业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志愿服务的形式已不再限于简单的乐于助人,仅凭大学生志愿者的爱心去实践无法保证志愿服务的质量。缺乏专业的志愿服务,难以实现志愿服务的目的、达不到志愿服务的效果,大学生志愿者在实践中得不到进步,从而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产生不利影响。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形式单一、不具有创新性

高校中志愿服务数量较多,但是活动形式单一、服务领域狭窄、实践内容缺乏创新5。另外许多志愿服务缺乏完整的策划,大多是临时性志愿服务,就教育的角度,不具有深入性。另外部分志愿服务为了宣传效果,只重形式不重过程,流于表面,更加失去了实践志愿服务的意义。因此大学生在如此形式化、单一化的志愿活动中无法获得自我认同感,从而无法达到志愿服务对社会责任感培育效果。

三、提升以志愿服务为路径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对策

(一)提高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为社会责任感培育奠定意识基础

志愿服务实践过程中有一个突出问题,即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内涵的理解过于片面和功利化。高校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意识层面帮助大学生理解志愿服务,鼓励大学生主动了解志愿服务的内容、性质和要求。同时,引入“先进事迹”“经典人物”等榜样教学,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除了在内容上进行创新,高校还可以创新教学形式,既然志愿服务是实践行为,可加入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有组织的志愿服务,让大学生达到知行合一,深层次的触发对于志愿服务本质的认识。

(二)重视对大学生有关志愿服务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为社会责任感培育提供系统性支持

志愿服务的专业素质决定了志愿服务的质量。高校可与社会中的志愿机构合作,开展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活动。培训内容可以分为理论层面的,关于志愿服务的本质、志愿服务相关的法律知识、专业化对志愿服务活动重要意义等内容;另一方面是实践层面,包括志愿服务实践中的注意事项、应急措施,特别是针对不同类型志愿服务专业化的知识等。专业化、系统性的培训丰富了大学生志愿者的知识架构,为社会责任感培育提供系统性支持。

(三)丰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体系,为社会责任感培育提供路径基础

存在于形式志愿服务一定无法激发价值层面的社会责任感产生,而应付式、单一性的志愿服务无法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与热情。因此从志愿服务的初衷与目的出发,注重志愿服务的内容与形式创新,组织有主题、有内涵、有策划的志愿服务。可通过将志愿服务与当前社会关注热点相结合,丰富志愿服务的形式与内容,建立、完善志愿服务的体系。例如可将志愿服务的内容扩展到当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高校的热门专业等不同主题;将志愿服务与当前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推进网络志愿服务等形式,从而大大促进大学生的自主参与。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自我成就感,更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注释:

1.宋敏,周明星.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J].教育评论,2014(12):92-94.

2.魏进平,白星.浅论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J].高校理论战线,2011,(9):60-62.

3.沈杰.志愿行动:中国社会的探索与践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

4.薛韩丽.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5.喻琼,张霞.高校志愿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8):176-177.

猜你喜欢

责任感志愿培育
以志愿,致青春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培养孩子立身之本
——责任感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被志愿”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